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作者

雷福珍

湖北省恩施市建始县景阳镇民族小学 湖北恩施 445309

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思维能力”纳入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强调其作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审美创造的基础支撑作用。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重知识轻思维”的倾向,导致学生阅读理解浅表化、写作表达模式化等问题。以部编版教材为例,中高年级课文中蕴含大量思维训练素材,但教师往往仅停留在文本解读层面,未能充分挖掘其思维发展价值。本研究基于核心素养框架,结合《荷花》《只有一个地球》等典型课例,探索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为破解“高耗低效”的教学困境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理论溯源: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思维能力的内涵重构

在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语文思维能力的内涵进行重构,需立足语文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与思维发展的科学规律。首先,从政策依据来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思维能力”界定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这一表述既凸显了语文学科的思维特质,又强调了思维过程的动态性与多元性。它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将思维窄化为“逻辑推理”的局限,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等非逻辑性思维纳入核心范畴,体现了对人类思维完整性的尊重。

从理论支撑层面分析,林崇德的“思维发展关键期”理论指出,小学阶段是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思维训练具有奠基性作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文本资源,如《荷花》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想象描写,《自相矛盾》中蕴含的逻辑矛盾分析,均为不同类型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素材。通过语言实践,学生能够在理解文本、表达观点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具象化与抽象化交互发展。

进一步而言,语文思维能力的重构需把握其“语言载体性”与“文化浸润性”的双重属性。一方面,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的训练,如《为人民服务》中严密的论证结构,需通过语言分析来揭示其内在逻辑;另一方面,语文思维又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如《只有一个地球》中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既需要理性分析,也需融入价值判断。这种“语言—思维—文化”的协同发展,正是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思维能力内涵的核心特征。

二、 现实困境:当前小学语文思维教学的突出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思维教学面临着多重现实困境,这些困境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存在明显的“知识本位”倾向。许多教师将教学重点聚焦于字词积累、语法讲解和文本背诵等知识性内容,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与培养。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往往仅要求学生记住诗句含义和作者背景,却未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词中蕴含的意象、情感及创作手法,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诗词的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解读。

教学方法运用上,缺乏思维深度与广度。部分教师仍沿用“填鸭式”教学,以单向灌输替代互动探究,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质疑的空间。在课堂提问环节,问题设计多停留在表面,缺乏层次性和启发性,难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如教学说明文时,教师常满足于让学生找出说明方法,却未引导学生分析说明方法的运用效果及文本背后的逻辑关系,导致学生思维停留于浅层。

评价体系构建上,忽视思维过程与能力评估。当前语文教学评价主要依据考试成绩,侧重于对知识记忆和简单理解的考查,而对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评估严重不足。例如,阅读理解题评分标准往往只关注答案的正确性,而忽略学生解题思路的合理性和创新性,写作评价也多聚焦于语言规范和结构完整,忽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这种评价导向进一步强化了“重知识轻思维”的教学倾向,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实践路径:核心素养导向的思维提升策略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提升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需从教学策略创新入手,构建多维度的思维发展路径。

情境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基础。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设计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如教学《草船借箭》时,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借箭”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角色,在对话与行动中体会人物思维差异。还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虚拟情境,如学习《观潮》时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潮水形态、声音变化,用语言描述直观感受,进而分析作者“由远及近、由声到形”的观察顺序,培养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衔接能力。

问题链设计是推动思维深化的关键。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的问题,如教学《落花生》时,可依次提出“花生有哪些特点?”“父亲为什么拿花生与苹果、石榴对比?”“你更愿意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理解走向价值判断。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如学习《我的“长生果”》后,让学生提出“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读书对作者有哪些具体影响?”等问题,通过师生互问互答,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质疑精神。

跨学科融合是拓展思维广度的有效途径。教师可结合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设计综合任务,如学习《竹节人》后,引导学生用美术方法绘制竹节人制作图,用科学知识解释竹节人能“战斗”的原理,用数学计算制作材料成本,最后撰写制作说明书。这种跨学科实践能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融合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数据分析等多元思维,实现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总结: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思维能力内涵重构意义重大。其以课标界定为依据,突破传统局限,纳入多元思维类型。基于林崇德理论,小学是思维过渡关键期,语文教材文本资源丰富,为思维发展提供素材。同时,它兼具语言载体与文化浸润属性,需实现“语言—思维—文化”协同发展,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王颖君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J]. 华夏教师 , 2025, (18): 102-104.

[2] 祁越. 基于大单元教学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策略探究 [J].小学生作文辅导 ( 上旬 ), 2025, (02): 27-29.

[3] 吴俭 . 落实核心素养,推动思维发展——谈核心素养导向下培养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策略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 2024, (11): 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