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作者

苏馨

吉林职业技术学院 133400

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够契合、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是新时期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彰显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的必由之路。

一、精准定位协同育人目标,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首要在于精准定位协同育人目标以着力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这要求其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实际需求来找准服务面向、明确自身定位,进而科学合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1]。

高职院校需凭借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等方式,广泛听取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意见,以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变化,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且应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充分彰显职业性、实践性特点,把行业企业发展所需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完善理论教学内容,合理提升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

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激发校企合作活力

构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关键在于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与保障合作各方积极性以激发校企合作活力,这需学校和企业本着“互利共赢、风险共担”原则,围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合作事项,在成本投入、收益分配、风险防控等方面做出明确约定,形成可持续多元投入机制和科学合理利益共享机制。

针对成本分担方面来说,学校与企业要合理分担人才培养成本,明晰各自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并共同制定专项经费使用计划和管理办法,如学校主要承担教学场地、仪器设备、师资力量等基础性投入,而企业则侧重于对学生实习实训、项目研发、学徒培养等环节给予经费支持;在收益分配方面,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活动,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要按照约定方式合理分配。例如,校企共同申报的专利要明确归属权和使用权归属,研发的新技术、新工艺在企业转化应用后要结合企业实际收益和学校贡献大小,制定科学收益分成方案以保障学校与企业的双向收益。

三、深化资源共建共享,夯实协同育人基础

在构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过程中,夯实协同育人基础的关键在于深化校企资源共建共享 [2]。唯有学校与企业就人才培养所需师资、课程、教材、实训基地等关键要素达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性互动局面,方可为协同育人筑牢坚实物质基础与条件保障。

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学校与企业需携手打造集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主动吸引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与项目场景,开发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实训项目,企业则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使学生参与企业真实生产实践及项目研发,强化学生动手操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资源建设上来讲,学校与企业要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行业企业于人才需求、职业标准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以推进专业教学资源的校企共建,比如聘请企业专家担任课程主讲教师,与学校教师一同开发体现岗位要求与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课程,依据职业标准合作编写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高质量教材,针对企业生产实际录制行业企业专家讲座、技能大赛、项目攻关等教学视频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

四、健全质量评价体系,保障育人质量提升

构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必须健全协同育人质量评价体系,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监控,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创新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多元参与、多维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机制。

在制定质量评价标准上,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针对校企协同育人各环节,设计形成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如将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实习实训效果、毕业设计质量等纳入过程性评价指标;将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成绩、专业竞赛获奖情况、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纳入结果性评价指标,实现对协同育人全过程、各环节的科学评价。

就创新学业考核评价机制而言,推行“教考分离”,将学生实习实训情况、企业项目完成情况纳入学业考核范围,委托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学生毕业设计答辩等重要考核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将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与学业考核相挂钩,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职业发展的积极性。

结束语:

构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未来,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推进专业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梁乂丹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优化方法探讨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4,(13):151-153.

[2] 齐媛媛 , 宋晓茹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优化策略探 究 [J]. 对外经贸 ,2023,(11):129-132.

[3] 龚向哲 .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2,(07):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