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职院校体育“学练赛”融合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实践策略分析

作者

李怡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 524000

随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技并修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体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提升运动技能的功能,更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练赛”融合强调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竞赛实践的有机结合,课程思政则注重在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团队精神等德育元素,将二者进行一体化建设,有助于破解传统体育教学中“重技能、轻德育”的困境,实现体育育人的多元价值。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推进“学练赛”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中仍存在课程设计碎片化、思政元素融入生硬等问题,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练赛”融合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内涵

(一)“学练赛”融合的含义

“学练赛”融合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将体育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竞赛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学习环节,学生系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练习环节通过反复实践,巩固所学技能,提高运动水平;竞赛环节则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检验学习成果的平台,同时培养其竞争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变能力[1]。这种融合模式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局面,使学生在“学中练、练中赛、赛中学”,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内涵

课程思政一体化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体育课程中,通过挖掘体育项目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团队合作、拼搏精神、规则意识、爱国主义等,将思政教育自然地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塑造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职院校体育“学练赛”融合课程思政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全面育人目标实现

“学练赛”融合课程思政一体化能够将体育精神、职业素养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例如,在健美操课程中,通过团队操化动作整齐划一的合作展示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竞争精神,结合中国女排“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人、以德树人”的双重目标。

(二)提升体育教学实效性

以竞赛为驱动的“学练赛”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程思政的融入则赋予体育教学更深层的价值内涵[2]。例如,在武术课程中,通过学习传统武术招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武德”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自律,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实现思想升华。

(三)契合职业教育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团队协作能力与职业精神。“学练赛”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能够模拟职业场景,通过体能训练、团队竞赛等环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职业素养,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高职院校体育“学练赛”融合课程思政一体化的现存问题

(一)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设计

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仍以传统技能教学为主,“学练赛”环节设置零散,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结合不紧密。例如,在田径课程中,仅将跑步训练作为单一技能传授,未能通过长距离耐力跑培养学生的毅力,也未融入“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思政内涵。

(二)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练赛”融合的实践路径探索不够,多采用“示范—练习”的传统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过度关注技术动作分解,忽视通过小组对抗赛培养学生的战术思维与团队协作意识,思政元素更无从渗透。

(三)评价机制不健全

当前体育课程评价仍以技能考核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团队协作能力及思政素养的综合考量。例如,羽毛球课程的评价仅关注发球、扣杀等技术得分,未将比赛中的体育精神、互助意识纳入考核范围,导致育人目标难以全面落实。

四、高职院校体育“学练赛”融合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深挖思政育人元素

1. 基于职业需求整合教学内容

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重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将“学练赛”环节与思政教育目标深度融合。例如,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体能训练课程中设计“高空安全攀爬挑战赛”,模拟建筑施工中的高空作业场景,要求学生佩戴安全装备完成攀爬与物资传递任务。比赛过程中,教师结合建筑行业安全规范与典型事故案例,引导学生树立“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职业安全意识;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团队协作精神与攻坚克难的职业素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将幼儿体育游戏创编纳入课程体系,组织“幼儿趣味运动会策划与实践”竞赛项目,学生分组设计适合幼儿的体育游戏方案,并进行现场演示与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关爱儿童、耐心引导”的教育理念,结合优秀幼儿教师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责任感;通过游戏方案的优化与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职业认同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2. 开发特色体育项目,融入地域文化与思政元素

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课程项目,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乡土情怀。例如,在江南水乡地区的高职院校,开设“龙舟竞渡”特色课程,课程中不仅教授龙舟划桨技术、团队协作方法,还深入讲解龙舟文化的历史渊源,讲述当地龙舟比赛中“齐心协力、奋勇争先”的感人故事。学生通过参与龙舟训练与比赛,亲身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培养团结拼搏、永争上游的进取精神。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学练赛”与思政教育

