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

作者

孙娜瑞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巴吉垒中心小学

音乐欣赏活动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艺术元素,能够打破语言与视觉的限制,为学生创造自由驰骋的思维空间。这种以声音感知为主的审美体验不仅符合小学生具象化的认知喜好,还可以通过情感共鸣来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在国家“双减”政策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将小学音乐欣赏课育人功能由被动接受向积极创造转变。探究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培养想象力的策略对于促进小学生审美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精选音乐素材,创设想象情境

音乐素材的选择与情境创设直接影响学生想象力的激发。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甄别出有画面感、故事性强的乐曲,并借助声音元素建构多维感知空间,带领学生打破现实的限制,从乐曲的流转中建构个性化想象图景。

比如,在教学《赛马》时,教师可将草原实景视频与马头琴特写镜头相结合,通过慢镜头展示琴弦震颤、弓毛摩擦的细节,同步播放乐曲前奏,让学生观察演奏者身体律动与音乐节奏的关联。在正式赏析中,教师把乐段拆分成“赛马入场”“激烈角逐”“冲线欢呼”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设置了不同程度的视觉引导:使用动态箭头标示出旋律的起伏,通过颜色的渐变表现音量的变化,利用闪烁光点突出马蹄的韵律。学生在视觉符号和听觉刺激联动下,在脑海中建构骏马扬蹄,骑手挥鞭等立体情景,甚至可以想象听众呐喊助威时的声音水平,从而达到由声音感知向情境重建的想象飞跃的境界。

二、组织趣味活动,激发想象活力

趣味活动能打破被动聆听模式,通过参与式体验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需要设计融入音乐元素的创作活动,把抽象的乐感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能够在手脑并用,动人心弦,在音乐想象中融入个人情感和生活经验,使思维具象化。

因此,在教学《牧童短笛》时,教师可开展“音乐绘画接力”活动。先把学生们分为一组,给每一组提供一张长卷画纸和一支彩笔,在演奏乐曲的 A 部分时,让学生们用线来显示旋律的方向,用色来涂抹刻画节奏的变化;在播放B 段的时候,学生需要在原有的画面基础上加入一些动态元素,例如旋转的树叶和跳跃的溪流;在乐曲结束时,学生们要用简笔画出一个内心牧童的形象。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们利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创造出特殊的质感,如棉签的点染来展现鸟鸣、海绵印章的拓印来模仿草地等。活动中学生们通过高低音区交替变换到画面的远近层次上,通过节奏疏密演绎出景物的繁简安排,最后形成了富有童趣和创意的音乐视觉图谱并通过艺术跨界实践深入激发了音乐想象力。

三、巧用视听结合,拓展想象空间

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视觉与听觉的协同作用能构建多维感知体系。在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听觉艺术与视觉元素进行深度整合,可以通过具象的图像来激发学生对抽象音乐的联想,从而突破声音感知的限制,推动学生在音画交织场景下,用动态化思维延伸想象维度,把音乐符号变成个性化内心图景。

在教学人音版三年级下册《荫中鸟》时,教师可选取与乐曲意境契合的动态水墨动画作为视觉载体。上课一开始,就用渐入佳境的形式放动画,图片上晨雾笼罩下的竹林,枝叶之间跃动的光影和音乐里清脆鸟鸣的音效同步进行,带领学生在图片上观察鸟儿扇动翅膀,穿梭而过的痕迹。随着音乐节奏由舒缓转为明快,动画中的竹林随风摇曳、鸟儿相互追逐,教师适时提出 :“假如这一刻你就是这片竹林中的一只鸟,你将与伙伴们一起玩什么呢?”借助于动画中鸟俯冲和盘旋等画面细节来激发学生综合音乐的强弱变化来想象鸟在林间玩耍的情景。在乐曲中有各种鸟鸣相互交织的情况下,利用画面上不同类型鸟的特写镜头来指导学生分辨音乐中音色的差异和构思鸟与鸟之间谈话的内容,通过视听两方面的刺激,让学生能够将音乐转化为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场景。

四、鼓励创意表达,深化想象能力

音乐想象的深化需建立在个体表达与思维碰撞的基础上。开放式创意表达活动可以使学生系统化地梳理头脑中零碎的音乐想象,并在个性化艺术创作的帮助下实现抽象思维向具象成果的转换。这一表现既是对想象的外化展现,也是对于音乐认识的二次创造,它推动着学生们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所表现的内容的同时,不断地充实和加深自己的想象。

在学习人音版三年级下册《北京欢迎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音乐为灵感源泉进行诗歌创作。首先对歌曲进行整首歌的播放,使学生沉醉于热情奔放、欢快旋律的气氛之中,体会到歌曲所传达出的亲切和期望。随后,为学生提供诗歌创作的支架,如“用三句话来描述听了这首歌后头脑中出现的图景”“设想一下当您站在北京接待远道而来的宾客时,您会是怎样的情景”。教师示范以歌曲中的节奏特点为切入点,将“迎来送往,喜气洋洋”融入诗句,如“阳光洒进长安街上,音符搏动如邀”。学生们创作时,将歌曲弦乐的婉转和合唱的恢宏相结合,或描写天安门广场上的繁华场面,或描绘鸟巢在演唱时的特殊韵味。教师采用巡回指导的方式,协助学生将音乐中的情感成分与诗歌的意象相结合,例如通过“歌声如春风吹动着每一颗心灵”来表达歌曲所传达的温暖和情感,使学生通过诗歌创作实践来加深音乐想象和领悟。

四、结语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与创造力的关键。精选素材,趣味活动,视听结合及创意表达的策略在学生声音感知和想象建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些做法充分表明,对音乐欣赏教学进行科学设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音乐艺术滋养之下,获得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上的协同成长,从而为今后的创新实践和全面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洋 .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J]. 求知导刊 ,2024,(29):131-133.

[2] 崔婷 .“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创新思路 [J]. 教育界 ,2022,(34):17-19.

[3] 蔡晓燕 .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想象力培养 [J]. 小学生 ( 教学实践 ),201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