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体外循环凝血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策略

作者

徐静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541008

一、引言

体外循环凝血的发生,犹如在救治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阻碍,不仅会打破治疗的连续性,使原本旨在持续净化血液、调节机体代谢平衡的治疗进程被迫中断,进而影响对患者体内毒素、炎症介质以及多余水分的有效清除,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CRRT 患者体外循环凝血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一)保障治疗连续性

CRRT 治疗通常需要持续较长时间,一旦发生体外循环凝血,往往需要暂停治疗,更换管路等,这会中断治疗进程,无法持续有效地清除患者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影响对患者病情的稳定控制。

(二)提高治疗效果

体外循环凝血会使滤器的有效过滤面积减少,降低溶质清除率,影响 CRRT对患者体内毒素、炎症介质等的清除效果。及时评估凝血风险并加以干预,有助于保持滤器良好的功能状态,确保治疗达到预期的清除目标,改善患者的内环境,促进病情好转。

(三)降低并发症风险

凝血发生后,处理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失血,增加患者贫血的风险;同时,频繁更换管路等操作会增加患者的感染机会。准确的风险评估及干预可减少凝血事件,从而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三、CRRT 患者体外循环凝血的风险因素

(一)患者自身因素

1. 血液成分异常

患者存在血小板增多、凝血因子活性增强、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等情况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在体外循环管路中发生凝血。例如,一些患有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的患者,由于机体的应激反应,常出现凝血功能亢进,增加了凝血风险。

2.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低血压、休克等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会使体外循环的血流量不足,血液在管路中流速减慢,增加了血细胞与管路内壁接触的时间,容易引发凝血。比如在严重创伤后出现休克的患者进行 CRRT 治疗时,这种风险就较为突出。

(二)治疗相关因素

1. 血管通路问题

血管通路不畅,如导管贴壁、打折、血栓形成等,会影响血液的正常引出和回输,导致血流受阻,进而引发体外循环凝血。中心静脉导管作为常用的血管通路,若置管位置不当或日常维护不佳,就容易出现此类问题。

2. 抗凝剂使用不当

抗凝剂的种类、剂量选择不合理,或者抗凝过程中未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及时调整,都可能无法有效抑制凝血过程,导致体外循环凝血。

3. 滤器因素

滤器的材质、膜面积、膜孔径等特性会影响其凝血的发生率。一些生物相容性较差的滤器,容易激活凝血系统;滤器使用时间过长,膜表面会逐渐有凝血物质沉积,也会促使凝血发生。

(三)护理操作因素

1. 预冲不充分

在 CRRT 治疗前,若对管路和滤器的预冲不彻底,残留的空气、杂质等可能成为凝血的诱发因素,使血液在流经这些部位时更容易发生凝固。

2. 血流量设置不合理

血流量设置过低,不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会使血液在体外循环中流动缓慢,增加凝血的可能性;而过高的血流量可能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同样不利于维持体外循环的稳定,间接增加凝血风险。

3. 观察不及时

护理人员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密切观察管路的颜色、压力变化以及滤器的凝血情况等,不能及时发现早期凝血迹象并采取措施,就会导致凝血进一步发展,影响治疗。

四、针对 CRRT 患者体外循环凝血的护理干预策略

(一)全面评估患者情况

1. 凝血功能监测

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相关指标,动态掌握患者的凝血状态,为抗凝治疗及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2. 血流动力学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时发现并纠正低血压、休克等情况,保证体外循环有足够的血流量,可通过调整液体复苏方案、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方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二)优化血管通路管理

1. 正确置管与维护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的置入,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导管型号,确保导管位置准确、通畅。日常做好导管的护理,定期更换敷料,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导管感染和血栓形成。

2. 定期评估通路功能

定时检查血管通路的血流量、压力等情况,通过超声等辅助检查手段观察导管周围有无血栓形成,若发现通路功能不佳,及时调整或重新建立血管通路,保障血液能够顺畅地引出和回输。

(三)合理使用抗凝剂

1. 个体化选择抗凝剂

根据患者的病情、凝血功能、有无出血倾向等因素,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如对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选用枸橼酸局部抗凝,既能达到抗凝效果,又能减少全身出血的可能性;而对于凝血功能正常且无出血风险的患者,肝素抗凝可能是较为常用的选择。

2. 精确调整剂量

在抗凝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以及有无出血表现,依据监测结果及时、精确地调整抗凝剂的剂量,避免抗凝不足或过度抗凝的情况发生,确保抗凝效果的同时保障患者的安全。

(四)规范护理操作流程

1. 充分预冲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管路和滤器进行预冲,采用正确的预冲顺序和方法,确保将管路内的空气、杂质等完全清除,同时使滤器充分肝素化,减少凝血的诱发因素。例如,可先用生理盐水预冲,再用肝素盐水进行浸泡,保证预冲质量。

2. 合理设置血流量

结合患者的体重、心功能、血管通路情况等因素,合理设定初始血流量,并根据治疗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如患者的耐受程度、压力变化等,适时调整血流量,使血液在体外循环中保持适宜的流速,降低凝血风险。

3. 加强观察与记录

护理人员在 CRRT 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管路的颜色变化、有无血栓形成迹象,监测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等压力参数,及时记录观察结果。一旦发现压力异常升高、管路颜色变深等早期凝血表现,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追加抗凝剂、调整血流量等。

结论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体外循环凝血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至关重要。通过对患者自身因素、治疗相关因素以及护理操作因素等多方面导致凝血风险的分析,实施包括全面评估患者情况、优化血管通路管理、合理使用抗凝剂、规范护理操作流程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策略,能够有效降低体外循环凝血的发生率,保障 CRRT 治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和预后。

参考文献:

[1] 肖向丽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RRT) 中体外循环凝血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探究 [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 2022(3):4.

[2] 宋昱莹 , 杨叶 , 张馨尹 , 等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体外循环寿命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J]. 护理研究 , 2025, 39(2):348-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