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朱静巍

长春力旺高中 130000

新时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之本,需要从青少年的培育抓起,贯穿成长全过程。思政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主阵地,承担着重要职责,但在现实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多数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缺乏延续性,中学阶段和其他学科知识整合不足,大学阶段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各学段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机制,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呈现分散化、表面化状态。因此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教学内容的梯度化构建

根据大中小学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构建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是实现教育一体化的基础,按照学生年龄增长和认知能力提升,把相关内容分解为不同层次,确保各学段内容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

小学阶段以培养情感认同为核心,可以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让学生直观感受各民族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以《大家的“朋友”》一课为例,结合教材中“不同民族的节日”内容,拓展介绍各民族节日的习俗、蕴含的共同价值理念,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各民族文化的相通之处,初步建立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感性认知。

中学阶段侧重理性认知的深化,结合政治课程中的基本制度、治理实践,分析各民族在国家治理、权益保障、发展进步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与实践成效,从制度与现实两方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逻辑。以《政治与法治》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课为例,在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地位和优势时,可以补充西藏那曲牧民定居工程、内蒙古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等案例,通过分析制度如何保障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共同发展进步的本质。

大学阶段注重理论深度与实践关联,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置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框架下进行解读,探讨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在联系,结合当代民族地区发展案例分析其现实意义。以“弘扬中国精神”章节为例,可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复兴的内在关联,引入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等案例,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代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实践价值。

二、教学方法的学段适配

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相匹配,实现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思辨的逐步过渡,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制定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教育目标。

小学阶段多采用情境体验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以《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为例,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各民族的服饰、歌舞等、组织“民族文化小使者”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民族文化多样性,体会各民族学生友好相处的氛围。

中学阶段重点运用案例研讨法,选取典型案例,通过多层次、递进式的研讨活动,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个体到整体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以《经济与社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课中“东西部协作帮扶”案例为例,可以设计三级研讨流程:首先,分组梳理案例关键信息,如“广东帮扶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等具体举措,提炼“技术输出”“人才交流”等协作维度;其次,聚焦核心问题讨论——“这些协作举措如何体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鼓励学生从“资源互补”“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等角度展开辩论,如部分学生提出“东部是为了自身利益”,可以引导对比“商业合作”与“协作帮扶”的本质区别,强调“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最后,组织“观点提炼会”,由各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结合学生观点进行升华,点明东西部协作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互助精神”“整体观念”的生动实践,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路径。

大学阶段侧重项目式学习法,设置实践项目让学生深入实地考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增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章节教学中,可设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调研”项目,组织学生查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共同参与的情况,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开展成果展示会,提升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师资队伍的协同培育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打造一支跨学段协同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可以通过建立跨学段合作机制、加强教师专业培训、促进师资流动等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协同能力。

建立跨学段教研共同体:由各学段思政课的骨干教师组成研究团队,定期开展联合备课、教学观摩、专题研讨等活动,共同研究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和重难点,形成统一的教学指导方案。

促进师资流动机制:鼓励高校优秀研究生到中小学担任思政课助教,协助开展教学活动;选派中小学优秀教师到高校跟班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打破学段壁垒,促进师资力量的优势互补,形成双向交流的良性机制。

四、评价体系的动态优化

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引导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需要体现一体化和发展性的特点,构建多元主体、分层内容评价体系,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思想变化。

构建多元评价主体: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从不同视角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例如,在中学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课堂讨论中的观点进行自评与互评;家长通过填写“家庭民族教育记录表”,反馈学生在家中对民族知识的了解和对民族习俗的尊重情况,形成全方位的评价网络。

设计分层评价内容:针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确定各有侧重的评价要点,让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吻合。小学阶段重点评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认同,中学阶段侧重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思辨能力,大学阶段主要评价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贡献。

结语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各学段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教育体系,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荣 . 通辽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 三角洲 ,2025,(20):120-122.

[2] 杨婷 . 正确民族观典型案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路径研究[J]. 社会主义论坛 ,2025,(0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