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

作者

张龙

重庆市南坪中学校 400000

一、数学思维在课堂互动中的自然渗透

数学思维的形成并非孤立的知识积累过程,而是师生在课堂对话中共同建构的认知活动。在 2019 人教 AA 版必修一“集合”单元教学中,教师可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从“班级同学构成的集合有哪些特征”到“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特征”,再到“集合运算与现实问题的对应关系”。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追问过程,实质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维的训练。当学生尝试用集合描述“图书馆藏书分类”时,教师通过追问“分类标准是否唯一”“不同分类方式如何转化”,促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数学概念的严谨性。

课堂讨论环节的思维碰撞更能激发深度思考。在选修二“圆锥曲线”教学中,教师可抛出开放性问题:“抛物线与椭圆在光学性质上存在何种关联?”部分学生从几何特征出发,发现两者反射光线均汇聚于焦点;另有学生从代数角度推导,通过对比标准方程的参数关系揭示本质联系。这种多元视角的碰撞,不仅深化了对曲线性质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多维度分析问题的习惯。教师在此过程中需注意引导讨论方向,避免偏离数学本质的空泛议论,可通过追问“这种关联是否具有普遍性”“能否用统一框架解释”等,将思维活动引向更深层次。

二、知识网络构建中的思维联结

数学思维的核心在于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019 人教 A 版教材采用模块化编排体系,客观上要求教师主动搭建跨章节的思维桥梁。在“函数”主题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内在关联:通过研究函数增长率的差异,理解“对数增长—线性增长—指数增长”的层级关系;借助函数图像的动态变换,揭示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对称本质。这种结构化认知过程,实质是培养学生系统化思维的训练。当学生能够自主绘制“函数家族关系图”时,表明其已初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思维习惯。

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的融合教学更能体现思维联结的价值。在讲解空间向量坐标化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建原理,通过类比推理建立空间坐标系的概念框架。当学生尝试用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教师可进一步追问:“向量运算与几何变换存在何种对应关系?”这种追问促使学生突破形式化操作的局限,从更高维度理解数学工具的本质。有教师在此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能自发将向量方法迁移至物理学科的力学分析,这种跨学科思维迁移正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外化表现。

三、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显性化

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借助具体问题载体,但问题解决不应止步于获得答案。在“概率统计”单元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真实情境任务:“如何设计校园垃圾分类方案的评估体系?”学生需经历数据收集、模型构建、结果分析等完整思维链条。当某小组提出“用卡方检验判断分类效果与年级的相关性”时,教师可引导其思考:“这种统计方法的选择依据是什么?”“是否存在更优的检验方式?”通过追问,学生逐渐意识到数学方法的选择需兼顾问题特征与工具适用性,这种元认知层面的反思显著提升了思维品质。

解题后的思维复盘同样关键。在完成“导数应用”综合题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解题路径分析:某生先通过求导确定函数单调性,再结合零点存在定理证明方程根的个数;另一生则采用数形结合方法,直接绘制函数图像观察交点情况。通过对比不同解法,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具有多解性,而最优解的选择取决于问题特征与个人思维偏好。这种比较分析过程,实质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哪些类型的题目更适合代数方法?”“图形直观在何种情况下可能产生误导?”促使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思维习惯。

四、思维品质提升的持续滋养

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长期浸润在数学文化氛围中。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数学史素材:在讲解“复数”概念时,介绍16 世纪数学家为解决三次方程求根问题而突破实数体系的历程;在引入“微积分”时,讲述牛顿与莱布尼茨独立发现微积分基本定理的传奇故事。这些历史片段不仅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维突破常规的创造性特质。有教师发现,当学生了解到“虚数单位i 的引入曾引发巨大争议”后,对数学概念的接受度显著提高,这种认知转变源于对数学思维发展规律的理解。

数学阅读活动的开展能拓展思维视野。教师可推荐《几何原本《》数学之美》等经典著作,组织读书分享会。在讨论《几何原本》的公理化体系时,学生逐渐理解数学严谨性的本质;在分析《数学之美》中自然语言处理的数学模型时,学生感受到数学思维的广泛应用价值。这种跨文本的思维对话,促使学生突破教材局限,形成更开放的思维格局。部分教师还尝试让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在梳理知识脉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追问:“这个定理的证明思路从何而来?”“能否推广到更一般情形?”这种深度思考显著提升了思维品质。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润物无声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保持敏锐的思维洞察力。当教师不再将数学视为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看作充满生命力的思维活动时,课堂自然会成为思维生长的沃土。2019 人教 A 版教材丰富的素材资源与合理的编排体系,为思维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将这些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思维能量。这种转化既需要教育智慧的沉淀,更需要对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唯有如此,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孕育创新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陈富君 .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09):62-65.

[2]牛林.探析数学思维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 ),2024,(1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