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
赵丽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凉州户镇人民政府 邮编:832200
摘要: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群众文化活动简述,分析了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旨在为相关的活动策划与组织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策略
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已然成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在此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加深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活动不仅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桥梁,更是促进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动力源泉。
1群众文化活动简述
1.1定义
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指由广大群众自发组织或参与,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文化素养、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文化实践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包含文艺演出、民俗活动、节庆庆典、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1.2新时期群文活动的开展成效
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在新时期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实践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其一,群文活动形式和内容逐渐多样化。传统的文艺演出、民俗活动、节庆庆典等依然保持活力,并且涌现出许多新的文化形式,如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这些新型的文化形式不仅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关注和参与,也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二,新时期群文活动的参与度显著提高。随着相关部门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群文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各种文化场馆、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条件。同时,各级文化机构还积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鼓励群众参与,使得群文活动的参与度不断提高。
2文化传承与创新
2.1促进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融合,有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一方面,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我们能够保护和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让群众在活动中感受到文化的根脉和底蕴;另一方面创新元素的引入,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不仅利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社会的包容性。
2.2增强文化自信与凝聚力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实践,有助于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与凝聚力。通过参与文化活动,群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特色,从而更加珍视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且创新元素的引入也能够让群众看到文化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增强对文化的信心。此外,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活动,还能够促进群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2.3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融合,还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参与者,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在此期间,创新元素的有效引入,也可给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点,最终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3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策略
3.1文化载体的维护与创新
传统文化载体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文化机构对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进行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能够实现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存,创新传统节庆文化的展示和传播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传统节庆文化,以此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提高文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文化机构可以多设计组织互动体验活动,让群众亲身参与传统文化实践,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社区的日常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可以在社区内设立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社区文化中心,方便群众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和活动,邀请传统文化专家、民间艺人为群众讲授传统节庆文化,让群众深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文化素养。还可以鼓励群众成立各种传统文化社团,例如舞龙舞狮队、民间艺术团和传统手工艺小组,定期开展活动,交流技艺并传承文化,形成浓厚的群众文化氛围。
3.2完善非遗传承与群众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
(1)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充分利用媒体资源,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非遗文化的价值,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同时,开展非遗知识普及活动,组织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通过讲座、展览、表演等形式,向群众普及非遗知识,传授非遗技艺。(2)建立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一是扩大非遗传承人候选范围,坚持认定从宽、管理从严的原则,扩大非遗传承人的候选范围,将掌握相关技艺的人员列入传承人候选范围。二是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建立非遗教育示范基地,将非遗技艺等编入教材,在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非遗传承课程,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同时,鼓励学校将非遗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的活态教育培训。三是提供生活保障,有关部门应积极落实生活保障政策,对非遗传承人给予相应的经济支持和相关保障。同时,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传习场所等,支持他们开办传承机构和培训机构。(3)做好互动评估与反馈。了解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满意度,群众文化活动整体质量以及非遗传承情况等。收集群众意见,有助于持续调整和完善相关工作,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3.3制定方案,有序推进
第一,确定活动主办方、参与者,确保主办方和参与者目的、需求一致,减少阻力。有关部门在活动组织中要注重活动的群众性,发掘农村优秀文艺人才,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让人民群众担任整个活动的“主角”。可以积极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促使各类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第二,确定内容和形式。有关部门要合理规划内容,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确定内容,调动各方资源,在调动的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避免浪费资源,保障活动质量,并评估了解群众对活动的认同情况。在内容层面上,有关部门可以从音乐、舞蹈、相声、小品、街舞、武术等多个领域进行,确保内容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动员群众自己创作、表演。第三,选择活动形式。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实际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群众需求,选择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如广场舞、歌舞比赛、观看节目等。有关部门活动组织者需要扎根于群众生活,杜绝凭空想象、闭门造车,仅靠个人的聪明突发奇想做法是不可取的,偏离实际也会使得文化活动失去生命力。因此,活动组织者需要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作来源于生活的真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其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还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和广泛的参与,激发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情。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何进一步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潜力,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培培.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J].文化产业,2021(17):47-48.
[2]徐娉婷,于沅鑫.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J].牡丹,2019(18):85-86.
[3]张秀芬.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35):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