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类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施工阶段的设计管理要点分析
苏康
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32
一、医疗项目设计管理问题
施工阶段的各系统深化设计管理,需要针对医疗建筑的特殊性进行精细化、专业化管控。其核心特点是多系统高度协同、医疗功能导向性强、规范标准严格、动态调整频繁。
1、专业间技术冲突问题
(1)净高问题频繁,如 MRI 室电磁屏蔽要求与暖通风管布置冲突(风管需避开磁场干扰区,导致层高不足);导致被迫降低吊顶高度或修改设备位置,影响医疗系统安装。
(2)管线“打架”,手术室净化空调风管、医疗气体管道与智能化桥架在吊顶内交叉碰撞;导致被迫调整管线走向,影响洁净度等级。
2、医疗工艺与工程存在部分脱节
(1)设备参数滞后,如 DSA 设备电容量需求未及时提资,致配电柜容量不足,致需调整增加电量,甚至需另外增加变压器,延误设备调试。
(2)流程设计缺陷,如病理科标本传递通道与污物通道交叉,违反院感规范,导致墙体拆改重建,影响科室交付运营。
3、跨系统接口管理盲点
(1)隐蔽工程遗漏,手术室吊塔预埋件未与结构图同步深化,混凝土浇筑后无法补装,需钻孔植筋。
(2)时序颠倒,物流传输系统轨道安装需在墙面抹灰前完成,但施工单位按常规工序施工,导致拆除已完成墙体返工。
4、医疗专项设备与机电专业施工方协作难题
(1)二次深化不足,医疗专项单位提供的安装图纸与各机电系统预留条件不符,导致重新开凿楼板敷设管线。
(2)责任推诿,如净化区域彩钢板渗水,装修单位与机电单位互相指责(冷凝水管保温与密封胶施工),整改周期较长影响进度。
5、BIM 模型缺漏
BIM 模型漏缺,如机电模型未纳入 MRI 设备冷却水管,现场安装时与电缆桥架碰撞。
二、医疗项目设计管理控制要点
1、组织设计人员、专项技术人员、监理解决专业间技术冲突问题
医疗建筑设计管理是持续需求平衡过程。一方面要满足医疗工艺的特殊要求,如 MRI 室的电磁屏蔽、净化区域的洁净度控制等专业技术标准;另一方面又要兼顾建筑结构的可行性、机电系统的协调性等工程实施条件。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妥协折中,而是要通过创新性的管理手段实现“ ⋅1+1>2 ”的协同效应。正如我们在医院项目中采用的“空间规划”方法,不仅解决了传统净高冲突问题,更创造了医疗设备安装维护的最佳空间条件。
(1)建立医疗专项空间规划管理体系
建立医疗专项空间净高分析图表,明确 MRI 室、手术室等净化区域的设备占用空间、管线避让区及安全距离(如 MRI 室 5 米内禁止布置铁质风管),手术室上方 2.8 米高度划为限高区域,确保机电管线及灯具、吊顶等设备设施阻碍安装空间。在施工图阶段划定“净高红线”(并在现场放线明确限高红线),要求其他专业管线不得侵入。各医疗设备走廊预留运输通道,预留大型设备运输路线和和维护空间。
(2)实施 BIM 空间确认
通过 BIM 技术为每个专业分配专属空间:结构专业负责荷载计算和承重区域,机电专业规划管线走廊和机房位置,医疗专项确保设备安装和操作空间。
定期召开“净高空间专题协调会”,采取平面图纸沟通协调,再深入采用BIM 工具实施调整各专业布局。
(3)在BIM 模型中设置硬性碰撞规则(如手术室净高 ⩾2.8m 、医疗气体管道与电缆间距 ⩾300mm ),定期检查或设置系统自动标注红色冲突点。
2、设置流程解决医疗工艺与工程脱节进行医疗工艺设计三审制:
委托专业医疗工艺顾问,在方案设计前拟定和医疗设备清单(含接口参数)。
一审:组织医疗设备房间及医疗设备提资会,明确设备参数、流程动线,各单位(使用单位、建设单位、全咨、设计、施工各专业)签字存档,进行下一步二审工作;医疗设备应提前联系使用单位确认或按照市场医疗设备品牌拟定参数最大值,提前锁定医疗设备安装工程前置条件,电源、尺寸、重量、接口、基础要求等工程前置条件要求。
二审:工艺图纸与施工图叠加审查(检查预留条件匹配度),各专业的预留孔预埋件,各单位签字存档,进行下一步三审工作;
三审:施工样板实体确认(1:1 验证设备安装空间),各单位到现场核实确认,现场签字存档。
值得强调的是,医疗建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管理必须坚持“医疗功能优先、净高满足检修要求”的基本原则。这要求管理者既要精通工程管理,又要理解医疗流程;既要熟悉建筑规范,又要掌握医疗标准。我们建立的“医疗工艺三审制”和“规范冲突清单”,正是为了在错综复杂的要求中找到最优解。优秀医疗建筑设计管理,项目落地进入运营期时应该让医疗工作者感觉不到工作的不适应,各个功能可以衔接上每一项医疗活动。
3、跨系统接口管理盲区
隐蔽工程责任界面模糊、施工时序未考虑医疗设备安装路径。
(1)隐蔽工程双签制:对预埋件、套管等实行“施工单位自检 + 监理 BIM验模””双签字,留存360°影像资料。
(2)倒序施工计划:以大型设备(如CT 机)进场日为基准,反向推导运输路径墙体暂缓施工节点。
4、规范与标准执行冲突
医疗专项规范与通用建筑标准存在矛盾,设计人员对医疗特殊要求理解不足。
(1)设计阶段组织设计单位梳理规范冲突清单:梳理医疗建筑特有规范(如《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制定优先执行等级。核对医疗咨询单位三级流程文件内容,列出与规范冲突的事项,单独组会沟通敲定。
(2)邀请卫健委专家、设计单位、医疗专项深化团队进行医疗设备参数合规性审查。
5、管理工具
(1)BIM 应用:用 BIM 平台建立各专业可视化数据,实现医疗参数通过深化图纸直达施工端;
(2)界面合同化:通过矩阵、清单等工具将模糊责任转化为可执行条款。建全管理体系:一是需求参数化,将模糊的医疗需求转化为精确的工程参数;二是界面合同化,通过清晰的责权矩阵消除推诿扯皮;三是验证实体化,借助 1:1 样板和 VR 技术提前发现问题;四是决策数据化,基于 BIM 模型开展量化分析。
三、总结
医疗建设项目作为民用建筑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通过全过程工程管理系统化的管理实践,医疗项目的成功实施须建立在有机融合基础之上,医疗功能需求与工程技术的融合、多专业协同与界面管理的融合、规范标准与创新实践融合。医疗建筑的设计管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服务理念的体现。优秀的医疗建筑设计管理应当实现让医疗人员工作更高效、让患者就医更舒适、让运营维护更经济。综上,通过对医疗项目设计管理的要点梳理,为医疗项目的有效实施提供指导,实现全过程咨询管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