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共育: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
马建妹
石家庄市第四十七中学
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需要生涯规划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科学、切实的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两者在个体身上构成一种循环和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心理健康教育在此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增强应对学习压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开设心理课程、开展团体辅导、建立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然而受限于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家庭与社会参与度不足,实际效果仍有待提升,因此推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专业化发展,构建家校社协同联动机制成为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举措[1]。
二、家校社共育: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家校社共育模式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孤立局限,促使家庭、学校与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和支持学生的心理发展,家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沟通模式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影响深远;学校则是学生日常学习与社交的重要场所,教师的心理素养与教育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则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资源与支持系统,如心理咨询机构、社区服务组织等,三者协同联动不仅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覆盖、全天候支持,也有助于及时发现与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 [2]。家校社共育有利于构建多元开放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增强教育的系统性与实效性,在这一机制下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到家庭生活与社会实践之中,例如家长通过参与心理讲座提升自身心理素养,配合学校开展家庭心理辅导;学校加强与社区心理资源对接,引入专业心理人员参与学生个案干预;社会机构则可组织公益活动、心理志愿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心理成长空间,通过这种协同模式不仅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覆盖面,也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三、家校社共育: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支持网络
在家校社共育背景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网络是实现中学生心理健康保障系统化、持续化的关键途径,该网络以学校为核心枢纽,联合家庭、社区、心理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形成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协同干预的立体式支持体系,通过网络建设可以实现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动态监测与全程干预,及时识别心理风险信号并开展精准帮扶,这种支持网络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多元协同理论,强调个体心理发展是多重环境系统交互的结果,因此构建支持网络有助于打破原有教育孤岛效应,提升家长、教师与社会服务者的协作意识和应对能力,从而更全面地满足中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以浙江省某市“心桥工程”为例,该项目成功搭建了以“学校心理室 + 家庭联络员 + 社区心理站”三位一体的心理支持网络,学校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和定期心理筛查,初步识别学生心理问题线索;同时学校设立“家校心理联络员”制度,家长接受基础心理知识培训后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在家庭中的情绪和行为表现;社区则建立心理支持站,由专业心理咨询师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与团体干预,项目实施过程中多起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因多方联动及时干预而有效化解,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任与配合度显著提升,因此构建支持网络不仅提升了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率,也强化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性与实践性,为家校社共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范本。
(二)开展团体辅导
在家校社共育框架下,开展团体辅导作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创新路径,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与心理干预功能,团体辅导是一种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心理教育活动,通常围绕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困扰,如人际关系、学业压力、自我认同等主题展开,团体辅导建立在人际互动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情感表达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和社会技能的提升,在家校社共育的模式下团体辅导不仅由学校组织实施,还可以引入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增强专业性;同时家长的支持与参与能够延伸团体辅导的影响,使学生在校外的情绪反应与行为变化也得到理解与引导,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心理教育局限推动形成多元协同、实践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4]。以山东省某中学与当地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联合开展的“青春同行”团体辅导项目为例,该项目每学期开展 8 次主题活动,涵盖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生涯规划等内容,活动由学校心理教师与社区心理咨询师共同策划实施,采取绘画治疗、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样化形式,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感受,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邀请部分家长参与开幕式与总结会,帮助家长理解团体辅导内容,并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家校社三方在每次辅导结束后共享观察记录与学生反馈,形成闭环式支持,项目开展半年内参与学生的焦虑水平与孤独感显著下降,师生关系与亲子互动明显改善,这体现了团体辅导在家校社协作中的实践优势,有效提升了中学生的心理韧性与社会适应能力,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深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四、结语
总之,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家校社共育模式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加全面、协同、高效的发展路径,通过构建支持网络、开展团体辅导等创新方式能够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提升心理教育的专业性与实效性,为中学生营造安全、关爱、和谐的成长环境,未来学校应不断完善协作机制,增强各主体的沟通与参与意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常态化与系统化,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正洪 . 家校社合作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 [J]. 华夏教师 ,2024(14):31-33.
[2] 姜华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 女报 , 2024(4):0160-0162.
[3] 李秀娟 . 新时代家校共育的路径方法研究 [J]. 进展:教学与科研 ,2019(7):1.
[4] 王正明.”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路径探究[J]. 青海教育,2024(1):93-94.
作者简介格式:马建妹(1990 年 5 月),女,汉,河北石家庄,中学一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学生发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