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用心育心,护航成长

作者

刘宁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力、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掘自我价值,提升心理韧性,激发内在潜能。因此,教师要以明确的目标导向与科学的教学策略提升教育质量,并以科学评估手段促进学生发展,构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样态。帮助学生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使其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一、目标重塑:靶向设计教育方案,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为使学生多层次的心理服务保障,教师要靶向设计教育方案,明确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全方位培育学生健全的心理素养,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坚实基础。在设计教育方案时教师要紧紧围绕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现状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为教学实践定向引航。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要有不同的教育重点,使教学符合各个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和成长阶段。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设计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将课程视作一个有机整体,确保教学目标、内容、评价各个环节间有效衔接,确保教学实践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秉承发展性原则,以学生心理需求、兴趣志向为出发点和归宿,助力学生当下心理品质的塑造,也影响其未来长远发展。所以,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可以借助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态,并对不同阶段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高一阶段要将重点定位在适应性教育上,高二阶段注重抗压能力训练,高三聚焦于压力应对与目标导向的坚毅品质培养。以此进行教学目标重塑,有针对性地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二、支架搭建:提升专业支持水平,有效搭建学习支架

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将传统教育中的问题应对模式转向积极培育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用支架式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跨越现有的认知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1]。达成此教学目标的前提是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支持水平的提升,和充足教育资源的保障。并以多元化的实施策略深化学生心理体验,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

教学方法是联结教学内容与学习成效的关键纽带,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方法创新和内容重构,落实支架式教学。从情绪管理维度出发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支架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情绪的内涵和外延,如“情绪垃圾桶”“情绪识别工作坊”等真实的或者虚拟的情境支架。从问题解决维度出发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支架、问题升华支架,使学生在具身性体验中实现思维的进阶发展,打造出多维度积极心理成长矩阵,在以心育心的模式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三、评价赋能:建立科学评估机制,科学引领心理发展

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课程体系优化升级的关键依据 [2]。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与反馈机制,以客观评估引领学生健康心理发展。首先,完善评价内容、优化评价形式,确保能够全方位评估教学效果。其次,开发心理教育评价工具,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有针对性地调整提升教育质量,使学生能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自我平衡,为其未来生活提供持久的心理支持。

首先,教师将积极心理品质维度细化分解为实际观测维度,如在自我认知发展层面,需要观测学生自我优势清晰度、自我效能感强度、成长心态秉持度等,以此形式实现对教学效果的全方位衡量。并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中,以形成性评价、动态化监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的优劣态势,以收集到的真实数据作为后续教学策略调整的依据。其次,生成综合性的评价反馈报告,教师根据评价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心理支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有效性。将评价作为捕捉学生心理变化动态的辅助工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在评价赋能中助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赋能学生成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师要重视目标重塑,精准锚定积极心理培育靶心定位分解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真实需求为其搭建支架,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建立科学评估机制,以评价引领学生心理发展,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以此全方位、多维度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为其持续发展注入心理动能。

参考文献

[1] 刘 强 . 搭 建“ 支 架 ”, 提 升 高 中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成 效 [J]. 教师 ,2025,(10):2.

[2] 王萌萌 . 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5,(04):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