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路径研究

作者

齐雪辉

石家庄市兴华小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与落实,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养教育,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构建教育合力,可以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提升育人效能。因此,作为小学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在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还要呼吁学生家长参与其中,通过与家长的有效沟通、积极合作,让学生可以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健康成长,切实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目的。

1. 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增强家校沟通效率

家校共育视角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和学校双方的紧密配合和有效合作,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创新沟通方式、拓宽沟通渠道的方式增强家校沟通效率。通过建立家校沟通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家长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有效沟通交流问题,一起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解决方案。

家校沟通机制主要包括定期开家长会、在线平台通讯、定期家访等,便于家长和学校双方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或在家期间的行为表现,并展开个性化的教育指导。具体来说,学校班主任可以定期开家长会,通过面对面沟通,一起探讨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并适当为家长提出一些建议和指导,同时悉心听取家长的建议和意见,促进家长保持家校合作的热情;利用网络在线平台展开有效沟通,是比较方便快捷的沟通途径,学校班主任可以通过微信、钉钉等平台,定期向学生家长发送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相关路径的事宜,比如日常活动安排情况、具体实施路径等,便于家长主动参与配合。学校还可以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发布一些与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相关的具体路径,帮助学生家长提升教育能力,构建良好积极的家校沟通氛围,切实达到有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2. 开展丰富的家校共育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校共育视角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家校共育活动,让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一起参与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来,切实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学校班主任可以定期开展“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前来参加,一方面可以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关于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专业课程知识,增强家长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注度,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家长深刻认识到学生错误行为习惯所产生的后果,并与学生家长一起制定适合孩子行为习惯教育的方案,达成共识、积极合作。另外,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前来举办“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讲座活动,邀请家长参加,通过介绍如何在家庭中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处理孩子的错误行为等内容,提升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和能力,切实提升家长的教育成效。

3. 树立优秀榜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并通过榜样引导的作用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校共育视角下,学生家长和教师要树立共育榜样,以身作则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爱模仿、容易受影响的年龄特点,而家长和教师又是与孩子接触最多的,那么作为教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工作、积极乐观,通过日常行为小事为学生树立榜样,如讲卫生、讲礼貌等;作为家长,要求子女做到的行为习惯,自己首先也要做到,如不浪费粮食、不乱扔垃圾等。如此一来,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可以让小学生处于健康积极的生长环境中,潜移默化受到周围优秀榜样的影响,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家校合作对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学校既是教育的主阵地,又是有效促进家校合作开展的重要场所。为此,学校要积极通过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创新具备家校合作活动、为学生树立优秀榜样的方式,提升家校共育的质量,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学生行为习惯的指导方法,切实达到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目的,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红伟 . 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J]. 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2020,(33):151.

[2] 张元军 .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 [J]. 新课程( 中 ),2018,(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