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思政为纽带:高校人事团队建设的新模式探索

作者

李欣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052161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把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人事部门作为高校人才工作的“第一窗口”,承担着师资引进、职称评聘、岗位管理等核心职能,其团队政治站位、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与归属感。当前,部分高校人事团队存在“重事务轻思想”“重流程轻温度”等问题,亟需通过思政教育赋能,构建兼具政治高度、职业厚度与服务温度的新型治理团队。本文结合高校人事工作实践,探索以思政为纽带的团队建设新模式,旨在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实践参考。

二、用思想政治教育来打造高校人事团队的新模式

(一)把思想政治学习作为基础,加强团队的思想共识

建立一个“三维一体”的学习体系,就是“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 + 支部主题党日研学 + 个人线上平台自学”的立体化学习模式。这个模式贴近实际,容易实施和执行,确保团队成员能持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有个高校人事处通过每月的“思政下午茶”活动,组织团队成员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文献开展专题研讨,结合人事政策修订、职称评审改革等实际工作,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优化教师服务的具体举措。数据显示,近三年该校人事团队累计开展专题学习 36 次,人均撰写学习心得 12 篇,团队成员政治理论测试通过率达 100% 。

创新“思政 + 业务”双轨培训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人事干部年度培训计划,设置“政策法规 + 师德师风 + 廉政教育”必修模块。这一机制也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比如,在新入职人事干部培训中,增设“高校人事工作的政治属性”专题课程,邀请校纪委书记解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结合高校人事领域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同时,推行“导师带徒”制度,由资深党员干部结对指导青年干部,通过“思想上引、业务上带、作风上帮”,帮助年轻干部快速树立“人事工作无小事”的责任意识。某高校统计显示,实施该机制后,青年干部年均参与志愿服务时长提升 40% ,师生对人事服务的满意度从78% 提升至 92% 。

(二)以职业精神培育为指导,塑造团队的价值核心

打造“三心”文化品牌,塑造“初心铸魂、匠心履职、暖心服务”的团队文化。这一文化品牌的建设注重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确保团队成员能在日常工作中践行这些价值观。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强化“初心”;开展“人事政策一口清”业务比武、建立标准化服务手册等举措培育“匠心”;设立“党员先锋岗”、开通“急难愁盼”绿色通道等方式践行“暖心”。比如,有个高校人事处设立“教师服务日”,每周固定时段由处领导带队现场办公,三年累计解决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疑难问题 200 余件,收到教师感谢信38 封,相关做法被教育部评为“高校人事管理服务典型案例”。

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员干部担任“党建业务双带头人”,推动党建工作与人事业务深度融合。这一工程也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党建工作能真正服务于人事业务的发展。比如,在人才引进工作中,组建“党员攻坚小组”,针对高层次人才关心的编制周转、科研启动费等问题,实行“一人一专班”跟踪服务,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引才聚才的实际效能。某高校数据显示,近三年通过“党员攻坚小组”引进国家级人才 12 人,人才到位率较之前提升 35% ,团队成员中党员占比从 58% 提升至76%,形成“关键岗位有党员、重要任务见党员”的良好局面。

(三)以服务效能提升为途径,创新团队的行动路径

推行“党建 + 人事”项目化管理,将人事领域重点工作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实施“书记项目”攻坚。这一管理模式注重将党建工作与人事工作紧密结合,确保两者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比如,针对教师反映强烈的“多头填表、重复报材料”问题,有个高校人事处党支部牵头开发“智慧人事管理系统”,打通与教务处、科研处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教师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共用”,职称申报材料精简 60% ,审批流程缩短 50% 。该项目获评高校“党建与业务融合创新案例”,相关经验在省内高校推广。

建立“德能勤绩”四维考核体系,在人事干部年度考核中,将思政表现(30%)、业务能力(40%)、工作作风(20%)、服务成效(10%)作为核心指标,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这一考核体系注重全面、客观地评价人事干部的工作表现,确保团队成员在各个方面都得到提升。比如,有个高校将参与思政学习考勤、志愿服务时长、师生投诉率等纳入考核细则,对考核优秀的干部优先推荐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近三年数据显示,该校人事团队成员年均下沉二级学院调研 15 次,主动牵头解决“双肩挑”教师岗位聘任、博士后管理等制度性问题18 项,团队整体执行力和创新力显著提升。

三、结论

以思政为纽带的高校人事团队建设新模式,通过将政治引领、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有机统一,实现了从“事务型”团队向“治理型”团队的转型。这种模式强调了思政教育在人事管理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与人事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团队成员在政治素养、专业技能和工作态度等多方面的全面提升。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以下探索:一是构建“大思政”协同机制,加强与宣传、学工、纪检等部门的联动,形成育人合力;通过这种跨部门的合作,可以整合资源,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实现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二是依托数字化手段,开发“思政积分”管理系统,实现团队建设成效的可视化评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记录和评价团队成员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表现和进步,从而为人事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三是强化成果转化,将人事团队的思政建设经验向其他管理部门辐射,推动高校治理体系整体优化。通过分享成功经验,可以促进其他部门在人事管理中也融入思政元素,从而提升整个高校的治理水平。实践证明,唯有将思政教育贯穿人事工作全过程,才能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师生满意”的高素质团队,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孔蕊 , 王姣云 . 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人事保障制度初探 [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24(22):239-241.

[2] 范春 . 高校企业人事管理优化对策分析 [J]. 华章 ,2023,(1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