1. 情境教学法:模拟职业场景,强化职业素养

创设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情境,将体育教学与职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开展“酒店服务技能体能挑战赛”,将体能训练与酒店服务场景相结合,设置“客房快速整理接力赛”“宴会物资搬运障碍赛”等项目,在比赛过程中,学生需以标准的服务礼仪完成各项任务,同时保证体能消耗下的服务质量。教师适时引入酒店管理行业标杆企业的服务理念与职业规范,如“顾客至上”的服务宗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职业形象意识,使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提前适应职业岗位要求。

2. 项目驱动教学法:以赛促学,培育团队精神与创新能力

以竞赛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赛中练”,实现技能提升与思政教育的双重目标。例如,在篮球课程中开展“班级篮球联赛”,教师提前布置“团队战术分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制定比赛策略,比赛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集体利益高于个人”的团队精神,并结合 NBA 传奇球队的团队协作案例,深化学生对团结互助的认知。在市场营销专业,组织校园商品挑战赛,学生分组设计营销方案,并通过体能竞赛的方式完成商品推广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市场营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与市场竞争意识;同时结合商业诚信案例,开展“诚信经营与社会责任”主题教育,强化学生的商业道德观念,使学生在竞赛实践中深刻理解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3. 混合式教学法:线上线下联动,拓展思政教育空间

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在线教育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丰富思政教育资源与形式 [3]。例如,在太极拳课程中,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太极拳历史文化视频、爱国武术家事迹等资源,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练习太极拳招式,强调“以柔克刚、中正平和”的处世哲学,引导学生树立谦逊包容的人生态度。或在瑜伽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智慧职教平台发布瑜伽文化纪录片、瑜伽大师访谈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在线学习瑜伽起源、哲学思想等文化知识,感悟瑜伽所倡导的“身心和谐、宁静致远”的精神内涵。线下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瑜伽体式练习,结合线上学习内容,开展“瑜伽与人生态度”主题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感悟,将瑜伽精神迁移到日常生活与职业发展中,培养学生平和坚韧的心理素质。

(三)优化多元评价机制,强化思政育人导向

1.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关注思政素养发展

建立动态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全面考量学生的学习表现与思政素养提升。例如,在排球课程评价中,除了考核发球、扣球等技术得分,还将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态度、比赛中的拼搏精神、团队协作表现等纳入评价指标,重点观察学生是否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在落后时保持积极心态等。教师通过课堂记录、比赛视频回放等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公开表扬并分享其事迹,树立学习榜样;对于存在不足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其认识问题并改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成长

引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等多元主体,从不同视角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例如,在健美操课程的小组创编比赛中,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与小组互评,从创意设计、团队配合、精神风貌等维度打分;教师再从专业角度进行点评,并结合思政要素,如对“健康生活理念传播”“集体荣誉感展现”等方面进行补充评价,形成全面的评价结果。通过多元评价,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学习他人长处,同时增强团队沟通与自我反思能力。

3. 建立思政素养成长档案,实现个性化发展追踪

为每位学生建立体育课程思政素养档案,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竞赛活动中的思政表现,档案内容包括课堂讨论发言记录、竞赛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表现、体育精神践行案例、思政学习心得等 [4]。例如,记录学生在拔河比赛中为团队呐喊助威、主动帮扶摔倒队友等行为,定期进行总结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成长与不足,强化思政教育的持续性与实效性。并定期对成长档案进行分析总结,每学期末生成学生思政素养发展报告,反馈给学生本人与家长,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推荐参与学校“体育道德风尚奖”评选;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思政教育辅导方案,如安排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观看励志体育影片等,帮助学生不断提升思政素养,实现个性化发展。

五、结论

高职院校体育“学练赛”融合课程思政一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效途径。通过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机制,并结合丰富的教学实例,能够实现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未来,高职院校需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更具特色与实效的实践路径,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瑞 , 刘源 , 崔雪 . 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集体教研策略研究——以太原市成成中学思政一体化推进实践为例 [J]. 中外交流 ,2021,28(1):601-602.

[2] 张沙 , 唐磊 . 德育元素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思政教育中的融合路径与实施策略研究[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1,36(6):74-79.

[3] 殷国龙 .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 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5):104-106.

[4] 陈荣 , 刘一诺 .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整体性建设实践研究——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