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满族剪纸的活态传承与当代发展研究
吴多健 魏薇(通讯作者)
通化师范学院 吉林通化 134000
长白山的严寒气候与山林生态,孕育了满族“靠山吃山”的生存智慧,而剪纸这一指尖艺术,正是这种智慧的艺术结晶。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剪纸,长白山满族剪纸始终扎根于其原生文化土壤——它既是萨满仪式中的“神媒”,也是节庆之时的“吉物”,更是日常生活里的“伙伴”。在非遗保护从“静态保存”迈向“活态传承”的当下,重新审视这一技艺与地域文化、民俗生活之间的深层联系,不仅能够弥补现有研究中对“传承语境”关注的缺失,更能为化解非遗“保护性破坏”的困境提供全新的思路。
一、长白山满族剪纸的文化语境与技艺特性
(一)生态依托:山林环境中的技艺生成
长白山的原始森林宛如一座巨大的天然宝库,而凛冽的严寒气候又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冷峻。正是这样的环境,为长白山满族剪纸提供了独一 的创作素材与技术灵感。满族先民最初用于“剪刻”的材料并非纸张,而是身边极易获取的桦树皮、兽皮等。他们将桦树皮内层蒸煮软化后进行剪刻,把处理过的兽皮作为创作载体,这些材料的选择完全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利用。
其“剪刻”技法的形成,更是与先民的狩猎生活紧密相连。狩猎工具如骨刀、石镞的使用经验,潜移默化地迁移到了剪刻工具的运用上,使得早期的剪纸技法带有明显的狩猎文化印记。从现存最早的清代满族剪纸实物来看,以鹿、熊为题材的作品占比高达60%,这些作品中的动物造型极具特色,往往突出其耐寒的生理特征—厚实的毛发通过细密的线条层层勾勒,壮硕的躯体以夸张的比例呈现,生动地展现了长白山“林海雪原”生态环境下动物的生存状态。
(二)民俗嵌入:从仪式到生活的功能延伸
在传统满族社会中,剪纸的功能具有清晰且细致的层级性,它宛如一条贯穿始终的“文化红线”,将满族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紧密相连。
在神圣的萨满祭祀场景里,“佛托”——这种悬挂于神杆之上的剪纸,肩负着沟通神灵与凡人的重要使命。其纹样设计必须严格遵循世代相传的“九叠纹”“云卷纹”等神圣符号规范,每一条线条、每一个图案都蕴含着特定的宗教寓意,容不得丝毫随意改动。“九叠纹”象征着天圆地方、阴阳和谐,“云卷纹”则代表着神灵的庇佑与天降祥瑞,这些符号是萨满与神灵沟通的“密码”。
到了节庆民俗活动期间,剪纸的功能转变为祈福纳祥。春节时张贴的“挂钱”,即剪成穗状的纸钱悬挂于门窗之上,寓意着招财进宝、驱邪避灾;元宵节的“灯花”,贴在灯笼上,随着烛光摇曳,光影变幻间传递着团圆美满的期许。此时的剪纸造型更为自由多样,除传统吉祥图案外,还会融入当年的生肖形象等元素,充满生活气息。
(三)技艺体系:材料与工具的独特性
与汉族剪纸以宣纸为主要材料的特点不同,长白山满族剪纸保留了“多元材料并用”这一古老传统,此传统充分利用了不同季节的自然资源。
冬季,桦树皮的内层成为主要材料。经过蒸煮软化后,其质地柔韧,便于剪刻。春季,采用土法制作的椴树韧皮纸,这种纸张细腻且富有韧性,适合表现精细的纹样。
夏季,甚至会使用玉米叶,经过晾晒处理后,玉米叶天然的纹理为剪纸增添了独特的质感。
在工具方面,除常见的剪刀外,长白山满族剪纸还有“骨剪”和“刻刀”这两种极具特色的工具。“骨剪”由兽骨磨制而成,用它剪制出的线条边缘会自然形成毛边。这种毛边并非工艺上的瑕疵,反而造就了作品独有的“肌理美”,使剪纸更显古朴自然。“刻刀”为铁制,刃部呈锯齿状,使用时能在材料上刻出细密的锯齿纹,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与表现力。
在技法上,“套剪”和“折剪”是最为常见的两种。“套剪”是将多层纸叠加后进行剪刻,能够一次性制作出多个相同或相似的图案,提高了创作效率,常用于批量制作节庆剪纸。“折剪”则是通过对纸张的巧妙折叠,形成对称的纹样,这种技法在表现动物、植物的对称美感时尤为适用。而“撕纸”技艺更是长白山满族剪纸的一绝,不用任何工具,直接用手撕出图案。这种技法多用于表现山林的粗犷质感,撕出的边缘参差不齐,充满了自然的野趣,在其他民族的剪纸艺术中极为罕见。
二、活态传承的现实困境与当代实践
(一)传承链的断裂风险
通过田野调查可知,目前长白山地区能够完整掌握“萨满祭祀剪纸”技艺的传承人已不足 10 人,且这些传承人的平均年龄超过65 岁,传承链正面临着严重的断裂风险。
在年轻一代传承人中,90% 仅能掌握基础的装饰性剪纸技法。对于蕴含着深厚萨满文化的“神圣纹样”,他们的认知模糊,甚至无法理解其中的符号寓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民俗场景逐渐消逝,萨满仪式的简化使得“佛托”等具有神圣功能的剪纸失去了应用的环境,年轻人缺乏接触和学习这些技艺的机会;另一方面,现代教育体系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不足,青少年在学校教育中很少接触到满族剪纸背后的神话传说、符号寓意等文化内涵,导致他们在学习剪纸技艺时,仅停留在技法模仿层面,无法深入理解其文化本质。
许多老艺人感慨,如今愿意静下心来学习传统剪纸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一些复杂的纹样和技法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二)功能重构的民间探索
