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设计与电子技术的协同培训战略
王佳玉
涿州市技师学院 072750
一、技术融合趋势下的培训需求变革
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使机械系统与电子系统的边界日益模糊。传统机械设计以结构强度、运动精度为核心,而现代智能装备则需集成传感器网络、嵌入式控制系统与数据分析模块。这种转变要求机械工程师不仅要掌握三维建模与有限元分析,还需理解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电子技术原理;同时,电子工程师也需熟悉机械传动、材料力学等基础知识,以实现硬件与软件的协同优化。
技术融合对培训内容的影响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成为必然。机械设计课程需融入电路设计、信号处理等内容,电子技术课程则需增加机械原理、材料特性等模块。其二,实践技能的培养方向发生转变。传统单一技能培训已无法满足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对系统集成能力的训练,如如何将 PLC 控制系统与机械臂运动规划有机结合。其三,创新思维的培养需突破学科界限。例如,在智能仓储系统设计中,需同时考虑 AGV 小车的机械结构优化与路径规划算法的电子实现,这种复合型问题的解决能力成为培训的核心目标。
二、协同培训内容的重构路径
协同培训内容的重构需以“机械- 电子”双主线为基础,构建“基础融合-专业深化 - 综合应用”的三阶段课程体系。在基础阶段,通过开设《机电一体化导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课程,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建立“机械是载体,电子是灵魂”的认知框架。例如,在讲解温度传感器时,可结合机械热变形补偿案例,说明电子信号如何驱动机械执行机构实现闭环控制。
专业深化阶段需设置跨学科模块化课程。机械设计方向可增设《智能装备电气控制》《工业网络通信技术》等课程,重点训练学生将机械运动需求转化为电子控制方案的能力;电子技术方向则可开设《机电系统动力学建模》《嵌入式系统机械接口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从电子系统视角优化机械结构的思维。例如,在变频调速系统设计中,需同时考虑电机机械特性与 PWM 控制算法的匹配性,这种跨学科思维的培养需通过专题课程实现。
综合应用阶段应强化系统级项目训练。通过设计“智能生产线集成”“工业机器人协同作业”等综合课题,要求学生在同一项目中完成机械结构选型、电子控制系统设计、数据通信协议制定等任务。例如,在智能分拣系统项目中,学生需统筹考虑机械传送带的速度匹配、视觉传感器的图像处理算法、PLC 控制逻辑的时序协调,这种全流程训练可有效提升跨学科协同能力。
三、实践平台的协同建设机制
实践平台是协同培训的关键载体,需构建“虚拟仿真 - 物理实验 - 产业实战”的三级训练体系。虚拟仿真平台可解决高成本设备实践难题,通过开发机电一体化虚拟实验室,学生可在数字环境中完成机械装配、电路调试、系统联调等操作。例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数控机床,学生可实时观察主轴振动数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并调整伺服驱动参数进行优化,这种虚实结合的训练方式可显著提升学习效率。
物理实验平台需突出“机械 - 电子”深度集成特性。实验室应配备具备网络通信功能的智能装备,如集成力传感器的数控铣床、可编程控制的工业机器人等。在实验设计中,可设置“机械故障诊断”等跨学科课题,要求学生通过振动传感器采集数据,利用频谱分析算法定位故障源,最终通过机械结构调整消除隐患。这种从数据采集到问题解决的完整流程训练,可强化学生的系统思维。
产业实战平台需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出题 - 高校解题 - 联合验收”的协同机制。企业可提供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如“老旧设备智能化改造”“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柔性化”等,由师生团队提出机电一体化解决方案。例如,针对传统冲压设备升级需求,学生需设计机械手自动上下料系统,同时开发基于PLC 的节奏控制算法,确保机械动作与电子信号的精准同步。这种真实项目训练不仅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使其提前适应产业需求。
四、师资队伍的协同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是协同培训的核心保障,需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高校教师应具备“机械 + 电子”的复合背景,可通过“企业挂职 + 技术培训”双路径提升能力。例如,安排机械专业教师到电子企业参与智能装备研发,学习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选派电子专业教师到机械制造企业调研,掌握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原理。这种双向交流可使教师将产业实际需求融入教学。
企业导师的引入是提升培训实用性的关键。高校可与智能制造企业建立“导师互聘”机制,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例如,在《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中,可由企业工程师讲解机械臂选型依据、电子控制系统调试技巧等实战内容,同时安排高校教师补充运动学建模、轨迹规划算法等理论基础,形成“理论 + 实践”的互补教学模式。
师资团队的协同教研需突破学科界限。可成立跨学科教研室,定期开展机电一体化教学研讨,共同设计跨学科课程大纲与实验项目。例如,在制定《智能装备设计》课程标准时,机械教师与电子教师需共同确定知识模块权重、实践环节要求及考核评价方式,确保课程内容既符合机械工程规范,又满足电子技术标准。这种协同教研机制可有效避免“各自为政”的教学偏差。
五、协同培训的持续优化机制
协同培训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应与企业共建“技术情报共享平台”,实时跟踪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将其转化为培训内容。例如,当边缘计算技术在智能工厂中广泛应用时,可迅速在课程体系中增设《机电系统边缘计算》模块,培养学生将算法部署到嵌入式设备的能力。
培训效果的评估需突破单一维度,构建“知识掌握- 技能应用- 创新潜力”的三维评价体系。知识考核可通过跨学科综合试卷实现,如设置“设计一个具备自诊断功能的智能减速器”的开放性问题,考察学生对机械传动、传感器技术、故障诊断算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技能评估可采用项目答辩形式,要求学生展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与调试结果;创新潜力评价则可通过专利申请、学科竞赛等成果进行量化。
持续改进机制需建立“反馈 - 分析 - 优化”闭环。高校应定期收集企业、学生、行业专家的反馈意见,分析培训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例如,若企业反馈毕业生在工业网络通信协议配置方面存在短板,可立即在相关课程中增加 PROFINET、EtherCAT 等现场总线技术的实操训练。这种快速响应机制可确保协同培训始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 沈露萍 . 基于电子技术的智能农业机械控制系统设计 [J]. 南方农机 ,2024,55(22):59-61.
[2] 代响林 . 基于面向微机械电子技术的自动化测量传感器设计研究 [J].电子制作 ,2023,31(11):101-104.
[3] 沈阳 .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J]. 时代汽车 ,2023,(10):128-130.
课题立项编号:JRSJY-2025-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