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路径
洪建亮
广东实验中学 510055
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至《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均反映出目前的音乐教育理念已经发生根本的转变,强调审美教育与核心素养方面的必要性。根据高中学生的学情现状要求音乐学科不能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教育,不仅要与艺术相关的学科进行融合教学,也要与其他文化类学科进行交汇融合,提倡跨学科的综合性,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融合。
一、高中音乐与历史的跨学科融合
(一)音乐与历史的内在联系
音乐和历史恰似关系紧密的孪生兄弟,共同拥有着时间的脉络以及文明的基因,每一段旋律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听觉印记:古希腊的里拉琴弹奏的声音中回荡着城邦文明的民主理想,唐代的《霓裳羽衣曲》可折射出盛唐时期那种雍容华贵的气象,贝多芬《英雄交响曲》里激昂的音符铭刻着法国大革命的浪潮 [1]。音乐不只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者”,也是社会心态的“晴雨表”—中世纪宗教音乐的庄严对应着神权统治的绝对权威,20 世纪摇滚乐的叛逆呼应着青年文化对传统秩序的挑战,这种共生关系使得音乐成为打开历史场景的密钥,借助听觉维度还原时代的精神风貌。
(二)音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给抽象的历史知识提供了可以具象化感知的载体,使得枯燥的年代以及事件变得可听得到也可感受得到,在讲述历史之时,播放《黄河大合唱》可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民族危亡之际的抗争精神,相较于单纯去背诵史料而言更有冲击力。在解析文艺复兴时,将中世纪圣咏和蒙特威尔第的牧歌进行对比,可清楚地呈现出人文主义思想对艺术的渗透情况。音乐还可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借助《松花江上》的悲怆旋律,引导学生去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的民族创伤,这种情感体验会加深对于历史因果的认知,分析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演变,还可培养学生从文化细节当中提炼历史规律的思维能力。
(三)实践案例分析
鉴赏《游击队歌》时可构建“音乐—历史”双轨分析框架,首先引导学生捕捉旋律里切分节奏的灵动特点,这一特点对应着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游击战的灵活战术,接着结合 1937 年淞沪会战的历史背景,解析歌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当中蕴含的军民智慧。播放不同版本的演绎,比如战争时期的合唱版以及现代交响版,对比两者音色、配器方面的差异,探讨时代变迁对音乐表达产生的影响,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分组,为同一历史事件,像解放战争,选择适配的音乐作品并阐述理由,经过“选曲—论证”的过程,深化对历史情境与音乐特征关联性的理解。
二、高中音乐与文学的跨学科融合
(一)音乐与文学的相互影响
音乐和文学恰似共生的藤蔓,在艺术的土壤里彼此交织、相互促进,文学给音乐给予了诸多创作主题,舒伯特的《魔王》源自歌德的同名诗作,把文字里父亲与魔王的对抗转变为不同声部间的戏剧化冲突,王实甫《西厢记》的唱词被谱成昆曲后,“碧云天,黄花地”的意境在水磨调的婉转悠扬中变得日益增添了缠绵之感。反过来,音乐也为文学赋予了韵律灵感,杜甫“此曲只应天上有”这句诗,本就是对音乐美感的文学化翻译,现代诗歌里“通感”手法的运用,大多时候以音符、旋律作为比喻,像卞之琳“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样的句式节奏,隐含着音乐般的对位美感,这种双向的帮助使得两者共同构建起人类情感的表达体系——文学借助文字搭建起意义的框架,音乐则凭借旋律填充进情感的内容[2]。
(二)音乐在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为文学教学开启了多维感知的途径,使得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变得可触摸、可听闻。在讲解《琵琶行》的时候,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里“银瓶乍破水浆迸”的那一段落,可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白居易笔下“大弦嘈嘈如急雨”所带来的听觉上的强烈冲击,理解诗歌对于音乐的精确摹写。分析徐志摩《再别康桥》之时,搭配上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的配乐,旋律的轻盈且空灵与“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的文字构成了互文,可学生捕捉诗中的浪漫情感。对于戏剧文学,像《雷雨》的教学,可以引入话剧配乐中低频弦乐的震颤,让学生在音画同步的情况下体会周家公馆的压抑氛围。这种跨感官的联动可降低对抽象文学意象的理解难度,还可培养学生“以乐解文”的审美迁移能力。
(三)实践案例分析
以鉴赏《阳关三叠》作为实例,可设计出“诗乐互鉴”的教学方案,首先展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诗句,引领学生梳理“渭城朝雨”“客舍青青”这些意象群,从中提炼出离别时刻的恬淡以及怅惘之情,接着播放古琴版《阳关三叠》,促使学生留意泛音的清越怎样呼应“柳色新”的明丽,叠句的重复又是如何强化“更尽一杯酒”所蕴含的不舍之意。再对比现代合唱改编版,剖析加入人声和声之后,如何拓展了诗歌里未曾言明的集体送别场景。在实践环节,可以让学生分组,为李白《赠汪伦》创作时长为 20 秒的旋律片段,要求借助音高起伏呈现出“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情感浓度,经由“读诗—赏乐—创乐”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学生可掌握诗歌与音乐在抒情逻辑方面的共通之处,还可体会到不同艺术形式针对同一主题所呈现出的差异化表达。
结语:
音乐和历史、文学的跨学科融合,突破了传统教学里知识割裂的限制,借助音乐的听觉层面,历史事件由抽象文字转变为可感知的时代脉动,文学意象从平面符号提升为立体的情感体验,这种融合丰富了教学方式,在“感知—理解—创造”的进程中,培育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人文素养。未来教学中要探寻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连接之处,使艺术审美和知识学习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 周坤泽 . 高中音乐跨学科转向与迁移运用 [J].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4, (06): 39-44.
[2] 杨丽娜 . 普通高中音乐教育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路径探索——以宁夏为例 [J]. 音乐天地 , 2024, (01): 16-20+67.
作者简介:洪建亮(1969 .8-)籍贯:广东梅州,性别 :男最高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高中音乐鉴赏) 单位: 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