尽管面临着传承困境,但长白山地区的部分传承人并未消极等待,而是积极探索剪纸技艺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转化,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抚松县的传承人关淑珍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敏锐地捕捉到现代家居装饰市场的需求,将长白山满族剪纸与现代家居装饰相结合,创作了“长白山风光”系列剪纸挂画。这些作品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审美理念,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长白山的林海、天池、瀑布等自然景观,深受市场青睐,年销售额达30 万元。这一实践不仅为剪纸技艺找到了新的应用场景,也为传承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激发了他们传承技艺的积极性。
(三)数字化保护的尝试与局限
为了保护长白山满族剪纸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吉林省非遗保护中心于 2023 年启动了“满族剪纸数字库”项目,对 500 余件传统剪纸作品进行了 3D 扫描和纹样解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剪纸作品的数字化记录与保存。
然而,调查发现,目前的数字化保护仅停留在“藏品记录”层面,难以触及技艺传承的核心内容。剪纸技艺中的“隐性知识”,如“骨剪”运剪时的力度掌控、“撕纸”时的角度把握等,这些需要通过长期实践才能掌握的经验性知识,无法通过 3D 扫描或纹样解构等数字化手段完整呈现。这些“隐性知识”是剪纸技艺的灵魂,缺少了它们,数字化成果只能是对作品表面形态的记录,无法传递技艺的精髓。
此外,数字库的使用权限主要面向研究机构,普通民众和学习者难以获取其中的资源,这使得大量的技术投入与实际的传承效果相脱节。许多对满族剪纸感兴趣的年轻人,想要通过数字库学习相关知识却无从着手,数字化保护在推动技艺传承方面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文旅融合中的“异化”风险
随着长白山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满族剪纸凭借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成为热门的旅游商品。然而,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剪纸艺术面临着“异化”的风险。
部分商家为了追求生产效率,采用机器批量生产剪纸作品,将传统的精美纹样简化为千篇一律的“流水线图案”。这些机器生产的剪纸失去了手工创作的灵气与温度,线条生硬,缺乏层次感,与传统手工剪纸在艺术价值上相差甚远。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所谓的“满族剪纸”为了迎合游客的审美需求,随意嫁接汉族剪纸中的龙凤纹样,导致文化符号混淆。满族剪纸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符号体系,龙凤纹样并非其传统题材,这种随意嫁接使得满族剪纸的民族文化特质被淡化,让游客对满族剪纸产生了错误认知。
这种“商业化变形”虽然在短期内提高了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却损害了长白山满族剪纸的文化价值,形成了“保护性破坏”的悖论,不利于这一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生态视角下的传承路径创新
(一)构建“非遗+ 生态”保护模式
依托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设立“满族剪纸生态传承基地”,将剪纸教学与山林采集、桦树养护等生态活动深度融合,构建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传承体系。
春季,组织传承人引领青少年深入山林,采集椴树韧皮。采集时,传承人会向青少年讲解椴树的生长习性、最佳采集时间与方法,使其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采集回来的椴树韧皮,由传承人指导青少年采用土法制作,从浸泡、蒸煮到晾晒、碾压,每个步骤都让青少年亲身体验,使其在掌握传统造纸工艺的同时,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乐趣。
秋季,玉米叶成为剪纸的创作素材。传承人会教导青少年如何挑选合适的玉米叶,如何进行晾晒处理,然后运用撕、剪、刻等技法,把玉米叶制作成各种山林动物、植物的剪纸作品。通过这种方式,让青少年在创作过程中,加深对长白山生态环境的认知,同时使剪纸技艺的传承与生态认知形成良性互动,既保留了剪纸的“生态基因”,又增强了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和生态保护意识。
(二)推动“技艺分层”传承体系
鉴于长白山满族剪纸功能的多样性,构建“三级传承”体系,在保护技艺核心价值的同时,为其大众化传播创造条件。
核心层为萨满仪式剪纸,这部分技艺由家族传承人严格依照古法进行传授。家族传承规矩严格,通常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以确保“神圣纹样”的准确性和神圣性不受破坏。传承人会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纹样的符号寓意、制作技法等传递给下一代,使萨满文化的精髓得以延续。
中间层为节庆民俗剪纸,通过在社区设立工坊开展教学活动。社区工坊面向当地普通民众,传承人会在春节、元宵节等节庆前夕,组织大家学习“挂钱”“灯花”等节庆剪纸的制作技法。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技艺,还会讲解相关民俗知识,让民众在参与制作的过程中,感受传统节庆的文化氛围,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外围层为装饰性剪纸,主要面向学校和文创企业。在学校,将装饰性剪纸纳入美术课程,让学生从小接触和学习剪纸技艺,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与文创企业合作,鼓励设计师在传统纹样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剪纸元素融入笔记本、手机壳、装饰品等现代文创产品的设计中,让剪纸艺术以更时尚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三)开发“数字 + 体验”传承平台
