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下高职院校学习型教学模式研究
高原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110000
随着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世界经济论坛《未来就业报告》明确指出,到 2027 年,全球将有 6900 万个新岗位因技术变革而产生,这一趋势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亟需构建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学习型教学模式。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五项修炼”理论,强调通过系统学习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为破解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困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学习型教学模式的概述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以“系统思考”为核心,强调组织通过持续学习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协同进化。其理论框架包含“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该理论突破传统科层制组织的静态思维,认为组织学习的本质是通过系统性的认知革新与协作机制,构建适应环境变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学习”从个体行为升维为组织基因,使组织在复杂系统中具备自我更新与问题解决的动态适应力,为各类组织变革提供了理论范式。
数字时代下,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深刻转型。5G、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教育生态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建构”转变,但当前教学仍存在三大矛盾:一是教师“以教为中心”的心智固化与技术赋能需求的冲突,二是课程体系与产业数字化需求的脱节,三是单向课堂与协作学习需求的割裂。同时,技术应用存在表层化、资源分散化等问题。构建学习型教学模式成为突破路径,其本质是通过数字技术整合教学要素,形成“目标动态校准、协作生态化、师生共成长”的教学系统,以培养适应数字经济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二、数字时代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1. 心智模式固化: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仍秉持“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简单等同于知识灌输。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调研数据显示,63% 的教师仍以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对数字技术赋能教学的认知停留在表层,未能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对教学范式变革的核心推动作用。这种教学理念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难以适应数字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学习目标碎片化:教学目标与产业需求脱节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未能及时跟进数字技术发展步伐,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代际差”。
协作学习不足:传统课堂互动模式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深度协作学习场景较为缺乏。在实际教学中,即使开展小组活动,也往往存在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协作学习流于形式,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数字技术应用的现实困境
1. 技术应用表层化:尽管多数高职院校已建设在线教学平台,但技术应用整体仍停留在初级阶段。部分教师仅将 PPT 上传至平台作为电子课件,未能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
2. 教学资源分散: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存在重复开发、标准不统一等突出问题。各院系往往独立开发资源,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不同院系开发的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在内容、形式和标准上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获得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教师也无法有效利用优质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3. 系统思维缺失:教学管理、课程设计与实践环节缺乏整体性规划是数字技术应用中的另一大困境。部分院校在推进数字化教学改革时,存在重硬件建设、轻内涵发展的倾向,未能将数字技术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要素进行系统整合。这种缺乏系统思维的改革导致数字化教学改革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升。
三、基于五项修炼的学习型教学模式构建思路
(一)改善心智模式:重塑数字时代教学认知
1. 构建教师认知革新体系:在数字技术深度重塑教育生态的背景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心智模式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可构建“三维度”教师培训体系,全面推动教师认知革新。在理念层,通过邀请教育信息化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深入解读《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帮助教师深刻认识到数字技术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是推动教学范式变革的核心力量,从而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技术层,联合华为、腾讯等科技企业开设定制化课程,系统培训 AI 课件制作、大数据学情分析、虚拟仿真平台搭建等实用技能,提升教师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在实践层,设立教学改革试点项目,鼓励教师将数字技术融入课程设计。
2. 培育学生数字学习素养:针对学生被动学习的惯性,需构建“认知 - 技能 - 实践”的素养培育链条,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字学习素养。在认知层面,开设通识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技能层面,开发“学习数字工具箱”,整合学习分析 APP、思维导图软件、在线协作平台等实用工具,并配套详细的操作指南与微课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在实践层面,推行“项目课桌化”,例如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专业设置“线上活动全流程策划”项目,要求学生自主利用数字营销工具完成市场调研、方案设计与新媒体运营,在真实任务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字应用能力。
(二)建立共同愿景:明确数字时代教学目标
