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水利行业中基于单北斗的高精度定位应用场景研究   

作者

王硕 程巍 曹鑫一

中移(上海)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上海 200120

1 概述

水利行业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精准管理以及水灾害防御有着极高要求。定位技术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传统定位手段存在精度不足、稳定性差等问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备独特优势,尤其是单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有望为水利行业带来全新变革,开启精准化、智能化发展新篇章。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组成。空间段有多颗卫星组成星座,实现全球覆盖;地面段负责卫星的监控、管理与数据注入;用户段则是各类接收终端,通过接收卫星信号解算出位置、速度等信息。单北斗模式即仅依靠北斗卫星信号进行定位,相较于多模定位,其独立性更强,对特定环境适应性有优化潜力。

自主性强:摆脱对国外卫星导航系统依赖,保障水利关键信息安全,在涉及国家安全的水利枢纽、边境水域等应用更可靠。

信号适应性:针对我国复杂地理环境优化,如山区峡谷水利工程建设场地,信号遮挡严重区域,单北斗可通过星间链路、增强技术保障定位连续性。

高精度稳定:不断改进算法与星座布局,持续提升定位精度稳定性,利于长期水利监测任务,像大坝变形监测,数据精度长期可靠。

2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单北斗应用

施工测量与放样:在水利工程前期,如大坝、渠道、堤防等基础设施建设,施工测量是关键环节。单北斗高精度定位可快速精准确定控制点、边界线位置。施工人员手持或车载单北斗终端,依据设计图纸坐标,现场实时放样,误差控制在厘米级,相比传统光学仪器测量,效率提高数倍,且不受通视条件限制,复杂地形也能一次性精准定位,减少返工,加速工程进度。

土方机械智能引导:大型水利工地,挖掘机、推土机等土方机械作业量大。配备单北斗定位模块,这些机械成为智能施工设备。操作室内显示屏实时呈现机械铲斗、刀片精确位置与设计地形对比,驾驶员依此精准作业,实现自动化“削峰填谷”,确保土方开挖、回填精度,不仅节省人力成本,还使工程面平整度、压实度等质量指标大幅提升,为后续混凝土浇筑等工序奠定良好基础。

混凝土浇筑监控:大坝等水工混凝土结构浇筑时,利用单北斗对振捣设备、浇筑料斗定位。一方面确保振捣点位覆盖均匀,避免漏振,保障混凝土密实度;另一方面精准控制浇筑高度、坡度,防止出现冷缝、超浇等缺陷,实时记录浇筑轨迹与参数,为质量追溯提供完备数据,提高大坝整体浇筑质量,增强结构稳定性与耐久性。

2.1 水资源监测领域应用

地表水监测站网优化:单北斗高精度定位助力优化地表水监测站布局。精准确定监测站点地理坐标,结合流域地形、水系分布,使站点代表性更强,避免监测空白区与重复区。同时,对水位、流量监测设备定位校准,保障数据时空一致性,如在河网密集、河道变迁频繁区域,实时定位调整监测设备位置,为准确掌握地表水动态变化提供可靠支撑。

地下水水位监测:地下水开采管控依赖精准水位监测。单北斗定位用于井下水位传感器安装与定期校准,确定其精确三维坐标。长期稳定的高精度定位确保不同时段水位测量可比性,配合远程传输,管理部门实时掌握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演变,及时调控开采量,预防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维持区域水资源平衡。

水源地保护与巡查:对饮用水水源地,单北斗为界碑、围栏、监控设备等定位,明确保护范围,防止非法侵占、排污行为。巡护人员携带定位终端,按预设路线精准巡查,轨迹实时上传,监管部门可远程监督,遇突发污染事件,快速定位污染源周边监测点,启动应急响应,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守护居民饮水生命线。

2.2 水灾害预警与防治应用

洪水演进模拟与预警:单北斗获取河道、堤防、蓄滞洪区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结合水文模型,精准模拟洪水演进路径、淹没范围与水深变化。将实时水位、流量监测站单北斗定位数据融入模型,动态修正,提前向危险区居民、抢险队伍精准推送预警信息,含撤离路线、避险地点坐标,辅助应急决策,提高防洪减灾效率。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在山洪易发山区,单北斗为雨量站、水位站精确定位,构建高密度监测网,捕捉局地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爆发征兆。一旦临界阈值触发,利用单北斗定位迅速锁定受威胁村落、道路、桥梁,第一时间通知人员撤离,同时为救援直升机、抢险车辆导航,打通生命救援通道,减少山洪灾害损失。

堤防隐患排查与抢险:定期对堤防进行隐患排查,单北斗定位记录管涌、裂缝、渗漏等险点位置,方便后续复查对比。抢险时,为抢险物资堆放、机械设备作业、堤坝加固点位精确定位,指挥人员依此统筹调度,确保抢险高效有序,如在汛期长江、黄河等重要堤防抢险中,单北斗为昼夜奋战提供精准位置指引,保障堤防安全。

2.3 水利行业中单北斗高精度定位应用面临的挑战

复杂环境信号遮挡:水利工程多处于山区、峡谷、城市高楼区等复杂地形,卫星信号易受山体、建筑物遮挡,导致定位中断或精度骤降。单北斗虽有优化,但在极端环境下,维持连续高精度定位仍是难题,需进一步融合惯性导航、视觉辅助等多源技术克服。

高精度设备成本:实现厘米级、毫米级高精度定位的单北斗接收机及配套设备,相比传统定位装置成本偏高,大规模水利项目应用时,资金投入压力大。降低硬件成本、优化算法提升性价比,是拓展应用广度的关键。

数据融合与共享难题:水利行业涉及多部门、多源数据,单北斗定位数据与水文、地质、气象等数据融合复杂,且部门间存在数据壁垒,共享不畅,限制综合分析决策。构建统一数据平台,制定标准接口规范,是实现北斗定位数据深度挖掘利用的必经之路。

2.4 发展趋势展望

与 5G、物联网深度融合:5G 高速率、低时延特性结合单北斗高精度定位,实现水利现场海量数据实时传输、远程操控。物联网传感器借助单北斗精准定位,构建万物互联智能感知网,如智能水表、水质传感器精准定位采集信息,赋能智慧水利精细化管理。

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单北斗定位大数据分析,自动识别水利设施形变异常、水资源变化趋势、水灾害风险等级。智能生成维护、调度、抢险方案,辅助管理人员决策,从传统经验决策迈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提升水利行业运行效率与应急响应能力。

面向全球水利合作拓展: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单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可随水利工程出海,为沿线国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提升我国水利国际影响力,在全球水资源治理舞台发挥更大作用。

3 结束语

单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在水利行业已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从工程建设到水资源管理、水灾害防治各环节逐步渗透,开启精准化、智能化新篇章。尽管面临挑战,但随着技术进步、成本降低、融合创新,未来将深度赋能水利行业,助力我国水利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为保障水安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筑牢根基,也为全球水利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参考文献:

[1] 杨珺 ; 王浩渺 ; 潘倩 ; 赵真辉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水库大坝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 中英文 ). 2024(12).

[2] 刘岩 ; 侯文昂 ; 杜镇瀚 ; 黄健峰 . 北斗系统在水利工程安全监测中的适用性思考 [J].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 2024(12).

[3] 花基尧 ; 李艳 ; 钱峰 . 水利北斗应用场景探究 [J]. 水利信息化 .20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