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顾礼伟
湖北省枣阳市第六中学 441200
一、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基因解码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经典文本为骨架,构建了涵盖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的多元文化体系。教材中《诗经》《论语》选段、《出师表》《桃花源记》等经典篇目,承载着儒家伦理、家国情怀、隐逸文化等传统文化精髓。例如,《诗经·关雎》以“比兴”手法传递的婚恋观,既是对先秦礼乐文明的记录,也是对人性本真的艺术呈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折射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这些文本不仅是语言训练的载体,更是文化基因的储存库。
教师在教学中需具备“解码”意识,将文本解读从语言层面延伸至文化层面。以《岳阳楼记》为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既可通过“衔远山,吞长江”的景物描写感受其胸襟,亦可结合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传统,引导学生理解“忧乐观”背后的文化逻辑。这种解读方式能打破时空壁垒,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触摸文化脉搏。
二、课堂互动中的文化共鸣构建
传统语文教学常陷入“单向灌输”的窠臼,而文化传承需要情感共鸣的支撑。人教版教材中的《背影》《春酒》等现代文,以细腻笔触描绘亲情与乡愁,为文化共鸣提供了情感入口。教师在教授《背影》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父亲送别场景,结合朱自清“蹒跚跨过月台”的细节描写,体会“父爱如山”的传统文化表达。这种“文本—生活—文化”的互动链条,能使传统文化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
辩论式互动是深化文化理解的有效方式。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教师可设置“传统文化是否阻碍现代化进程”的辩题,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搜集论据:一方可引用《论语》“克己复礼”论证传统礼教的约束性,另一方则可结合《天工开物》中的科技成就说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通过观点交锋,学生既能理解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又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实现“文化认知”与“思维发展”的双重提升。
三、跨学科融合中的文化生态营造
语文学科的文化传承功能需借助跨学科协作实现。人教版教材中的《大自然的语言》《中国石拱桥》等说明文,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工匠精神”的实践智慧。教师可与地理、历史学科联动,设计“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密码”项目:语文教师分析《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方法,历史教师解读赵州桥的建造背景,地理教师探讨桥梁选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种融合式教学能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语言—历史—地理”的文化认知网络。
艺术学科的介入可增强文化体验的沉浸感。教授《安塞腰鼓》时,语文教师可联合音乐教师,通过播放腰鼓表演视频、模仿击鼓节奏,让学生感受“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的文学描写与实际表演的共振。这种“文学—音乐—舞蹈”的跨学科互动,能使传统文化从文字符号转化为可听、可看、可感的立体形象,深化文化记忆的留存。
四、实践活动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文化传承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文化主体意识。人教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如“天下国家”“君子自强不息”等主题,为文化实践活动提供了设计框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家乡文化寻根”活动: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人、拍摄民俗纪录片、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逻辑。这种“参与—记录—反思”的过程,能使学生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文化传承者。
数字化技术为文化实践注入新活力。教师可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场景,让学生“漫步”于虹桥市集,观察商贩叫卖、船只往来,直观感受宋代市井文化的繁荣。这种“沉浸式”体验能突破时空限制,使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进入学生视野,增强文化认同的代入感。
五、教师文化素养的自我更新
教师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媒介,其文化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深度。当前部分教师存在“重语言轻文化”的倾向,对教材中的文化典故、历史背景解读流于表面。例如,教授《醉翁亭记》时,若仅关注“乐其乐”的抒情手法,而忽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与宋代士大夫“以文载道”的传统,则难以传递文本的文化内核。因此,教师需通过阅读经典、参加文化研修等方式,构建“语言—文学—文化”的三维知识体系。
教学反思是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在课后撰写“文化教学日志”,记录学生在《陈涉世家》学习中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多元解读,分析《爱莲说》教学中“君子文化”的传递效果。这种反思能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使文化传承从“经验驱动”转向“理性驱动”,提升教学的文化效度。
六、评价体系的文化维度拓展
传统语文教学评价侧重语言知识考核,忽视文化素养评估。人教版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写作板块,蕴含着“礼尚往来”“言为心声”等文化准则。教师可设计“传统文化主题演讲”评价量表,从“内容深度”(是否体现文化价值观)、“表达技巧”(是否运用典故、修辞)、“情感态度”(是否展现文化自信)三个维度打分。这种评价方式能引导学生关注文化表达,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行为准则。
过程性评价是文化素养培育的保障。教师可建立“文化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的《论语》读书笔记、《乡愁》诗歌创作、传统节日手抄报等作品,记录其文化认知的演变轨迹。这种动态评价能突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限,使文化传承成为贯穿初中三年的持续过程。
参考文献
[1] 薛丽清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研究 [J]. 教师 ,2024,(28):33-35.
[2]刘萌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版 ),2024,(1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