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水情测报系统在水库防汛中的应用

作者

龚秋

大唐雅安电力开发有限公司

摘要:水库防汛是流域防洪减灾的核心环节,而水情测报系统作为现代化防汛技术支撑,通过实时采集、传输与分析水文数据,为水库防汛决策提供关键依据。本文简述水情测报系统的核心构成,重点分析其在水库防汛中实时监测、洪水预警、调度支持三大核心应用场景,结合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设备稳定性不足、数据质量波动、维护效率低等问题,提出针对性优化对策,旨在为提升水库防汛应急响应能力、保障水库运行安全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水情测报系统;水库防汛;实时监测;洪水预警;调度优化

一、引言

水库作为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防汛能力直接关系到下游区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经济稳定。传统水库防汛依赖人工监测与经验判断,存在数据滞后、精度不足、响应缓慢等问题,难以应对极端暴雨引发的突发洪水。随着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情测报系统实现了水库水位、雨量、流量等水文要素的自动化监测与智能化分析,成为水库防汛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的关键工具。深入分析该系统在水库防汛中的应用价值与优化路径,对强化水库防洪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水情测报系统的核心构成

水情测报系统以“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应用”为核心逻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 前端监测层:包括水位监测设备(如雷达水位计、压力式水位计)、雨量监测设备(翻斗式雨量计)、流量监测设备(多普勒流速仪)等,布设于水库坝前、库区支流及上游集雨区,负责实时采集水文要素原始数据,其中雷达水位计因不受水质、泥沙影响,在水库水位监测中应用广泛。

· 数据传输层:采用“无线为主、有线为辅”的通信模式,偏远无公网区域通过北斗短报文、超短波实现数据传输,有网络覆盖区域则依托4G/5G、光纤传输,确保数据实时上传至监测中心,同时具备断点续传功能,避免数据丢失。

· 后端应用层:由数据处理系统、预警平台与调度支持模块构成,通过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校验、滤波与分析,生成水位过程线、雨量统计报表等成果,结合洪水预报模型实现预警阈值触发与调度方案模拟,为防汛决策提供可视化支持。

三、水情测报系统在水库防汛中的核心应用

3.1 实时掌握水库水情动态,筑牢防汛“信息防线”

水库防汛的首要任务是实时掌握水位、雨量变化,水情测报系统通过前端监测设备,按5-10分钟/次的频率采集数据并上传,工作人员可通过监测平台实时查看水库当前水位、累计降雨量、水位上涨速率等关键指标。例如,在台风或暴雨天气下,系统可动态追踪库区及上游集雨区的降雨分布,当某区域降雨量达50mm/小时以上时,及时提示“强降雨影响风险”,为水库提前预泄、腾出库容提供时间窗口,避免水位快速超警戒。

3.2 精准开展洪水预警预报,缩短防汛“响应时间”

基于水情测报系统采集的实时数据与历史洪水资料,结合新安江模型、水箱模型等水文模型,可实现洪水“发生时间-洪峰流量-洪水总量”的精准预报。一方面,系统预设警戒水位、保证水位两级预警阈值,当水位达到警戒水位时自动触发黄色预警,推送信息至防汛指挥人员;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上游降雨量与入库流量的关联关系,提前6-12小时预报洪峰到达时间,为下游群众转移、防汛物资调配预留充足准备时间。如某水库在2023年汛期,通过系统提前8小时预报洪峰流量达1200m³/s,及时启动Ⅲ级防汛应急响应,避免了下游村庄受淹。

3.3 科学支撑水库调度决策,提升防汛“调控效能”

水库调度是防汛的核心手段,水情测报系统为调度方案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与模拟工具。在洪水来临前,系统结合气象预报与上游来水数据,模拟不同预泄流量下的水库水位变化,辅助制定“预泄腾容”方案;洪水期间,实时监测入库流量与出库流量,确保出库流量不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避免引发下游洪水;洪水过后,通过数据分析评估水库防汛调度效果,为后续优化调度方案提供依据。

四、水情测报系统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4.1 现存主要问题

1. 设备稳定性不足:水库监测站点多位于野外,受雷击、高温、潮湿等环境影响,传感器故障、通信模块损坏时有发生,导致数据采集中断。

2. 数据质量波动:部分老旧传感器精度下降,加之数据传输过程中受电磁干扰,易出现数据异常,影响防汛决策准确性。

3. 维护效率较低:监测站点分布分散,部分站点地处偏远,设备故障后维护人员到场时间长,延长故障处置周期。

4.2 优化对策

1. 强化设备防护与选型:选用防雷等级高、适应恶劣环境的监测设备,为传感器加装防雨罩、为通信设备配备防雷模块;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重点检查设备接线、供电系统,降低故障风险。

2. 完善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在系统中增设数据校验功能,自动识别超出合理范围的数据并标记;每月对传感器进行校准,如用量杯校准雨量计、用标准水位尺校准水位计,确保数据精度。

3. 构建远程运维体系:搭建水情测报系统远程监控平台,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通过远程诊断定位简单故障并指导现场人员处置;储备常用备件,缩短故障设备更换时间,提升维护效率。

五、解决水情测报系统应用问题的对策

5.1 提高数据准确性与可靠性

1. 定期校准传感器:制定传感器定期校准计划,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对传感器进行校准,确保其测量精度 。对于精度下降的传感器,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同时,在传感器安装过程中,严格按照安装规范进行操作,避免因安装不当影响测量精度 。

2. 优化数据传输网络: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通信设备和传输线路,如屏蔽电缆、光纤等,减少电磁干扰对数据传输的影响 。在无线通信方面,选择信号稳定、覆盖范围广的通信运营商,并通过增加信号中继站等方式,提高通信信号的强度和稳定性 。同时,建立数据校验和纠错机制,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校验,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数据 。

3. 建立远程监控与诊断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水情测报系统远程监控与诊断平台,实现对监测站点设备的远程实时监控 。通过该平台,可实时查看设备的运行状态、工作参数等信息,当设备出现故障时,系统自动发出报警信息,并可通过远程诊断功能初步判断故障原因,指导维护人员进行维修 。这样可减少维护人员前往现场的次数,提高维护效率 。

六、结论

水情测报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精准预警、科学调度,已成为水库防汛的“千里眼”与“指挥棒”,有效提升了水库防汛的智能化与精准化水平。针对系统应用中存在的设备、数据、维护问题,需通过优化设备选型、完善质控机制、构建远程运维体系持续改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融入,水情测报系统将实现“预报更精准、调度更智能、响应更快速”,为水库防汛安全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伟佩, 李全胜.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建设运行维护[M].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8.

[2] 汪国斌, 雷声, 张飞, 等. 江西省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 2019, 9(11): 1993-2001.

[3] 熊启龙, 孙中星. 北斗卫星短报文在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的应用实践[J]. 中国防汛抗旱, 2021, 31(S1): 102-105.

[4] 王鹏, 张莉. 水情测报系统在水库防汛中的应用与优化[J]. 水利技术监督, 2022, 30(5): 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