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轨道减振降噪措施分析探讨
黄晨波
杭州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然而,地铁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振动和噪声,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乘客的舒适度,还可能对沿线建筑物结构安全和居民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地铁轨道系统的振动和噪声,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地铁轨道减振降噪技术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振动工程学、声学、材料科学以及结构工程学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传统的减振降噪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需求。因此,深入研究地铁轨道减振降噪的机理和技术措施,对于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地铁轨道减振降噪技术的全面分析,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通过系统梳理现有的减振降噪技术,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地铁轨道减振降噪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地铁轨道振动噪声的产生机理与传播特性
地铁轨道振动噪声的产生机理与传播特性涉及复杂的多物理场耦合过程,需从轮轨动态作用、结构振动传递及声波辐射三个维度深入解析。列车运行时,车轮与钢轨的接触界面会因轨道不平顺产生周期性冲击载荷,同时轮轨滚动接触引发的摩擦力会形成连续激励,二者共同作用于钢轨,激发其产生弯曲振动与扭转振动。这种振动通过扣件系统传递至轨道板,再经道床结构向隧道结构扩散,隧道壁的振动进一步带动周围岩土介质振动,形成沿地层传播的弹性波。振动的传播特性呈现显著的频率依赖性:低频振动可通过隧道结构与地层形成的“振动通道”传播至较远范围,衰减速率较慢;中频振动主要通过隧道壁空气辐射形成噪声,在隧道内衰减较快但易透过结构缝隙向外扩散;高频振动则以空气传声为主,在近距离内形成尖锐噪声,传播距离相对较近。地质条件对传播路径影响显著:软土地层会放大低频振动响应,而岩层结构则对高频振动有较强阻隔作用。此外,列车运行速度与轴重的提升会使轮轨冲击力呈非线性增长;曲线段因轮轨侧压力增大,振动噪声较直线段更为明显。深入掌握这些特性,是精准设计减振措施的前提。
2. 地铁轨道减振降噪技术分类与特点
2.1 被动减振降噪技术
被动减振降噪技术是目前地铁轨道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控制方法,主要通过改变轨道结构的动态特性来实现减振降噪效果。这类技术主要包括减振器、减振垫、减振扣件等减振元件的应用,以及浮置板轨道、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等整体减振结构的采用。减振器通过其阻尼特性吸收振动能量,减振垫通过弹性变形降低振动传递,减振扣件则在轮轨接触点处提供缓冲作用。浮置板轨道系统将整个轨道结构与隧道底板隔离,通过弹性支撑系统承载轨道重量并隔离振动传递。被动减振技术的优势在于结构相对简单,维护成本较低,技术成熟度高,但其减振效果受到材料特性和结构参数的限制,在某些特定频率范围内可能存在减振效果不佳的问题。
2.2 主动减振降噪技术
主动减振降噪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控制方法,通过实时监测振动状态并主动施加控制力来抑制振动传播。该技术主要包括主动控制系统、传感器网络、执行器以及控制算法等组成部分。主动控制系统能够根据振动信号的特征自适应调整控制参数,实现对特定频率振动的精确控制。传感器网络负责实时监测轨道结构的振动状态,执行器则根据控制指令施加相应的控制力。主动减振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宽频带减振,对复杂振动模式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且能够根据实际工况进行动态调整。然而,该技术的复杂性较高,对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严格,初期投资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目前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
3. 地铁轨道减振降噪系统设计与优化策略
3.1 轨道结构优化设计
轨道结构优化设计是实现有效减振降噪的关键环节,需要综合考虑轨道几何参数、材料特性以及结构形式等多个因素。钢轨截面形状和尺寸的优化能够改善轮轨接触特性,降低接触应力集中,减少振动激励源的强度。轨道板厚度、宽度以及支撑间距的合理设计可以调节轨道结构的固有频率,避免与列车激励频率发生共振。道床结构的优化包括道床材料选择、厚度设计以及排水系统配置等方面,旨在提供稳定的轨道支撑并具备良好的减振性能。轨道不平顺的控制是轨道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通过精确的轨道几何状态控制,可以显著降低轮轨动态作用力,从而减少振动噪声的产生。此外,轨道结构的连接方式和接头设计也会影响振动传播特性,需要在设计中予以充分考虑。
3.2 减振材料选择与应用
减振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是地铁轨道减振降噪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不同类型的减振材料具有不同的减振机理和适用条件。弹性材料如橡胶、聚氨酯等具有良好的弹性变形能力,能够有效隔离高频振动,但在低频段的减振效果相对有限。粘弹性材料通过其内部摩擦机制消耗振动能量,在中频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复合材料通过不同材料的优势互补,能够实现宽频带减振性能。减振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其动态特性、耐久性、环境适应性以及成本效益等因素。材料的动态特性包括弹性模量、损耗因子以及频率相关性等参数,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减振效果。耐久性关系到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环境适应性则涉及材料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的性能变化。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材料的加工性能、安装便利性以及与其他结构的兼容性等实际问题。
3.3 系统化控制策略
系统化控制策略是实现地铁轨道减振降噪综合效果的重要保障,需要从整体角度统筹考虑各种减振降噪措施的协调配合。该策略包括振动源控制、传播路径控制以及接收端保护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措施。振动源控制主要针对轮轨接触区域,通过优化轨道几何状态、改善轮轨匹配关系以及采用减振扣件等措施,从源头减少振动激励。传播路径控制涉及轨道结构、隧道结构以及周边土体等多个环节,通过合理设计减振结构和隔离措施,阻断振动传播路径。接收端保护则针对敏感区域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如建筑物隔振、室内减振等。系统化控制策略还需要考虑不同减振措施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某些措施的负面影响,确保整体减振效果的最优化。此外,该策略还应包括减振系统的监测与维护体系,通过定期检测和及时维护,保证减振系统的长期有效运行。
结束语
地铁轨道减振降噪是多学科交叉的复杂工程。现有技术体系较完整,但仍需完善:被动技术成熟但特定条件下效果待提升,主动技术前景好却需技术验证与成本优化,材料升级和新材料开发带来新机遇,系统化控制需精细设计与标准支撑。未来应聚焦技术集成化、智能化,结合多手段提升效果,加强标准化建设。随着轨道交通发展和环保要求提高,该技术将有更广阔空间与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 董永升 . 地铁轨道减振措施的分析与探讨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5(032):465.
[2] 于春华 . 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减振设计与研究 [J]. 铁道工程学报,2023(04):79-81.
[3] 周博,李文,刘志毅. 地铁运行减振措施的研究[C]// 山东自动化学会;山东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