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碳中和话语的转换策略思考

作者

周莉 曾忆霏

1.南京林业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8 2.南京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18

摘要:在全球气候治理规则加速重构的背景下,碳中和话语翻译已突破传统语言转换范畴,演变为制度性权力博弈的技术载体。生态翻译学通过三维动态转换框架,为碳中和话语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从语言生态、文化生态、交际生态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揭示碳中和话语转换过程中译者面临的制度语境重构、文化意象移植、交际意图适配等核心问题,并探讨生态翻译学理论如何指导译者实现制度性话语的精准转码与文化适配。研究发现,碳中和话语的生态化转换需构建动态权重分配机制,通过制度语境显化、文化意象重构、交际意图补偿等策略,实现翻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碳中和话语;制度语境;文化适配;交际意图

一、引言:碳中和话语翻译的生态转向

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经历从“规则遵循”向“规则重构”的关键转型,碳中和话语作为这一进程的核心文本载体,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国际气候谈判的制度性权力分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2020-2023年间,因翻译误差导致的国际气候协议执行争议中,碳中和相关条款占比持续攀升。这一现象揭示了传统翻译理论在应对制度性话语时的局限性——等值翻译原则难以承载气候治理中的权力博弈、文化差异与传播意图等多重维度。

生态翻译学通过“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动态转换框架,为碳中和话语翻译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该理论强调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动态选择过程,要求译者从语言生态重构、文化生态适配、交际生态优化三个层面实现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本文以中国碳中和话语的英译实践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探讨制度性话语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为全球气候治理规则重构提供理论支撑。

二、语言生态重构:制度语境的显化与转码

(一)制度性话语的语言生态特征

碳中和话语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文本,其语言生态呈现出鲜明的制度性特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缔约方大会(COP28)决议文本中,因术语误译导致的条款执行偏差率攀升至高位,其中涉及发展中国家气候立场的争议性条款占比超过六成。这一现象揭示了碳中和话语翻译中制度语境显化的紧迫性——传统翻译理论对等原则在应对政治技术复合型话语时存在系统性局限,术语标准化范式与制度话语动态性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以“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这一核心概念为例,其直译本在早期国际传播中常被误读为“国家自愿承诺”,这种语义偏差直接削弱了《巴黎协定》的强制力特征。译者需通过制度语境显化策略,将其转译为"nationally determined commitments under the Paris Agreement framework",通过添加制度框架说明,既保留了原文的自主性特征,又显化了国际气候治理的制度约束力。这种转换不是简单的语言补充,而是通过制度语境的重构实现了概念内涵的精准传递。

(二)制度语境的动态转码机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碳中和话语的语言生态重构需突破静态术语对照模式,构建动态语境显化机制。以中国“1+N政策体系”的翻译为例,该表述蕴含中国特色的治理逻辑,直译为"1+N policy system"虽保持形式对等,却剥离了制度语境中的政策协同内涵。译者需通过制度类比策略,将其转译为"integrated policy framework comprising a core guideline and multiple sector-specific implementations",既保留原文结构特征,又显化中国政策体系的层级化特征。这种转换不仅符合国际气候治理文本的表述惯例,更通过制度语境的显化增强了中国话语的制度性权力。

制度语境的动态转码还体现在术语敏感度分级处置上。欧盟对外行动署的评估表明,中国气候政策文本中“碳达峰”“碳中和”等核心概念直译本被误读为责任规避的比例居高不下,需补充制度语境说明方可使国际接受度显著提升。译者需建立术语敏感度评估模型,对政策文本中的特色术语进行分级处置:高敏感度术语(如“双碳”目标)采用制度语境显化策略,通过添加解释性注释或背景说明实现概念转码;中敏感度术语(如“能耗双控”)采用功能对等替换策略,寻找国际气候治理文本中的等效表述;低敏感度术语(如“可再生能源”)则保持直译以维护术语一致性。

(三)语言生态重构的技术赋能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语言生态重构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Python的NLTK库可实现术语密度分析,帮助译者识别政策文本中的制度性核心术语;Excel动态权重分配工具可构建文本类型-敏感度-策略适配矩阵,实现翻译策略的量化决策;Word词频统计工具可监测制度语境显化效果,为策略优化提供数据反馈。例如,在翻译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时,通过词频分析发现“red line”在西方媒体中的政治联想强度,译者据此采用文化意象移植策略,将其转译为"ecological safeguard boundary",并通过制度语境补充说明,实现了制度性话语的精准转码。

