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班级德育中渗透大思政元素的路径与实践思考

作者

赖雯雯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姚江小学 315400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单纯依靠传统德育模式已难以应对多元价值环境的挑战,如何将宏大的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日常班级教育,成为一线教师亟待探索的课题。本文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尝试从实际教育场景出发,探讨德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方式,旨在为班级德育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

一、大思政元素与小学德育的内在联系

大思政教育与小学德育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和实践路径的深度契合上。大思政强调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恰好呼应了小学德育注重生活化、活动化的特点。在小学阶段,这种联系不是通过抽象概念建立的,而是借助具体可感的载体自然实现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德育中最直接的体现是升旗仪式、国歌学唱等常规活动,这些看似简单的仪式实际上培养了孩子们对国家象征的尊重。随着年级升高,可以通过讲述英雄人物故事、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式,让爱国情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传统文化传承则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如语文课的经典诵读、美术课的民间艺术体验等。社会责任培养则是从班级值日、校园环保等小事做起,逐步扩展到社区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会个人对集体的义务。

这种内在联系对教师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提示我们,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应当避免宏大叙事,而要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一堂生动的主题班会、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往往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能触动学生心灵。教师需要具备将大主题转化为小活动的能力,使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三大支柱的相互交融也要求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具有整体思维,避免将不同价值目标割裂对待。

二、小学班级德育中渗透大思政元素的路径

(一)以课程为载体,实现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在小学班级德育工作中,课程是传递价值观念、涵养学生思想的重要渠道。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开展的核心载体,其内容天然包含许多与社会公德、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相关的要素。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避免机械灌输,而是通过真实可感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例如,在讲解“尊重他人”这一主题时,不仅可以讲授相关规范,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重现等方式,体会被尊重与尊重他人的情感差异。教师可以讲述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小故事,比如同学之间的互助行为、对长辈的礼貌举止等,让学生从中感知道德行为的现实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感的调动和价值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从认知到认同的心理机制。同时,课程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不宜空泛地讲述大道理,而应以小而实的内容为切入点,逐步拓展到对国家、社会和文化等更大范畴的认同。只有把思政教育落细、落小、落实,才能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以活动为平台,丰富思政教育的实践形式

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讲授层面,更应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可以围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教育等主题,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经典篇章、表演德育小品、开展价值辨析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抽象的价值观变得具体可感。这类活动不仅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更能让学生在准备和展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价值熏陶。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维护、图书角管理、帮扶低年级学生等实际劳动,让学生在服务中体验责任与担当,感受劳动的价值与成就。传统节日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如在清明节组织缅怀先烈活动,在国庆节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绘画展览,或者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社会实践活动,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动手实践,才能真正实现道德认知的内化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活动设计要注重过程参与和情感体验,避免流于形式。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引导和鼓励,让每一次活动都能成为学生品格塑造的契机。

(三)以协同为支撑,构建家校一体的育人环境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依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家校能否形成合力,直接关系到德育工作的成效。现实中,很多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容易忽视其品德发展。因此,教师需要主动引导家长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方式帮助家长参与其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课堂,邀请教育专家或班主任分享德育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同时,设计一些亲子共同完成的任务,比如制定家规、一起参加社区公益、共读红色经典等,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也能持续接受正向的价值熏陶。教师还应保持与家长的日常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了解在家庭中的情况,共同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只有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目标与方法上保持一致,才能真正构建起连续、统一的育人环境,实现思政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渗透。这种协同不仅能够巩固学校的教育成果,也能为孩子的全面成长提供更坚实的支持。

结语

育人如种树,德育贵在无声处扎根。在小学班级中渗透大思政元素,是一项系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以智慧设计路径,以耐心持续实践。唯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德育才能真正实现从“知”到“行”的跨越,为孩子的全面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婷 . 大思政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方法 [J]. 甘肃教育 ,2025(9):38-41.

[2] 汪克勇 . 基于日常教育场景发挥小学班主任思政引领力研究[J]. 中小学班主任 ,2025(11):87-89.

[3] 苏甜甜 . 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以“安全护我成长”为例[D]. 天水师范学院,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