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胡婷婷
南昌市红谷滩区华南路小学
摘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以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载体,探讨信息技术在语言训练、思维发展、审美教育及文化传承等维度的具体应用路径。通过分析多媒体资源、互动工具及数据分析技术对教学场景的重构作用,揭示技术赋能下语文课堂从“单向传输”向“多维互动”的转变特征,为构建“素养导向”的语文课堂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课堂应用;素养培育
一、技术赋能下的语言训练场景重构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注重语言运用的基础性训练,从低年级的汉字认知到高年级的篇章建构,形成了阶梯式能力培养体系。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言训练提供了“具象化”与“情境化”的支持。例如,在一年级《日月水火》识字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互动白板展示甲骨文“日”的象形演变过程,通过动态演示将抽象符号转化为视觉记忆。当学生触摸屏幕时,系统自动播放“太阳东升西落”的动画,并同步朗读“红日当空照”的儿歌,使字形、字音与语义形成多重关联。这种多模态输入方式,较传统卡片教学更符合低龄儿童的认知规律。
在古诗文教学中,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帮助学生建立语言与意境的联结。如教学三年级《望洞庭》时,教师可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场景:学生佩戴设备后,眼前呈现月光洒在洞庭湖面的动态画面,耳边响起湖水轻拍的音效,系统同步标注“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注释。当学生尝试用现代汉语描述所见时,AI语音识别系统即时分析其表达逻辑,并对比原文的修辞手法,生成“比喻贴切度”“意境还原度”等维度评价。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使古诗文的语言魅力从文字层面延伸至感知层面。
二、思维发展的技术驱动路径
部编版教材通过“提问策略”“复述训练”等模块强化思维培养,信息技术则通过数据追踪与智能反馈深化这一过程。以四年级《蝙蝠和雷达》为例,教师可利用在线协作平台设计“仿生学探究”任务:学生分组研究不同动物的生理特征,通过思维导图工具梳理“动物特性—技术原理—应用场景”的逻辑链。系统自动记录各小组的讨论轨迹,生成“因果关系清晰度”“创新点数量”等思维发展指标。在成果展示环节,AI语音分析系统捕捉学生的表达流畅度、关键词使用频率,并对比课前预习数据,识别个体思维能力的增长点。
在写作教学中,技术工具突破了“教师单向批改”的局限。例如,五年级《二十年后的家乡》习作训练中,学生完成初稿后,智能批改系统从“立意深度”“结构合理性”“语言感染力”三个维度生成雷达图,并标注具体修改建议。教师则聚焦于系统难以捕捉的“情感真挚度”与“文化独特性”,通过批注功能与学生展开深度对话。这种“人机协同”的批改模式,既保证了基础规范的落实,又为个性化指导留出空间。
三、审美教育的多感官体验拓展
审美教育是部编版教材的重要维度,信息技术通过整合视觉、听觉资源,构建了立体化的审美空间。在三年级《荷花》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增强现实(AR)技术创建“荷塘观景”场景:学生用平板扫描课本插图,屏幕中立即浮现荷花绽放的3D模型,手指滑动可多角度观察花瓣纹理,点击“生长过程”按钮则能看到从花苞到盛放的时间轴动画。与此同时,系统播放古筝曲《出水莲》,并同步推送叶圣陶原文的朗诵音频。多感官刺激下,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从单纯的动词认知升华为对生命力的审美感知。
对于传统文化类课文,技术手段实现了审美载体的现代化转化。如教学六年级《京剧趣谈》时,教师可截取经典剧目《霸王别姬》的片段,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将演员的“亮相”“云手”等程式化动作分解为慢动作回放,并叠加“圆场步”“兰花指”等术语注释。学生跟随虚拟教练模仿动作时,系统通过骨骼追踪技术评估其姿态准确度,生成“身段协调性”“节奏把控力”等审美能力报告。这种“观摩—实践—反馈”的闭环设计,使传统文化审美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体验”。
四、文化传承的技术支撑体系
部编版教材强调文化自信的培养,信息技术为文化资源的活化与传播提供了新路径。在“传统文化”单元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博物馆资源开展项目式学习:学生分组选择“青铜器”“书法”“传统节日”等主题,通过“故宫博物院”官网的3D展厅收集素材,用“剪映”APP制作文化科普短视频,并在班级群分享。系统自动统计各视频的播放量、点赞数,生成“文化传播影响力”排行榜,激发学生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对于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课文,技术工具架起了文本与现实的桥梁。例如,教学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联系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园景区,通过直播连线让学生观看现场泼水活动。学生用“语音转文字”功能记录解说词,对比课文中的“人们欢呼着,把吉祥的水泼向远方”等句子,分析“欢呼”“泼向远方”等动作背后蕴含的祝福寓意。课后,学生用“美篇”APP制作电子纪念册,插入活动照片、录制方言祝福音频,形成“文本学习—现实体验—文化创造”的完整链条。
五、技术应用的边界与平衡
尽管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带来诸多便利,但其本质仍是辅助工具。实践中需警惕“技术过载”导致的认知负荷增加。例如,某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同时使用VR场景还原、AI角色对话、实时投票系统等五种技术工具,结果学生注意力分散于操作界面,反而忽略了文本细节的品读。这启示我们:技术选择应遵循“必要性”原则,仅在传统手段难以突破教学难点时介入。
此外,数据驱动的评价体系需警惕“量化异化”。某校曾用“课堂发言频次”“互动任务完成度”等指标生成学生“语文素养热力图”,却忽视了“顿悟时刻”“情感共鸣”等质性成长。因此,教师需建立“定量+定性”的双轨评价机制,在参考系统数据的同时,通过课堂观察、成长档案等方式捕捉学生的非显性进步。
参考文献
[1]朱小芬.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构建探究[J].新智慧,2025,(15):27-29.
[2]凌燚.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融合策略[J].启迪与智慧(上),2025,(05):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