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融合驱动下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研究
戚红
吴桥县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促进中心,河北沧州,061800
摘要:数智融合驱动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通过数据与智能技术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可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学方式转变,从而实现平台构建、内容精准供给、队伍转型及机制保障的全方位革新。本文即主要立足于数智融合的基本内涵及新时代下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概述,探讨数智融合驱动下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数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技术赋能是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数智融合通过数据与智能技术的深度集成,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时空限制,重构资源分配逻辑与教学互动方式,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从工具优化到方法论创新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本位即主要探讨数智融合驱动下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研究。
1数智融合的基本内涵
数智融合指的是数据技术跟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它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作为核心内容,通过技术集成达成教育场景的智能化变革,其本质是构建“数据驱动+智能赋能”的新型教育模式,既包括智能硬件设施的基础支撑内容,也涵盖软件系统的应用创新方面。在教育领域当中,数智融合借助技术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推动教学方式从单向灌输朝人机协同方向转变,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工具与方法论的双重革新。
2新时代下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概述
目前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有着“重硬件轻应用”的倾向,部分地区虽已建成智能教室、融媒体中心等设施,可平台功能还停留在资源存储与基础播放层面,缺乏动态交互与智能推荐能力;其次,内容供给存在“供给端精准,需求端模糊”的矛盾,尽管开发了分众化数字资源,但基层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源开发脱离实际弱化了思想引领功能,或者推送机制缺乏动态调整未根据学员实时反馈优化内容。再者,当前培训内容呈现碎片化状态,缺乏教学场景融合设计,并且实践平台十分匮乏。最后,部分中年教师患有“技术焦虑症”,主动回避智能工具应用,形成了“年轻教师不会教、资深教师不愿用”的断层现象。
3数智融合驱动下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数智融合驱动下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可以具体从赋能平台构建、创新内容供给、强化队伍支撑及筑牢机制保障四个方面展开具体地探索与实践。
3.1赋能平台构建:打造智能教育主阵地
在数智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要靠技术赋能来构建智能化教育平台,进而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生态。通过整合5G、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集资源聚合、智能推送、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实现教育场景的全面升级。比如,建设跨学段思政教育资源库,联通大中小学数字资源,并开发行业特色实践课程,运用VR/AR技术构建虚拟实践基地,以红色文化体验馆、乡村振兴实训平台突破时空限制,拓展教育场域。平台需要强化数据安全与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建立教育数据分级保护制度,通过算法审查,确保内容导向正确,避免技术异化导致价值偏差。平台应具备动态优化能力,依托学情分析引擎,实时调整资源供给,比如根据学生认知画像推送差异化内容,通过智能助教系统实现课堂表现实时反馈。
3.2 创新内容供给:实现精准滴灌新范式
内容供给需要突破传统那种“大水漫灌”模式,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化供给体系。借助AI影像技术对红色文化与历史事件进行数字化重构,进而生成沉浸式教育资源;开发思政语料大模型,智能生成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动态内容;建立“需求-供给”双向匹配机制,依靠学情数据分析学生兴趣偏好和知识盲区,自动推送相关联的学习模块。例如,学生搜索“共同富裕”时,平台不光提供政策解读,还关联本地实践案例、专家讲座以及互动问答,同时构建全周期成长档案,通过课堂表现、社会实践、网络行为等多维数据形成个体画像,动态调整教育实施策略。为防止出现“信息茧房”情况,需要优化推荐算法并融入人工干预机制,以此确保内容具备多样性。
3.3强化队伍支撑:提升数智素养育新能
教师队伍实现数智化转型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需要构建培训、实践、认证的一体化的教师素养提升体系。可以开展分层培训,针对资深教师强化智能教学工具应用像AI备课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针对青年教师侧重培养数据驱动的教学设计能力;建立“双导师”制组织教师与技术团队进行结对,共同开发数智化课程,比如思政教师与数据科学家合作,将社会热点转化为互动式案例教学。同时,制定《基层思政工作者数智素养标准》,涵盖数字伦理、算法理解、危机干预等维度,并将素养达标纳入考核体系;可以搭建区域性资源共享平台汇聚优质课件、虚拟资源、典型案例,并通过AI推荐系统实现跨校资源精准推送,鼓励教师参与“数字思政工作坊”,定期交流智能教育技术应用经验。
3.4筑牢机制保障:构建长效运行新生态
制度层面,建立数智思政建设标准,明确平台功能、数据安全、内容审核等指标;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数智化应用成效纳入基层单位评优指标。技术层面,部署智能监管系统,实时监测意识形态风险,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识别网络舆情,自动生成预警报告;建立教育数据中台,实现跨平台数据互通,避免"信息孤岛"。文化层面,培育数智教育文化,通过开展"智能教育创新大赛""数字化教学成果展"等活动,营造全员参与的改革氛围。同时,构建动态反馈机制,利用学生满意度调查、教育效果追踪等数据,持续优化平台功能与内容供给。
结语
综上,数智融合驱动的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已进入实践深化阶段。未来,通过智能平台实现精准施教(如跨学段资源库动态推送)、VR实践基地突破时空限制、教育数据中台打通信息壁垒等典型案例,验证了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的可行性,为构建长效运行生态提供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宫长瑞,轩宣.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图景展现及其实践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21-26.
[2]刘炳辉,王鑫林.元宇宙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风险及规避策略[J].理论建设,2022,38(04):60-67.
[3]宫长瑞,吴琳琳.优势·风险·策略: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2):7-12+22.
[4]贺冬梅.数智技术对思政教育载体与方式变革的影响及其应用难题和应对方式探讨[J].科教文汇,2023,(17):35-40.
[5]方正.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化:出场、风险与实践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4,(10):85-91.
[6]范琼.话语·范式·路径:“数智”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数字变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4,(05):88-94.
[7]李艳飞,康超.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前瞻——第七届“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学术论坛述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5,(02):95-96.
[8]朱文,许文广.图景·隐忧·进路: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三维之解[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5,(01):78-85.
[9]邓美英,李艳.数“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机遇、挑战和实践探路[J].青年发展论坛,2025,35(02):51-58.
[10]朱文,许文广.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化建设:出场、图景、隐忧及优化[J].党政干部学刊,2025,(04):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