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园林绿化中乡土植物的应用价值与推广策略

作者

胡强

荆州市白云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荆州市 434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展,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单一化、外来化的绿化模式不仅增加了园林养护成本,还导致部分地区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脆弱,甚至出现“景观同质化”现象。在此背景下,具有本地适应性强、生态功能突出、文化符号鲜明等特点的乡土植物,逐渐引起园林行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乡土植物作为本地自然环境长期演化与人文历史积淀的产物,能够有效融入本地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与景观特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合理应用,既是提升城市绿化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园林绿化中乡土植物的应用价值

(一)生态环境价值

乡土植物是指自然分布或历史上长期栽培于特定区域,经过本地环境选择、演化形成的植物群体。其在园林绿化中应用,首先体现为显著的生态环境价值。一方面,乡土植物与本地土壤、水文、气候系统具有高度适应性,根系发达、耐干旱、耐瘠薄、耐风蚀,能够有效固土保水、防风固沙,提升绿地系统的生态稳定性。以西北干旱地区为例,乡土植物柽柳(Tamarix chinensis)、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等广泛应用于城市防护绿地和生态隔离带,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另一方面,乡土植物种类丰富,有助于构建多层次、复合型的植物群落结构,形成稳定的生物多样性系统,促进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本地野生动物的栖息与繁衍。例如,某地区在城市绿地中引入黄栌(Cotinuscoggygria)、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卫矛(Euonymus alatus)等乡土灌木,不仅提升了绿地的生态承载力,还丰富了生态景观层次。此外,乡土植物能有效改善城市小气候,降低夏季地表温度,缓解热岛效应,部分阔叶乔木如国槐(Sophora japonic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等,具备较强的遮阴效果与空气净化功能,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二)经济价值

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经济优势。首先,由于乡土植物与本地自然环境高度匹配,种植成活率普遍较高,可达 90% 以上,养护过程中对水分、肥料、农药的依赖度明显低于外来物种,大幅降低了绿化工程的后期管理成本[1]。例如,在华北地区,使用乡土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进行道路绿化,年均养护成本比传统外来绿化树种降低约30%。其次,乡土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动了本地苗木繁育、绿化工程、生态修复等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形成区域性绿色经济增长点。以某平原为例,大量乡土植物如四川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的引种与推广,促进了本地苗圃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了相关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最后,乡土植物生命周期长、抗逆性强,降低了绿化项目的更替与更新频率,提高了绿化投资的长期经济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美学与文化价值

乡土植物蕴含丰富的美学与文化内涵,是塑造地域景观特色的重要载体。首先,乡土植物具备季相变化鲜明、形态多样、色彩丰富的特性,能够满足园林景观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景”的设计需求。例如,华北地区常用的乡土植物紫丁香(Syringaoblata)、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等春季花期集中,观赏效果突出;元宝枫(Acertruncatum)、黄栌等秋季叶色斑斓,丰富了绿地色彩层次。其次,乡土植物承载着地方生态记忆与文化象征,具有较高的文化辨识度与地域归属感。以某水乡为例,乌桕(Triadicasebifer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乡土树种不仅构建了独特的江南园林意境,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理念。此外,乡土植物作为地方生态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能够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与文化认同,促进社区生态文明建设。

二、园林绿化中乡土植物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乡土植物应用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推进,部分地区已开始将乡土植物纳入城市绿化体系。在北京、南京、成都、深圳等城市的公园绿地、道路绿化、防护林带中,乡土植物应用比例逐步提高。例如,某森林公园在大面积绿地建设中广泛应用黄栌、卫矛、山桃、山杏(Amygdalus mongolica)等乡土树种,形成稳定、自然的森林群落结构,取得良好的生态与景观效果。深圳在沿海绿化带中优先使用银合欢(Leucaenaleucocephala)、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等本地耐盐碱植物,显著提升了滨海生态防护功能。同时,部分省市相继出台支持乡土植物应用的政策文件,为乡土植物的推广提供政策支撑。然而,总体来看,乡土植物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深度和广度均有待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乡土植物的生态、经济与文化价值已逐步被认可,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面临多重制约因素。首先,社会公众和部分设计单位对乡土植物存在认知误区,片面追求外来植物的“异域风情”,对本地物种缺乏科学了解,忽视乡土植物在景观表现力、生态适应性与养护经济性上的综合优势,导致城市绿化设计方案中乡土植物的选用比例普遍偏低,无法充分发挥本地植物资源的潜力。其次,乡土植物资源调查与开发工作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地方植物资源档案与动态数据库建设滞后,部分区域尚未建立完善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珍稀濒危乡土植物面临种源缺失、数量下降的风险,难以满足大规模绿化与生态修复需求。此外,现有园林设计标准、施工技术规范多以常见外来绿化树种为依据,缺少针对乡土植物的分类、配置模式、栽培技术、养护管理等方面的专门技术体系,影响了乡土植物的科学推广与合理应用,制约了绿化项目整体生态质量的提升。政策层面,尽管部分地区已陆续出台了相关支持性文件,但整体来看,政策引导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仍有待加强,配套的资金投入、激励机制与技术推广平台尚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土植物应用的广泛推进。

