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融合共生
盖婧凝
肇州县第二中学 166400
小时候,我们在纸上写字,在黑板上答题,在讲台下聆听知识的回响;那时的课堂,像一艘缓缓前行的小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的彼岸。而今,数字化的浪潮席卷校园,AI 语音助手、智能平板、多媒体交互教学接踵而来,仿佛给这艘小船装上了引擎,速度与方向都在悄然改变。可我们不禁要问:科技如此迅猛,是否还保留着学习的温度?是否还能守住师生之间那份真挚的情感?“技术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这句话像一束光,指引我们在数字赋能的时代不迷失初心,从中学生的视角看去,校园正在悄然变革,我们身处其中,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在这场融合与共生的浪潮中,我们既要拥抱科技,也要坚守情怀,让教育不只更智慧,更有人性。
一、走进“智慧校园”:科技触手可及的学习新体验
每天清晨走进教室,课桌上的平板电脑静静地躺着,仿佛在等待与我一同开启新一天的学习旅程,还记得以前,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一堂课大半时间都耗在抄写与讲解上,而如今,轻轻一点,电子教材、课件动画、互动试题立即展现在眼前,物理实验可以在线模拟,英语听力可以实时回放,连课堂笔记都能自动整理、同步云端。学校的“智慧课堂”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直观,也让我对每一门学科都多了一份兴趣,我还记得有一次物理课上,老师用 VR技术展示“力的分解”,我戴上设备仿佛置身三维空间中,看到受力方向的箭头从我手中发出,那种“亲眼所见”的震撼,远比在纸上画图更让我理解得深刻,智慧校园,就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窗,让科技真正走进了课桌前,走进了我的成长之路。这样的变化并非偶然,国家近年来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不断出台,提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数字校园,而身为一名中学生,我就是这场变革的直接受益者,我们班每周还有一次“AI 批改作文”实践活动,系统不仅指出错别字,还会针对语言表达给出具体修改建议,让我对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虽然刚开始有些不习惯,但慢慢地,我学会了用这些“智能工具”来查漏补缺,反思自我,数字赋能,不仅是技术的注入,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我感受到,它不是要取代老师,而是让我们的学习更加自主、高效,在这样的校园里,我不再只是“被教”的学生,而是主动学习的探索者,数字化的春风,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一笔一画、一思一悟。
二、屏幕背后的课堂:数字技术带来了什么?
还记得第一次“上网课”的那天,我对着屏幕坐了很久,耳机里传来老师熟悉的声音,却没有教室里的那种亲切感,慢慢地,从最初的新鲜,到后来的不适,再到如今的习以为常,我和“屏幕背后的课堂”渐渐成了朋友,在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搬到了线上,课堂不再局限于一块黑板、一个讲台,而是拓展到了每一个拥有网络的角落,从平板做题到AI 辅助批改,从大数据学习分析到个性化学习推荐,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数字技术正以一种温柔却坚定的方式,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每次课堂练习结束,系统能立刻分析出我的薄弱环节,老师也能根据数据进行“靶向”辅导,这种效率,是传统课堂难以实现的,屏幕背后的课堂,是静默的,却也强大而精准。当然,变化的不只是学习方式,还有我们对学习的态度,过去老师讲什么我就听什么,而现在,我可以利用各种平台自主搜索资料、参与在线讨论,我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而变得更加主动、丰富,国家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学习环境,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我觉得,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中学生的幸运之处,不过,也不是没有困扰,比如长时间对着屏幕让我眼睛干涩,线上交流不如面对面热烈,屏幕后的孤独感有时让我怀念教室的喧闹,但我知道,技术不是冷冰冰的,它是工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我希望,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我们的课堂能既“智慧”又“有温度”,让科技成为桥梁,而不是屏障,让我们在屏幕之后,依然感受到真实的互动、成长的力量。
三、连接与疏离之间:当人情遇上智能
自从学校启用智能教学系统以来,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场景都悄然改变:早读不再是老师亲自点名,而是通过面部识别系统签到;作文不再需要老师一篇篇批改,而是 AI 系统自动评分;就连课堂提问,也变成了平板上的实时抢答,不得不说,科技的加入确实让学习效率更高了,但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有时也会感到一丝陌生,记得有一次,我在语文课堂提交了一篇倾注情感的随笔,本以为能收到老师的批注,却只看到 AI 系统冷冰冰的评分,那一刻我突然有点失落,再智能的系统,也无法看懂我文中那句“妈妈的笑像夕阳一样温暖”的真正含义,科技拉近了“数据的距离”,却似乎拉远了“心的触碰”。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关于深化智慧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用技术赋能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这无疑是一场进步的变革,但在这场变革中,我们这些学生最直接地体会到,除了便捷高效,也有些无法忽视的“温度流失”,以前下课后,老师常常会拍拍我的肩膀,说一句“今天讲得不错”;现在,更多的是屏幕弹出的提醒:“你有一项任务未完成”,我开始意识到,教育不只是“学会”,更是“被看见”、“被理解”,所幸,我们的老师并没有完全依赖智能系统,而是在技术之上,依旧保留着与我们面对面交流、亲笔批注的习惯,我渐渐明白,科技只是工具,人情才是灵魂,真正理想的智慧校园,不是让智能取代情感,而是让它服务于情感,让“数”与“情”在课堂中交融共生,在连接与疏离之间,我更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做到“科技有光,人心有温”。
在“数字赋能,融合共生”的时代浪潮中,我们这一代中学生既是参与者,更是见证者,从智能设备走进课堂,到AI 技术辅助学习,从教育资源的云端共享,到个性化学习路径的精准推送,科技带来了效率,也带来了挑战,而在这一切变化之中,我们更深切地意识到: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智慧校园的理想状态,不应是冷冰冰的系统主导一切,而是技术与情感协同并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数据中找到方向,在交流中获得力量。我们期待,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引领下,未来的学习不只是“看得见的进步”,更有“感受得到的关怀”,让科技成为翅膀,助我们飞得更高;让教育保有温度,护我们走得更远。在融合共生中,我们将一步步成长为拥抱未来的智慧新人。
作者简介:盖婧凝(2007 .7-)籍贯:黑龙江省肇州县,性别 :女学历:肇州县第二中学 高中生(在读),单位:肇州县第二中学 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