三、文化生态适配:文化意象的重构与移植

(一)碳中和话语的文化生态挑战

碳中和话语的文化生态适配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需破解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跨文化传播障碍,另一方面需应对西方气候话语体系的文化霸权。IPCC评估报告显示,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碳中和话语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显著的认知折扣,如“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被误读为“人类被动适应自然”,这种文化误读直接削弱了中国气候治理方案的国际说服力。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经典表述为例,其直译本"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gold and silver mountains"在西方语境中引发了物质主义解读争议。译者需采用文化显化策略,将其转译为"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通过添加"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语义补偿,既保留了原文的比喻特征,又显化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这种转换不是简单的语言替换,而是通过文化意象的重构实现了文化价值观的跨文化传递。

(二)文化意象的创造性移植

文化生态适配还需应对西方气候话语体系的文化霸权。彭博社等西方媒体在引用中国气候政策文本时,普遍存在“数据完整但语境剥离”的传播悖论,其根源在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框架对中国特色治理逻辑的消解。译者需建立文化抗争策略,通过文化意象的创造性移植突破西方话语霸权。例如,在翻译中国“生态补偿机制”时,直译为"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虽保持形式对应,却易引发西方读者对“补偿”的负面联想。译者可采用文化意象移植策略,将其转译为"ecosystem service payment scheme",通过引入"ecosystem service"这一国际生态学通用概念,既保留了原文的制度内涵,又消解了文化误解。

文化意象的创造性移植还需考虑目标语的文化接受度。在翻译中国“低碳城市”概念时,早期译本"low-carbon city"在西方城市规划领域引发了“技术导向”的解读偏差。译者通过文化意象调适,将其转译为"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with low carbon emissions",通过添加"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的语境说明,既符合西方城市规划的话语体系,又显化了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系统性特征。

(三)文化生态适配的动态平衡

文化生态适配需建立动态平衡机制,通过文化显化、文化抗争、文化调适等策略的协同应用,实现文化基因的跨文化移植。实证研究表明,采用文化显化策略的文本在西方学术期刊的引用率显著提升,运用文化抗争策略的媒体报道在社交媒体的传播力成倍增长,实施文化调适策略的政策文本在国际组织的接受度大幅提高。这些数据验证了生态翻译学在文化生态适配领域的理论解释力,更揭示了文化意象重构的系统性规律。

四、交际生态优化:交际意图的补偿与适配

(一)碳中和话语的交际意图特征

碳中和话语的交际生态优化需破解“传播悖论”——中国气候政策文本的国际媒体引用完整率长期处于低位,其核心问题在于交际意图的适配失败。路透社等国际媒体在引用中国气候政策文本时,普遍存在选择性引用现象,即仅保留数据性内容而剥离制度性语境,这种传播方式导致中国气候治理方案的完整意图被肢解。

以中国“双碳”目标的国际传播为例,早期译本"China aims to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before 2030 and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before 2060"虽保持信息完整,却缺失了制度性权力建构的隐性意图。译者需通过交际意图补偿策略,将其转译为"As part of its global leadership in climate governance, China has committed to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before 2030 and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before 2060",通过"global leadership in climate governance"的语义补偿,显化了中国气候治理方案的制度性权力意图。这种转换不是简单的语言修饰,而是通过交际意图的适配实现了传播效果的优化。

(二)交际意图的分层适配策略

交际生态优化需建立分层适配机制,对政策文本的显性交际意图(如政策宣示)和隐性交际意图(如制度性权力建构)进行差异化处理。对于显性交际意图,采用功能对等策略确保信息准确传递;对于隐性交际意图,则需通过交际意图补偿策略实现意图显化。例如,在翻译中国“全国碳市场”制度时,直译为"national carbon market"虽保持形式对应,却缺失了市场机制设计的制度创新特征。译者可采用交际意图补偿策略,将其转译为"national carbon trading system with market-oriented pricing mechanism",通过添加"market-oriented pricing mechanism"的语义说明,既保留了原文的市场属性,又显化了中国碳市场建设的制度创新。

交际意图的分层适配还需考虑文本类型特征。政策文本需优先保障制度性权力意图的显化,科技文本需聚焦学术概念的精准传递,商业文本则需强化市场吸引力的构建。例如,在翻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时,商业译本可采用地理锚定叙事策略,将其转译为"China's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rooted in the country's commitment to carbon neutrality, has become a global leader in green mobility",通过"rooted in"和"global leader"的语义构建,既显化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制度背景,又增强了国际读者的情感共鸣。

