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虚拟技术下的考古遗址公园景观活化实践

作者

程豪 郭育翔 赵俊宇 屈勇 李洪垚

中建八局西南公司 四川成成都市 610041

     

引言

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遗址公园承载着往昔日的记忆与文明。城市遗址公园的传统景观主要以实物展示和静态展示的形式呈现,在信息传递和游客体验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虚拟技术以其独特的交互性、沉浸感和数字化特性,为城市遗址公园景观注入了新的活力,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启了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创新篇章。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展示人类历史与文明进程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与研究价值。然而,传统的展示方式往往局限于实体遗迹与静态展板,难以满足现代游客日益增长的体验需求。随着虚拟技术的兴起,考古遗址公园迎来了景观活化的新机遇。通过构建数字空间、增强参与互动感、重建历史场景,不仅提升了景区吸引力,也加强了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1 虚拟技术在遗址公园中的核心功能

1.1 虚拟复原推动历史场景再现

借助三维建模与虚拟现实技术,可对已消失或损毁的历史建筑与场景进行科学复原。以秦始皇陵、良渚古城遗址等为例,相关机构通过考古资料构建出完整的古代城郭、宫殿和生活场景,为游客提供“穿越式”的沉浸体验。这种复原不仅弥补了传统景观的物理缺失,也增强了遗址的文化感染力。

1.2 增强现实激发交互参与体验

AR 技术可以将虚拟信息叠加于现实景观之上,通过手机、AR 眼镜等终端设备,游客可在遗址现场“看到”古代人物活动、建筑变迁过程等动态画面。例如,在遗址的某个断垣残壁前,游客通过 AR 视图便可还原建筑原貌,极大提升现场的观赏与学习价值。

1.3 沉浸式空间提升文化感知深度

借助CAVE 系统、头戴式VR 设备,游客可以进入一个全沉浸的虚拟遗址空间,探索墓葬结构、体验祭祀仪式、聆听古人故事。这种体验方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考古遗址的文化传播从“看”走向“感受”和“理解”。

1.4 智慧导览实现个性化知识传播

虚拟技术还支持智能导览系统的构建,根据游客兴趣、年龄、浏览行为,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送和语音解说。例如,儿童游客可通过卡通化虚拟角色讲解古代生活,增强趣味性;专业学者则可调用学术资料进行深度考察,实现知识服务的差异化。

2 虚拟技术活化遗址景观的实践路径

2.1 数字建模与档案整合

数字建模是遗址景观活化的技术核心,其前提是对考古遗址的详实考证和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在实际操作中,需结合考古现场测绘数据、卫星遥感图像、历史地图及考古报告,通过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测、摄影测量等方式获取高精度三维数据。随后,利用建模软件(如 3dsMax、Blender、Revit)进行虚拟场景构建,并将可视化模型与数据库整合,形成互动性强、扩展性高的内容系统。与此同时,将文物出土记录、文献记载、历史人物与事件等纳入内容库,为后续的虚拟导览与互动展示提供语义支撑。这一阶段不仅考验数字技术的成熟度,也要求文史专家参与考证与内容审核,确保还原的准确性与文化表达的严谨性,是技术与人文协同创新的典范。

2.2 多平台展示系统建设

为实现遗址景观的传播最大化,需构建覆盖多终端、多场景的展示系统。在 PC 端、移动端与沉浸式设备之间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和内容传输通道,使用户在博物馆现场、家中或学校课堂均能访问相同的高质量虚拟内容。例如,“数字良渚”平台整合了网页端三维浏览器、VR 头显展示与数字展厅互动系统,游客可在遗址公园体验沉浸式导览,也可在手机上远程探索其建筑结构与文明背景。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还能记录用户浏览行为,优化展示内容和推荐机制。此外,应关注展示系统的无障碍设计,满足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多平台联动不仅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更推动了遗址景观从静态可视走向动态可交的深度传播形态。

2.3 公众参与机制完善

在遗址景观活化过程中,公众的参与热情与文化认同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虚拟技术的互动性为公众参与打开了新的空间通道。通过设计线上问答挑战、AR 寻宝活动、数字文物修复模拟等互动模块,可吸引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关注。例如,某些遗址公园开发了“虚拟考古探险”小游戏,用户可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数字发掘,识别文物、分析出土层位,提升参与感和考古科普效果。此外,借助社交媒体传播机制,鼓励用户上传自己的虚拟游览记录,参与文物再创作或文化分享,形成用户内容生产(UGC)生态。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不仅提升了传播效率,也有助于形成以社区为核心的文化保护网络,使考古遗址真正“活”在大众生活中。

2.4 跨界合作推动技术落地

虚拟技术的高质量应用离不开多学科、多主体的协同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应打破文博机构“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联合高校科研力量、科技企业、数字艺术团队共同参与项目建设。例如,三星堆遗址引入腾讯文旅团队,结合 AI语音识别与图像识别技术开发智能导览系统,提升游客现场体验;同时与高校考古系合作,基于最新发掘成果优化数字模型与知识库,确保科学性与创新性并重。此外,5G 网络的普及使大容量虚拟数据可实时加载,数字孪生技术则助力遗址的运维管理与实时监测。通过建立项目联合实验室或产业联盟,可持续推动虚拟遗址景观从技术验证走向应用示范。跨界协作不仅提升了技术实施的效率与效果,也为数字文化遗产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活力与资源。

3 面临的问题与展望

尽管虚拟技术为遗址景观活化注入了新动能,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亟待解决。一方面,高质量的虚拟展示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三维扫描设备、建模软件、开发团队与内容维护系统,部分中小型遗址公园因经费有限难以承担。另一方面,考古基础数据的缺乏或不完整,也限制了虚拟复原的准确性与深度,导致内容还原存在想象成分,甚至与史实偏离。此外,当前不少景区在虚拟内容开发上趋于模板化、同质化,缺乏独特性与文化内涵,难以实现差异化竞争。同时,技术本身更新迭代迅速,投入后设备与平台若不能及时升级,将影响用户体验,增加维护成本。因此,未来发展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强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与专项资金扶持,建立统一的数字文化遗产建设标准,推动技术规范化发展。

结束语

虚拟技术为考古遗址公园的景观活化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与传播途径,不仅提升了遗址展示的科技感与吸引力,也增强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参与。未来,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虚拟技术将成为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注入更多活力与可能。

参考文献:

[1] 赵谦 , 赵爱斌 .“文化 +”模式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研究——以安阳市殷墟国家遗址考古公园为例 [C]//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 城市文化遗传保护):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1:298-306.

[2] 孙琳珺 . 罗家坝考古遗址公园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研究 [D]. 重庆大学 ,2022.

[3] 阮嘉星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使用后评价(POE)研究 [D]. 西南科技大学 ,2023.

[4] 霍巍 . 何以五千年:论中华文明的肇始及其连续性特征 [J]. 江汉论坛 ,2024,(2):5-12.

[5] 田凯. 看中华文明探源的中原方位——“考古中国之河南篇”之一[J].博览群书 ,2022,(1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