缩略图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活力激发的机制研究

作者

刘皓颖

青岛黄海学院 266427

摘要: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尤其是教研室,作为高校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的基础单元,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学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不少教研室普遍存在活力不足、功能弱化、创新力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以组织行为学为视角,运用动机理论、团队行为理论和组织文化理论,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活力不足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激发其活力的机制路径。研究发现,教研室活力不足的根源在于成员内驱力不足、目标导向模糊、激励机制缺失以及组织氛围缺乏凝聚力。通过引入内外部激励机制、优化团队合作结构、营造积极组织文化和完善治理制度,能够有效提升教研室的凝聚力与创造力。结论指出,高校应在制度层面构建多元激励与支持体系,在实践层面推动团队合作与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在战略层面强化教研室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从而实现基层教学组织的良性运行与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对提升高校基层治理效能、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组织行为学;活力激发;机制研究

引言:

教研室作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细胞”,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服务中承担着重要功能。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问题逐渐凸显。许多教研室流于形式化,成员参与积极性不足,团队合作氛围不佳,导致其在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组织行为学为分析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它关注个体行为、群体动力以及组织系统如何影响组织绩效。通过将组织行为学的动机理论、领导理论、组织文化理论等应用于教研室的运行机制,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因此,本文以组织行为学为切入点,聚焦教研室活力激发问题,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与文化建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教研室成为真正有活力、有凝聚力和有创新力的基层教学组织,从而在更大范围内促进高校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一、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活力不足的现状与成因

1.1 活力不足的现实表现

当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活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成员参与度不高。部分教师认为教研室活动与自身科研和职业发展联系不大,因而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导致教研室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缺少深度与实效,久而久之形成“应付式”参与的惯性。其次,教学研究氛围不浓厚。部分教研室在日常运行中更多关注例行事务,而缺乏对教学改革的深入讨论和系统研究,无法有效引领课程创新与人才培养,研究成果零散且缺乏影响力。再次,组织凝聚力不足。由于学科方向差异、利益分配不均以及缺乏有效沟通,教研室成员之间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呈现出松散化、个体化的状态,导致集体智慧难以凝聚。最后,创新能力不足。部分教研室在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中依赖传统经验,缺乏对新理念、新方法的探索,难以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进而影响整体发展动力和长远竞争力。

1.2 活力不足的深层原因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教研室活力不足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动机不足。许多教师的内在动机主要集中在科研成果与职称晋升上,而教学研究和集体活动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导致其缺乏投入动力,出现“科研优先、教学次要”的倾向。其次,目标模糊。部分高校缺乏对教研室的明确定位,考核评价体系单一,导致教研室成员在目标追求上不一致,行动缺乏方向感,组织目标与个人发展常常错位。再次,激励机制缺失。教研室活动的成果往往难以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中得到体现,缺乏外部激励支持,教师付出的价值无法被认可,影响了参与积极性。最后,组织文化氛围不佳。部分教研室缺少包容与合作的文化,成员间交流不足,导致组织氛围冷漠,凝聚力难以形成,缺乏共同愿景与情感纽带。这些问题叠加,导致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其作为教学改革核心载体的功能发挥。

二、基于组织行为学的活力激发机制

2.1 激励机制的优化

动机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受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共同影响。要激发教研室活力,必须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在外部激励方面,应将教研室的教学成果、教研活动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审挂钩,使教师能够从制度层面感受到参与教研的价值。在内部激励方面,应注重激发教师的职业使命感与成就感,通过设立教学创新奖、优秀教研成果奖等,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同时,营造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避免“多劳不多得”的现象,确保教师在付出与回报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升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2.2 团队合作机制的建设

团队行为理论强调团队协作对于组织活力的重要作用。要增强教研室的团队活力,需要在团队合作机制上做文章。首先,应明确团队目标,建立与学校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任务导向,确保教研室活动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其次,应加强团队沟通,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在课程建设、科研合作和教学改革中进行经验分享和思想碰撞,形成合作共赢的氛围。再次,应注重角色分工,合理安排团队中不同成员的职责与任务,使每位教师都能发挥所长,避免“搭便车”现象。通过优化团队合作机制,可以提升教研室的整体效能与凝聚力。

2.3 组织文化的营造

组织文化理论认为,组织文化是影响组织行为的重要因素。一个积极的组织文化能够增强成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对于教研室而言,应营造尊重学术、鼓励创新、合作共享的文化氛围。具体而言,高校应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引导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同时,应鼓励学术自由与多元探索,支持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尝试;此外,还应倡导互助互信的团队文化,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支持,减少内部竞争与隔阂。通过文化建设,可以为教研室的活力提供长效支持。

三、制度保障与实践路径

高校要想真正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还需要在制度和实践层面提供保障。一方面,应完善治理制度,明确教研室的职能定位和考核标准,使其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中具有明确地位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应提供资源支持,包括经费投入、政策倾斜和平台建设,为教研室活动提供必要保障。同时,应推动校院两级联动,强化学院在教研室建设中的主体责任,确保制度落实到位。在实践层面,高校可以通过典型示范与经验推广的方式,树立优秀教研室标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可以通过跨学科合作与校企合作,拓展教研室的活动空间,提升其创新力与社会服务能力。

四、结论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活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教研室活力不足的现实表现与深层原因,提出了激励机制优化、团队合作机制建设与组织文化营造等活力激发路径,并结合制度保障与实践路径加以完善。研究认为,教研室活力的激发不仅需要高校在制度和资源上的支持,更需要教师在心理认同与行为投入上的积极响应。未来,高校应在政策制度、文化氛围和实践探索等方面形成合力,推动教研室成为真正具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基层教学组织,从而实现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杜艳芳,刘义兵.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J].重庆高教研究,2025,13(03):25-37.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25.03.003.

[2]马军红,蒋晓婧.OBE理念下地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路径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24,39(03):122-126.

[3]刘妍,施柯沁.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20):93-97.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