(三)数字时代的交际生态重构

数字时代的发展为交际生态优化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社交媒体监测数据显示,涉及中国碳中和话语的商业传播存在显著的互动量不足问题,其根源在于传统翻译模式对数字传播语境的忽视。译者需建立数字传播适配策略,通过短视频叙事、互动式翻译等手段增强传播效果。例如,在翻译中国“碳普惠”制度时,传统译本"carbon inclusion"在社交媒体的传播力有限,译者可采用可视化叙事策略,将其转译为"carbon rewards for everyone",并通过动画演示个人低碳行为的积分奖励机制,实现了制度性话语的通俗化传播。

五、生态翻译系统的动态平衡机制

(一)三维动态决策矩阵的构建

碳中和话语的生态化转换需构建动态平衡机制,通过语言生态、文化生态、交际生态的协同优化实现翻译系统的整体效能。实证研究表明,制度语境显化策略可使政策文本的国际媒体引用完整率显著提升,术语分级转换机制将科技文本的学术误读率大幅降低,地理锚定叙事策略推动商业传播的社交媒体互动量成倍增长。这些数据验证了生态翻译学在气候治理领域的理论解释力,更揭示了碳中和话语转换的系统性规律。

动态平衡机制的核心在于建立三维动态决策矩阵。政策文本需优先保障制度语境显化,通过制度类比、语境补偿等策略实现制度性权力的技术转码;科技文本需聚焦术语敏感度分级处置,通过功能对等、语义补偿等策略确保学术概念的精准传递;商业文本则需强化交际意图适配,通过地理锚定、情感化表达等策略增强传播效果。这种差异化策略体系既保持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完整性,又实现了不同文本类型的精准适配。

(二)技术赋能与人工决策的协同

动态平衡机制的实现还需依赖技术赋能与人工决策的协同。Python的NLTK库可实现术语密度分析,为制度语境显化提供数据支持;Excel动态权重分配工具可构建文本类型-敏感度-策略适配矩阵,实现翻译策略的量化决策;Word词频统计工具可监测文化意象的传播效果,为文化适配策略提供反馈优化。然而,技术工具的应用需以人工决策为补充,特别是在处理文化敏感术语和制度性权力意图时,译者的主观判断和跨文化经验具有不可替代性。

例如,在翻译中国“生态文明”概念时,机器翻译常输出"ecological civilization"这一直译本,但人工译者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是否需要补充文化说明。在政策文本中,可保留直译本以维护术语一致性;在学术文本中,则需添加解释性注释"holistic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egrating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imensions";在商业文本中,可采用比喻转译"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这种人工决策与技术赋能的协同,实现了翻译策略的精准适配。

(三)动态反馈与策略优化

动态平衡机制的持续运行需建立反馈优化机制。通过社交媒体监测、学术引用分析、国际组织评估等渠道,收集翻译效果的反馈数据,为策略优化提供依据。例如,在监测中国“双碳”目标的国际传播效果时,发现西方媒体对“carbon neutrality”的接受度高于“net-zero emissions”,译者据此调整术语策略,在政策文本中优先使用“carbon neutrality”,在学术文本中保留“net-zero emissions”以维护术语多样性。这种基于反馈的动态优化,确保了生态翻译系统的持续进化。

六、结语

生态翻译学为碳中和话语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通过语言生态重构、文化生态适配、交际生态优化的三维动态转换,译者可破解制度语境显化、文化意象移植、交际意图适配等核心问题,实现碳中和话语的精准转码与文化适配。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深化生态翻译学的量化模型构建,通过大规模语料库分析验证三维动态决策矩阵的普适性,同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态翻译系统中的应用边界,为全球气候治理规则重构提供中国方案的理论支撑。

在实践层面,译者需建立碳中和话语的专项术语库,收录制度性核心术语、文化敏感意象、交际意图模板等标准化资源;翻译机构需开发动态权重分配工具,实现翻译策略的量化决策;国际组织需建立碳中和话语的翻译质量评估体系,为全球气候治理文本的跨文化传播提供规范指导。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协同推进,生态翻译学将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更大的制度性权力建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琦.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碳中和话语的转换策略探究[J].长治学院学报,2025,42(1):1-6.

[2]苗菊.术语谱系法在生态翻译学中的应用[J].上海翻译,2014(4):12-17.

[3]傅敬民.生态翻译学的政策文本解释力批判[J].中国翻译,2020(3):15-21.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项目“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气候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编号:21YY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