在现有的“满族剪纸数字库”基础上进行功能升级,增设“虚拟传承人”模块,解决“隐性知识”传承难题,激发年轻群体的创作兴趣。
借助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精准记录老艺人剪刻时的手势、力度、角度等,建立详细的数据库。学习者可通过 VR 设备进入虚拟学习环境,模拟操作老艺人的剪刻过程,系统会实时提供“力度反馈”,如使用“骨剪”时,设备会模拟相应阻力,让学习者真切感受传统工具的使用技巧。
同时,在平台上开设“纹样基因库”,将传统剪纸纹样拆解为云纹单元、兽纹单元、植物纹单元等基础元素单元。设计师和学习者可自由组合这些基础元素,创作出具有现代风格的剪纸作品,实现“传统符号的现代转译”。这种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剪纸技艺的传承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为剪纸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四)强化“民俗场景”的再生
通过恢复与剪纸相关的传统民俗活动,让长白山满族剪纸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场景,从“博物馆藏品”转变为“生活必需品”。
在长白山满族乡定期举办简化版的“剪纸祭山神”仪式,虽仪式流程有所简化,但保留核心环节。仪式上,传承人会带领青少年制作“山神”剪纸,讲解“山神”在满族文化中的意义,让青少年了解剪纸在传统祭祀活动中的原始功能,感受民族文化的厚重底蕴。
春节期间,组织“挂钱创作大赛”,鼓励当地家庭踊跃参与。每个家庭通过合作创作,制作出具有自家特色的“挂钱”作品,然后进行展示和评选。这既丰富了春节的文化活动,又让“挂钱”这一传统剪纸形式在家庭中得以传承。
将剪纸纳入满族婚礼流程,规定新房装饰必须使用新人亲手剪制的“喜字纹”剪纸。新人在剪制过程中,既能感受传统婚礼的仪式感,又能体会剪纸艺术传递的美好祝福,让剪纸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发挥连接传统与生活的作用。
(五)建立“跨界融合”创新机制
积极推动长白山满族剪纸与现代设计、戏剧、影视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拓展剪纸艺术的应用场景,使其在当代艺术话语体系中获得表达空间。
与服装设计师合作,将剪纸纹样转化为刺绣图案,应用于现代服饰设计。设计师可提取剪纸中的“云卷纹”“兽纹”等元素,进行变形和重组,融入服装的领口、袖口、裙摆等部位,让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品牌。
与舞台剧制作团队合作,用巨型剪纸搭建“萨满神坛”布景。通过放大和创新传统剪纸技法,以巨型剪纸形式呈现“树神”“山神”等形象,配合灯光和音效,营造神秘而庄严的舞台氛围,让观众在欣赏舞台剧的同时,感受满族剪纸艺术的震撼力。
长白山满族剪纸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更在于它承载的满族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在现代化进程中,单纯的“原汁原味”保护既不现实也不必要,关键是要找到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剪纸从山林走向都市,却不失其“山野之气”;让年轻人拿起剪刀,却能理解纹样背后的文化密码。
通过构建文化生态保护模式、创新数字传承手段、推动跨界融合实践,长白山满族剪纸完全可以实现从“遗产”到“资产”的转化,成为激活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正如长白山的松树在风雪中依然挺立,这门古老的技艺也必将在时代变迁中,以新的姿态延续其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图谱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参考文献:
[1] 探寻满族民间剪纸的造型美. 宫丽慧; 黄千. 学报,2015(05)
[2] 满族民俗剪纸 . 于富业 . 文艺争鸣 ,2016(05)
[3] 传统民间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 楼正国. 包装工程,2007(05)
[4] 剪纸与设计 [J]. 顾小玲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 美术与设计版 ),2005(04)
[5] 略论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的视觉美感. 黄千; 王晓华. 学报,2009(06)
[6] 中国民间剪纸[M]. 吕胜中编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
基金项目:2025 年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长白神剪—‘活化’长白山满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性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