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创新与智慧图书馆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
韦仕江 邓园(通讯作者)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图书馆 广西来宾 546199
1. 引言
当前,高校科研创新与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也关系到图书馆的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师生对于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需求愈发迫切。
2. 高校科研创新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
综观近年来,高校科研创新的发展趋势与成就显著,尤其是在高校图书馆与其他机构智慧服务协同创新领域[1]。随着“2011计划”等国家战略的推进,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定位经历了显著变革。在服务社会力量、支持科技创新方面,高校图书馆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创新的服务模式[2]。
在协同创新方面,高校图书馆已逐步认识到其在协同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并围绕协同创新模式、服务内容与方式、平台建设、资源整合等主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3]。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均迈出了一大步,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生动实践。技术的协同创新为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优化了现有技术资源配置,还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显著提高了服务的智慧化水平。
在实践层面,学者们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与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倪胜霞、李迎春、于春莉等学者分别从产学研合作模式、资源配置、企业信息服务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新定位与策略。胡迎卫提出的“政府+学校”型服务模式,王华的校内外信息整合服务模式,吴玉提出的“三位一体”的企业信息智库服务平台,都是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典型例证[4]。
总之,高校科研创新的发展趋势与成就,尤其是高校图书馆与新型智库智慧服务的协同创新,不仅体现在服务模式与技术应用的创新上,还包括了对服务内容与方式的不断探索与实践。这些努力不仅增强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也为其自身的智慧化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2 挑战
在科研创新的过程中,诸多障碍因素需被识别和克服,其中资源分配与合作机制是两个关键的挑战。
首先,资源分配问题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尤为突出。高校图书馆在收集、储存和整合海量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常面临资金、技术和设备的限制。这不仅影响了馆藏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限制了个性化、系统化的优质学科信息服务的提供。在购买中外文数据库、电子图书等资源的过程中,资金的投入与资源的获取之间的矛盾,成为了限制图书馆服务提升的瓶颈。
其次,合作机制的建立也是创新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图书馆需在资源协同建设的基础上,与相关院系、研究所、企业等协同创新中心主体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能实现资源的互通互联和开放共享。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图书馆需加强信息检索课程建设,与教学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教育创新。
高校图书馆在面对这些挑战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合作机制建设、提升服务质量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目标,为科研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3.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与应用
3.1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是提供智能化的服务[5]。这种图书馆不仅具有传统的藏书、借阅功能,还能够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精准的书籍推荐和资源服务。智慧馆员则通过对智能技术的熟练运用,更好地理解和满足用户需求,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图书馆业务与管理系统的优化则保证了服务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同时也推动了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也促进了图书馆的绿色发展和数字化惠民。总之,智慧图书馆是一个技术驱动下的服务创新,它通过创新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智慧化、人性化的阅读空间[6]。
3.2 智慧图书馆的应用
智慧图书馆作为高校科研创新的强大后盾,是推动科研创新的关键动力。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面临传统服务模式无法满足高层次用户需求的挑战,这要求图书馆必须进行自我革新,以适应信息服务的新趋势。
首先,智慧图书馆能够通过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专业的人力资源和优越的环境资源,为新型智库的建设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这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利用,可以为科研创新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料和专业的参考咨询,从而加速科研项目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过程。
其次,智慧图书馆与新型智库的协同创新,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图书馆可以依托其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信息服务的精准度与效率,这对于智库的研究分析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深入挖掘科研趋势和需求,为智库提供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
再次,智慧图书馆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整合信息资源,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传播。这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并非简单的资源堆叠,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类聚、重构与融合,形成更具价值的知识产品。这对于提升科研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最后,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可以提供更为精准和精细化的技术支撑,这对于提升科研创新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智慧图书馆可以帮助科研工作者更高效地获取、分析和应用信息,从而提高研究的深度和质量。
智慧图书馆不仅能够为高校科研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和技术保障,还能通过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为科研创新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推动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最终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双重提升[7]。
4. 高校科研创新与智慧图书馆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4.1 协同创新理论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高效整合创新资源与要素的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高校科研领域,旨在打破传统壁垒,释放活力,提高产出。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中,它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创新与整合,还包括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
通过协同创新,高校图书馆可以更好地整合现有技术资源,同时也能在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支持下,提升服务的智慧化水平。通过整合大数据技术与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可以实现更精准的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术研究支持。
此外,信息的整合是协同创新的基础工作,通过对各自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图书馆与新型智库构建一个更为丰富、高效的信息资源体系。这不仅能够提升双方的基础实力,还能为拓展服务范畴、提升服务级别奠定坚实基础[8]。通过建立行业数据库、特色产品库等,为协同创新提供支持。
