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化表达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索

作者

郭元庆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放城镇初级中学  271200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培养学生个性化表达能力已成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重要目标。当前教学实践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模式化现象,缺乏真情实感与独特见解。本文立足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探索有效培养学生个性化表达能力路径,旨在打破传统作文教学桎梏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习惯与表达自信,形成鲜明个人风格进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推动作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一、营造自由开放写作环境,激发学生个性化表达意识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与探索欲望,但同时又因心理发展不成熟而表现出某种程度畏惧与自我怀疑,因此营造自由开放写作环境成为激发学生个性化表达意识首要前提。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尊重差异、鼓励创新理念构建平等民主师生关系,建立相互尊重交流平台。课堂上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独立思维习惯,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中认识到思维多样性价值,开展读书沙龙、辩论会等形式多样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其思想内涵。教师还应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创设温馨和谐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其敢于表达真实想法;应避免过度干预与简单否定,学会欣赏学生作品闪光点,对其独特见解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写作热情与创新意识。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观察习惯与感悟能力,通过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自然考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百态积累丰富素材,鼓励学生记录日常所见所闻所感培养敏锐观察力与深刻洞察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各类优秀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提高审美品位,形成个人独特风格。在写作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挖掘内心真实情感与独特体验,避免空洞说教,还可尝试引入写作互动环节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碰撞思想火花产生新颖观点。

二、构建多元丰富教学情境,拓展学生个性化表达空间

构建多元丰富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个性化表达能力发展重要途径,尤其对细节描写能力培养具有显著作用。初中学生思维活跃但表达经验不足往往无法准确捕捉事物特征,造成文章空洞无物,教师应当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感官体验,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维角度感知世界。可以组织观察训练,聚焦同一物象不同状态变化培养敏锐洞察力;开展比较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间细微差别,提升辨析能力;运用思维导图梳理特征助学生建立系统认知框架,采用写作预设法让学生尝试不同表达角度与方式,增强表达灵活性。这些方法综合运用能有效拓展学生表达空间,激发创新潜能。

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校园生物观察记活动展开教学。先带领学生走进校园,选择一处植物或小动物栖息地作为观察对象,如校园角落茂盛紫藤。让学生围绕紫藤展开多角度细致观察:花朵形态如何?颜色有何变化?藤蔓怎样攀爬生长?有何特殊气味?引导学生用笔记本记录观察发现,鼓励触摸感受藤条质感,闻一闻花朵气息,听一听蜜蜂嗡嗡声全方位激活感官体验。随后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观察所得相互补充启发,教师适时引入优秀散文中关于紫藤描写片段,分析作者如何抓住细节进行表达。基于前期积累指导学生选择最打动自己细节进行扩写,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个人独特感受,通过此类贴近生活实际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捕捉细节还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到细节描写魅力,自然形成了个性化表达习惯作文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表达方式更加独具特色。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采用科学有效评价方式,提升学生个性化表达水平

采用科学有效评价方式对提升学生个性化表达水平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尤其在新闻写作教学中更显其价值。传统评价往往过于关注格式规范与标准答案,忽视学生创新表达与个性思考导致学生作品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应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从形式评价转向过程评价与发展评价,关注学生写作全过程表现与进步情况。建立多主体参与机制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多种方式,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设计分层评价标准,既考察基本写作规范又重视思想深度、材料选择等维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基础学生采取差异化评价策略,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强化即时反馈,通过个别指导、集体评议等形式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创新评价形式如开展新闻作品展、校园记者站评选等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这种全方位评价机制能有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式,追求个性表达。

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写作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围绕校园文化节主题设计小记者实践活动展开评价创新。先明确评价维度包括新闻敏感性、事实准确性、结构完整性等方面,让学生清楚认识评价目标,活动中每位学生担任校园记者,自主选择文化节某一环节进行采访报道完成一篇新闻作品。评价过程采用三级联动模式:学生先进行自评,反思采访过程与写作表现;然后组织小组互评,每组推选一篇优秀作品并说明理由;最后教师点评,肯定创新之处指出改进方向。特别关注学生如何从个人视角选择报道角度、如何运用独特表达方式呈现新闻事实。对选题新颖、角度独特、风格鲜明作品给予高度肯定,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对模式化、概念化作品则通过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找准突破口,教师还邀请校报编辑参与评价,为优秀作品提供发表机会增强学生成就感。

结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化表达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通过营造自由开放写作环境激发学生表达意识,构建多元丰富教学情境拓展表达空间,采用科学有效评价方式提升表达水平。这三个维度相互联系促进共同构成完整培养体系,实践证明此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与能力,促进其形成独特表达风格。未来应当进一步探索家校合作机制建立、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等方面,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罗安伦 .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途径分析 [J]. 中学生作文指导 , 2020(14):1.

[2] 马清 . 初中语文生态作文教学研究[D]. 陕西理工大学,2023.

[3] 夏贤怡 . 新课标核心素养内涵视域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探析 [J]. 新校园 , 2023(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