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企业技术创新投资风险评估研究
徐丁 代博兰 张晨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
一、引言
船舶工业是国家战略装备制造业的一部分,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决定性产业。但船舶企业技术创新投资面临行业特殊性的风险:一是周期长,研发一艘新船型需经过从初步设计、模型实验到实船建造 3—5 年时间;二是投资巨大,一艘绿色智能船舶的研发投资超过 10 亿元人民币,涉及核心设备国产化则需要20—30 亿人民币;三是技术关联度高,船舶属于典型的“系统集成化产品”,动力系统、船体设计、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相互之间必须有效匹配。针对上述船舶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存在的风险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十分必要。
二、船舶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重要性
我国船舶企业在高端领域存在一定的技术短板,在国际竞争中存在“低端锁定”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端船型、核心配套全部依赖国外进口。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投资来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端船型的国产化及核心配套自主化,获得更多的国际定价权。另一方面,如果船舶企业没有及时加大绿色化研发投入,则面临着失去近半市场的风险。通过技术创新投资,率先推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新船型,有利于形成差异化优势。技术创新投资是企业的“发展问题”,也是企业的“生存问题”。
三、船舶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风险评估
(一)资金风险评估:筹措困难与链断裂
资金风险是船舶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致死风险,根源在于投资量大、周期长、融资难。从船舶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看:一是自有资金少,船舶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 65%-70% ,高出制造业平均水平,就很难实现大规模投资;二是债权融资难度大,因为船舶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面临的往往是行业里典型的高风险项目,必须提供抵押担保,要是没有足够的抵押物那就不可能得到贷款 [1] ;三是股权融资难度大,船舶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周期长、回报慢,资本市场并不能提供大量的股权投资。
当项目的利润总额不足以弥补项目的投入时,也就是当企业利润小于零的时候就会产生亏损,这是因为一是成本超支,我国船舶技术创新项目的成本超支比例一般都高于 20%~30% ,如果出现超过 40% 的情况,则会导致投资回报为负;二是订单量不足,新船型缺乏市场需求,订单不足会导致固定成本无法分摊,投资项目效益难以实现。
(二)政策与合规风险评估:政策迭代与标准升级
政策和合规风险贯穿着船舶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全过程,具体原因是国际政策、国内政策、行业标准都在发生变化。若政策迭代的速度超过船舶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周期,就会产生项目合规风险:一是环保政策的迭代,在2026 年执行“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高碳船舶加征碳税。如果企业在 2023 年开展的传统动力船舶升级项目,在2026 年后完工,则需为传统动力船舶支付碳税,按照每艘船舶每年约500 万元的碳税支出计算,将会极大削弱市场的竞争力 [2] ;二是安全政策迭代,企业研发智能船舶如未满足该规范要求,将无法获取船级社认证,则将无法获取订单。
研发智能船舶设备与建造标准升级,都将增加船舶的研发成本,尤其是对于企业研发智能船舶所购买的传感器如果不能满足新的标准,则需要再次采购设备,造成成本上升;如果企业没有考虑到新的建造标准,那么势必需要改造原有生产线而产生成本支出。
(三)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中断与成本上涨
船舶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依靠供应链来给其提供重要的零部件、原材料以及技术支持。因此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成本变动都可能引起风险;船舶技术创新所需的高端零部件(船用低速机、智能传感器)等大多依赖国外进口,若供应链中断,将出现项目停滞的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国际供应链断供,因俄乌战争导致欧洲船用发动机供应商无法正常发货;第二是产能受限,全球智能传感器需求上升,但供应商由于技术封锁等原因无法提升产能,供给不均衡造成货物延期交付。
由于供应链上游材料 ( 钢材、复合材料 ) 及零部件价格上涨,预计出现超出原来预算的研发费用: ① 原材料涨价,造价建造所需要很多钢材 ( 成本占比为 30%~40% ),今年全球钢材价格涨幅达 25% ; ② 零部件涨价,如智能传感器因为缺少芯片; ③ 物流成本上升,由于
国际物流费用出现波动增加,在购买进113 单贵零部件时,增加了运输费用。
四、船舶企业技术创新投资风险评估策略
(一)资金风险应对策略:多元化融资与动态管控
争取政策类资金:对于船厂而言,在申请申报国家、地方船舶产业专项基金的同时也可以申请绿色技术的研发补贴,并且像中国船舶集团某个“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的项目,通过“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的申报而得到国家 3 亿的补贴,占该研发投入总额的 15%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接政策性银行来申请低成本的贷款,像其船舶技术创新项目的贷款利率比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要低 1.2%-1.5% ,这样仅一项项目就可以节约2000 多万元的资金支出;
拓展市场类融资:发行“船舶技术创新专项债券”,像 2024 年沪东中华发行 5 亿元专项债券,期限 8 年(匹配研发周期),票面利率 3.2% ,资金专项用于LNG 船智能控制系统研发;引入产业资本,与船舶产业链龙头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投入核心技术研发,企业与中国石化合资研发船用甲醇燃料系统,双方各出资5 亿元,共担风险与收益 [3]。
(二)政策与合规风险应对策略:跟踪解读与主动适配
负责跟踪国际政策,为更好地跟踪跟进国际上 IMO、IACS、ICS 等机构的政策动向,挑选一人专门联络工作人员,获得 IMO、IACS、ICS 等的相关政策法规文件及意见征求稿,在 2024 年 IMO 发布《船舶温室气体减排中期措施(2026-2030)》的意见征求稿一周内,第一时间拿到文本,组织相关技术和专家解读“碳强度指标再降低 10% ”对现有研发项目的具体影响;
国内政策联动与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船舶行业主管部门)、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参与政策调研与标准制定,企业参与《零碳燃料船舶研发指南》的起草,提前了解政策扶持重点(氢燃料船舶补贴标准),将研发方向与政策导向对齐;
(三)供应链风险应对策略:多元化布局与协同创新
国内供应商联合工信部还有地方政府开展“船舶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攻关”,通过“订单支持 + 技术指导”培育国内供应商。为不可替代的进口零部件开发2-3 家国际备选供应商,像传感器主供应商为德国博世,同时开发日本横河、美国霍尼韦尔作为备选,与备选供应商签订“紧急供应协议”,约定供应中断时可在1 个月内补货等。
五、结论
本文围绕船舶企业技术创新投资风险评估展开针对性研究,通过指标权重科学分配与隶属度精准计算,实现对技术创新投资风险的量化评估与等级划分,为企业识别风险关键点、制定差异化应对策略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支撑。未来可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范围,引入动态风险评估机制,助力我国船舶工业在全球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思 . 航运企业船舶投资论证及风险管理 [J]. 中国航务周刊 ,2025,(04):45-47.
[2] 李凡. 油轮运输企业船舶投资风险研究 [D]. 大连海事大学,2013.
[3] 樊羽. 航运企业船舶投资风险研究 [D]. 大连海事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