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中的思政渗透与信息安全保障

作者

马颖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052161

一、引言

高校人事管理涵盖教职工招聘、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核心业务,其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技术升级的过程,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数字化浪潮下,人事数据的集中化、流动化特征既带来管理效率的提升,也引发了意识形态引领与信息安全防护的双重挑战。如何在人事信息化系统中嵌入思政教育元素,同时筑牢数据安全防线,成为高校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中思政渗透的现状与路径

1. 思政渗透的价值与意义

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化转型不仅是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再造,更应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观、强化教职工思想政治认同的重要渠道。通过在人事管理系统中融入思政元素,可实现两大核心目标:一是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职业发展全周期,例如在职称评审模块设置“师德考核”前置条件,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度等纳入评价体系;二是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动态展示教职工在教学、科研中体现的家国情怀、敬业精神等思政成果,形成“用数据讲好育人故事”的价值导向。

2. 当前思政渗透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中的思政融合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其一,重技术轻思想,多数系统聚焦流程自动化,缺乏对教职工思想动态的数据分析与引导机制;其二,数据应用碎片化,思政相关数据(如培训记录、社会服务成果)分散在不同业务模块,未形成完整的价值评估体系;其三,用户参与度不足,系统设计未充分考虑教职工的思想需求,导致思政渗透沦为“单向灌输”。

3. 思政渗透的实施路径

(1) 制度先行:构建思政导向的管理体系

建立“人事信息化 + 思政”双轨考核机制,将思政工作成效纳入部门和个人绩效考核指标。例如,某高校在人事系统中开发“思政积分”模块,教职工参与党建活动、课程思政建设、学生思政工作等均可累积积分,积分结果与评优评先、岗位晋升挂钩,形成“数字赋能思政”的长效机制。

(2) 技术融合:打造智能思政服务场景

利用大数据分析教职工职业发展中的思想动态,通过 AI 算法推送个性化思政学习内容。如在系统首页设置“思政动态”板块,根据教职工职称、学科背景等标签,精准推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资料、师德典型案例等;在年度考核环节,嵌入“思想政治自评与互评”功能,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形成可视化的思想成长报告。

(3) 文化培育:营造全员参与的思政生态

依托人事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思政活动,例如组织“数字赋能育人”主题论坛,邀请优秀教师分享信息化管理中的思政实践经验;开发“教职工成长档案”功能,动态记录职业发展中的思政亮点,形成可追溯、可传播的精神财富。某高校通过该模式,累计收集教职工思政案例 200 余例,其中30% 被纳入新教师入职培训教材,形成了“用身边事育身边人”的文化氛围。

三、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中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1. 信息安全面临的现实挑战

高校人事数据包含教职工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科研成果等敏感信息,其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三方面:技术漏洞,如系统架构设计缺陷、第三方插件安全隐患;管理疏漏,用户权限分配不当、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不完善;人为因素,教职工信息安全意识薄弱,易引发钓鱼攻击、数据误删等事件。据教育部 2023年网络安全通报显示,高校人事信息系统安全事件中,因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数据泄露占比达47%。

2. 信息安全保障的技术策略

(1) 全生命周期数据防护

采用“数据分类分级 + 加密传输存储”技术方案,对人事数据进行敏感性标识(如公开、内部、机密三级),机密级数据使用国密算法加密存储,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操作日志不可篡改。某高校在人事系统升级中引入零信任架构,要求用户每次登录均进行多因素认证,终端设备需通过安全基线检测方可访问系统,有效阻断了83% 的异常登录尝试。

(2) 智能监测与应急响应

部署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实时监测人事系统的流量异常、漏洞攻击等风险,通过 AI 算法自动识别潜在威胁并触发预警机制。建立“三分钟响应、三十分钟处置”应急流程,定期开展数据泄露模拟演练,确保在安全事件发生后能快速恢复业务连续性。2024 年,某高校通过应急演练发现数据备份系统存在恢复时间过长问题,随后优化备份策略,将系统恢复时间从4 小时缩短至1.5小时。

3. 信息安全保障的管理机制

(1) 压实主体责任

成立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的信息安全工作小组,明确人事部门为数据安全第一责任单位,技术部门为防护实施主体,将安全责任纳入岗位说明书,签订《数据安全承诺书》。某高校制定《人事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细化数据采集、使用、销毁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对违规行为设置“一票否决”机制。

(2) 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将信息安全纳入教职工年度培训必修课,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攻防等形式,提升安全意识与防护技能。某高校开发“信息安全微课堂 线上平台,每月推送典型案例分析,季度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教职工参与率从 62% 提升至 91% ,钓鱼邮件点击率下降 65% 。

四、思政渗透与信息安全保障的协同发展路径

1. 理念协同:构建“价值引领 - 安全护航”双轮驱动模式

将思政教育与信息安全纳入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框架,通过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决策机制,推动两者在战略规划、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层面的深度融合。例如,在人事信息化项目立项评审中,增设“思政融入度”与“安全设计方案”双评审指标,确保技术升级与价值引领同步推进。

2. 技术协同:打造思政安全一体化平台

在人事信息化系统中集成思政教育与安全防护功能模块,实现数据互通与业务联动。如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识别教职工在系统使用中的异常操作(如频繁导出敏感数据),同步触发安全预警与思政约谈机制,既防范数据泄露风险,又及时了解教职工思想动态,实现“技术防控 + 人文关怀”的双重目标。

3. 文化协同:培育“安全即思政”的治理共识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信息安全意识升华为教职工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例如,开展“数据安全与师德师风”主题征文活动,将安全防护规范转化为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在办公区域设置信息安全宣传展板,将思政元素与安全知识有机结合,营造“人人都是安全守护者、个个都是思政传播者”的文化氛围。

五、结论

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的思政渗透与信息安全保障是新时代高校治理的一体两面,二者既相互支撑又协同共进。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文化培育,构建“思政引领方向、安全筑牢底线”的新型管理模式,不仅能提升人事工作的规范性与效率,更能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与技术支撑。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两者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场景中的融合应用,推动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念东 . 浅论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作用 [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4,39(02):67-70.

[2] 刘春晖 . 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J]. 才智 ,2017(7):155.DOI:10.3969/j.issn.1673-0208.2017.07.140.

[3] 戴潭棋 . 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性保障 [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01):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