1. 构建动态化校企协同机制:建立“行业需求调研 - 目标修订 - 课程优化”的闭环机制,是确保教学目标与产业需求实时对接的关键。高职院校可联合行业协会,在学期初开展座谈会,深入分析新兴领域的岗位能力要求,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同时,开发“培养目标动态监测系统”,通过跟踪毕业生就业数据、企业满意度等指标,每学年对培养目标进行校准,确保教学与产业需求的实时对接。这种动态化的协同机制能够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加精准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设计分层递进式目标体系:借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学习目标分解为基础、进阶、创新三个层级,并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精准适配。基础层目标依托智能题库系统,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知识巩固任务,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进阶层目标通过虚拟仿真项目库,提供难度递增的实践任务,从单人操作逐步升级为多角色协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创新层目标则对接行业竞赛与企业实际需求,例如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参与企业短视频营销方案设计,优秀作品直接投入市场应用,形成“学 - 练 - 创”的进阶路径。这种分层递进式的目标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三)促进团体学习:打造数字协作学习生态
1. 构建“云- 端- 场”协同学习空间:依托5G 与云计算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学习环境,是促进团体学习的重要基础。云端搭建“智慧教育大脑”平台,整合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协作社区等功能模块,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协作平台。终端为师生配备智能终端设备,支持随时随地学习与互动,打破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现场改造传统教室为“智慧学习工场”,配备可拼接桌椅、多屏互动系统,支持小组协作与成果展示。
2. 创新协作学习组织形式:推行“双师”学习模式,由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组建“校企协作小组”,是创新协作学习组织形式的有效途径。同时,建立“学习贡献值”评价体系,通过平台自动记录学生在资料共享、讨论发言、任务完成等方面的表现,结合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形成全面的协作学习评价结果,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这种多元化的协作学习组织形式和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营造良好的协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实现自我超越:激发师生成长动力
1. 搭建智能化学业发展系统:构建“数据采集 - 智能分析 - 精准干预”的学业支持体系,是实现学生自我超越的重要保障。通过学习平台记录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长、作业完成质量、测试成绩等多项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生成个性化学习画像,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基于学习画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干预措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2.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矩阵: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技术服务能力三个维度,构建“资源 - 平台 - 激励”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助力教师实现自我超越。在资源层面,建设教师发展数字资源库,包含教学案例库、学术文献库、企业技术案例库等丰富资源,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知识支持。在平台层面,设立“教师创新工场”,提供科研设备共享、技术攻关协作等服务,为教师的科研和技术创新搭建平台。在激励层面,将数字教学创新成果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对开发优质在线课程、获得教学竞赛奖项的教师给予专项奖励,形成良性发展循环。这种全方位的支持矩阵能够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五)强化系统思考:优化教学全流程管理
1. 构建智慧化教学治理平台:开发集教学运行管理、质量监控、决策支持于一体的“教学大数据中枢”,是强化系统思考、优化教学全流程管理的关键举措。该平台通过对接教务系统、学习平台、实训设备等数据源,实现教学全流程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这种智慧化的教学治理平台能够帮助院校管理者全面、准确地掌握教学状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2. 推进教学要素协同创新:建立“专业 - 课程 - 师资 - 资源”四维联动机制,推进教学要素协同创新,是实现教学系统优化的重要途径。在专业建设方面,依托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布局,确保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在课程建设方面,运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开发“基础模块 + 方向模块 + 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师资建设方面,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育工程”,要求教师每年至少完成 60 学时企业实践,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在资源建设方面,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推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各要素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教学生态系统。这种协同创新机制能够实现教学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有机整合,提升教学系统的整体效能。
四、结论与展望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将彼得·圣吉五项修炼理论融入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进团体学习、实现自我超越和强化系统思考,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教学困境,构建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学习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还能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完善学习型教学模式的长效运行机制,为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还需要持续关注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及时调整教学模式,确保职业教育始终保持先进性和适应性。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才能使高职院校在数字时代的教育变革中把握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顾春华. 基于超星平台的高职数学多层次教学研究[J]. 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
[2] 孙佳瑜 .“互联网 +η 时代基于 CIPP 模型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J]. 互联网周刊,2023
[3] 王冰然,张红海 .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创新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4] 李萍,梁柱国,谢雨轩.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以高职院校食品添加剂课程为例[J]. 黑龙江粮食,2021
[5] 张福珍,陈晓波 .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