在具体实施上,高校图书馆应主动完善相关机制,以提升其参与协同创新的能力。这包括但不限于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建立弹性的创新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创新参与意识,增强其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协同创新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协同创新在高校科研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还能促进高校图书馆与新型智库智慧服务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学术研究和知识服务的创新发展。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信息整合与服务优化,高校图书馆构建出一个高效、智慧、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4.2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信息资源管理在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管理,图书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为师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激发知识的创新与交流。高校图书馆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应当以满足教育与科研的需求为出发点,这包括丰富的文献资源、建立书目数据库以及专业的导航库。
首先,丰富的文献资源是知识共享的基础。这要求图书馆在保证文献资源的多样性与深度的同时,兼顾其可访问性和实用性。通过引进新技术,建立起能够感知信息资源与共享集群的管理系统,实现共享目标。
其次,书目数据库和导航库的建设是提高信息检索效率的关键。这需要图书馆组织专门的力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类,为用户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获取途径,从而提升用户的信息获取效率和研究工作的效率。
再次,建立共享机制实现知识共享。通过构建多级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同时不同图书馆之间应建立统一协调机制,通过横向联网,实现资源的有机共享[9]。
最后,高校需要更新共享意识,从传统的重视馆藏资源的数量和规模,转向注重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平台建设和宏观管理。这不仅涉及到资源建设和管理,更强调系统性规划。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的资源配置、高效的资源管理以及创新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创新,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5. 高校科研创新与智慧图书馆协同发展的路径分析
5.1 优化资源配置
在探讨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以支持科研创新与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首先认识到联合采购的重要性。通过集中采购力量,可以有效降低数字化资源的成本。图工委或图书馆协会可以代表成员馆进行谈判,确保以集团的形式获得更优惠的价格。这不仅提高了采购效率,还能使各成员馆获得实质性的经济利益。
同时,我们必须关注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进行数字资源采购时,应合理平衡重点学科资源与其他学科资源的经费分配,确保重点学科的需求得到优先满足。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的配比也需要根据各馆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变化。此外,外文数字资源的采购更应注重质量而非数量,选择那些能够提升研究水平或填补研究空白的资源。
高校还需与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合作,获取丰富的电子图书、期刊等资源,以及通过数字化转化提升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具有本校学科特色的数据库,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
图书馆在保证馆藏文献资源充足的同时,还需加强数字化资源和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通过与协同创新中心等其他组织合作,可以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互通互联。对于珍贵的文献资料,还需加强数字化网络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
最后,高校图书馆需注重提升学科服务质量,根据智库项目的研究主题,全面采集相关文献资源。通过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挖掘、分析学科信息资源,构建专题数据库,并通过共享、互借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不仅是资源建设的需要,也是满足高校智库建设需求的重要途径。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可以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既满足科研创新的需要,又支持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5.2 建立合作机制
组织机构的合理设置是推动协同发展的基础。组织机构的建设应考虑双方的需求差异和特色优势,通过科学的组织结构设计,促进人员交流与配合,同时赋予一定的机构灵活度,以适应不同项目的需求。此外,建立和谐向上的组织文化也至关重要,这将增强人员的归属感和协同创新意识,为协同创新提供精神动力。
其次,协同创新的核心在于提升服务质量,这是目标与价值所在。高校图书馆的参与不仅可以丰富新型智库的资源,扩展其服务影响,还能加速智库服务成果的价值转化。通过智慧化转型,高校图书馆能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如信息检索、参考咨询等,同时为用户的决策提供支持。
技术协同创新是关键手段。高校图书馆通过引进新技术或更新设备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和效率。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问题提升服务水平。
最后,建立良好的网络关系,实现信息资源、技术、方法的共建共享是实现价值共创的重要途径。各参与主体应具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认识到创新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作出相应的决策。政府、行业协会、高校等应积极回应图书馆创新服务中的难题,促进高校科研团队与企业的合作,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并通过人才、技术培训提升服务质量。
5.3 提升服务质量
智慧图书馆作为科技与服务融合的产物,其在提升科研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的潜力不容小觑。通过智能化手段,不仅能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还能提供增值服务。
首先,智慧图书馆可以依托其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实现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快速检索,这为科研人员获取所需资料提供了便利。通过建立智慧知识库,不仅能够整合并优化现有的文献资源,还能提供定制化信息服务。
其次,智慧图书馆可以对科研人员的研究习惯、阅读偏好进行深度挖掘,进而提供精准的信息推送服务。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服务,不仅能够提高信息检索的准确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信息获取的效率。
再次,智慧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学科服务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环境。该平台不仅包括文献检索、科研成果分析等基础功能,还能通过咨询、资料查询等模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种服务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同时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便利的交流平台,促进了科研合作的可能性。
此外,智慧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技术共享,这不仅能够丰富自身的资源库,还能通过技术的引进与合作,提高效率提升质量。
最后,智慧图书馆的泛在化阅读功能,让信息服务无处不在,科研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这种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方式,大大提高了科研工作的灵活性和效率。
综上所述,智慧图书馆通过其高度的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创新,为科研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智慧图书馆将更好地发挥其在科研服务中的重要角色。
6.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组织机构的建设、技术的协同创新、服务的提升以及信息资源的系统化建设,可以有效推动高校科研创新与智慧图书馆的协同发展,实现既定目标。高校图书馆多管齐下,从政策支持到实践操作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智慧服务。
参考文献:
[1][8]吴凯.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与智库建设有机融合[J].科学与信息化,2022,(19):13-15.
[2]李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工作之我见[J].商品与质量, 2012, (S3): 239-240.
[3][4] 肖琴,李佳玉. 高校图书馆在协同创新环境下的角色定位及发展对策 [J].图书馆学刊, 2014,36(12):12-14.DOI:10.14037/j.cnki.tsgxk.2014.12.005.
[5]高洪臻,陈天文.新时代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策略[J].移动信息,2021,(02):120-121+126.
[6]陆晓凤.图书馆智慧服务赋能华文教育的策略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3, 52 (07): 165-169.
[7]徐锐.高校图书馆面向新型智库智慧服务的协同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 2021,41(12):134-137.
[9]凌瑛.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3(02): 90-92.
作者简介:韦仕江(1969—),男,壮族,广西武宣人,本科,硕士,副研究馆员,从事图书馆管理及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邓园(1975—),女,汉族,广西浦北人,本科,学士,经济师,从事图书馆管理及读者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