三、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推广策略

(一)加强乡土植物资源调查与种质保护

系统全面的植物资源调查是乡土植物科学应用的前提基础。各地应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与林业主管部门,联合开展本地乡土植物种类分布、数量结构、生态习性、资源现状与生存环境质量的专项普查,建立完整的地方植物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实现乡土植物空间分布动态监控与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资源利用效率[2]。例如,某某地区通过搭建乡土植物信息平台,形成涵盖植物名称、分布地点、生态特征、繁殖方式、生态适应性等多维度数据的数据库,大大提高了资源管理效率和科学利用水平。同时,应加快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采取种子库、苗圃繁育基地、离体保存、基因库等多种方式,确保珍贵、濒危及生态功能突出的乡土植物种质安全与遗传多样性的有效保存与动态更新。部分经济、生态价值突出的本地树种,如某某地区的乡土植物A、B,在资源库的系统保存与标准化繁育下,实现了规模化育苗和工程配套供应,满足了大规模绿化与生态修复需求。对于濒危物种,还应结合原生地生态修复,积极推进迁地保护与野外回归工作,通过合理的植物引种、栖息地修复、群落重建等措施,增强物种野外种群数量,促进遗传多样性的维持与恢复,全面保障乡土植物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二)完善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

政策与技术体系的健全是乡土植物推广的关键保障。各地政府应结合本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城市发展需求与植物资源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乡土植物应用专项政策,明确规定其在公共绿地、城市道路、生态隔离带、滨水空间、生态修复工程、乡村绿化、防护林建设等不同类型绿化项目中的优先使用比例,推动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规模化、系统化、科学化应用 [3]。同时,应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乡土植物资源调查、种质收集、种苗繁育、技术研发与典型示范工程建设,降低应用成本,增强推广动力,促进本地苗木产业发展,推动乡土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利用。技术层面,应尽快完善乡土植物应用的分类标准、配置模式、施工工艺与养护管理导则,确保其在实际工程中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科学性与规范性,避免因技术缺失导致应用效果不佳,甚至出现物种选择不当、成活率低下、群落结构单一等问题。鼓励产学研单位联合开展乡土植物新品种的选育、抗逆性与生态适应性评价、群落配置模式创新及景观多样性设计研究,推动形成一批适应性强、观赏性好、生态功能突出、应用前景广阔、易于推广的乡土植物品种组合,全面提升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景观质量与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提高公众认知与设计创新能力

乡土植物的推广应用不仅依赖政策与技术,更需公众的广泛认知与社会参与。各地应加大科普宣传与环境教育力度,利用电视、网络新媒体、园艺展会、主题公园、科普教育基地等多元化渠道,系统普及乡土植物的生态作用、景观价值与文化象征意义,消除公众对乡土植物“观赏效果不足”的误解,增强其认同感与参与度[4]。例如,某某城市借助大型园林展览活动,设置乡土植物专类展区,集中展示本地常见的乔灌木与地被植物,直观呈现其色彩、形态与生态功能,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园林设计单位也应通过专业培训、技术研讨、外出考察等方式,持续提升设计团队在乡土植物物种选择、空间配置、群落构建、景观表达等方面的技术水平,推动景观设计理念由单一“视觉审美”向“生态功能、文化特色与美学表现”融合转变。通过打造示范性强、可推广复制的乡土植物应用项目,树立典型工程示范效应。例如,某某新建生态公园项目,在林下空间、草坪边缘、水体岸线区域优先使用乡土灌木与地被植物,有效提升了景观层次与生态稳定性,成为本地乡土植物应用的成功典范,带动了公众认知与市场需求的同步提升。

(四)促进乡土植物产业化发展

乡土植物的大规模应用离不开成熟的产业链体系支撑。各地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科学布局乡土植物种苗繁育基地,强化良种选育、种源筛选、规模化生产与新品种研发,保障苗木供应的稳定性、规范性与高品质 [5]。例如,某某地区建设集选种、育苗、销售于一体的乡土植物苗木基地,重点繁育具有本地代表性的A 树、B 花、C 地被植物,年供应能力达到数百万株,满足区域内绿化、修复与景观项目的苗木需求。鼓励园林企业、科研院所、资本平台等多方参与合作,构建涵盖资源保护、种苗生产、景观设计、绿化施工与后期养护的一体化产业链条,提升乡土植物产业整体规模与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拓展乡土植物在城市绿地、生态修复、乡村振兴、道路防护、滨水治理、矿山复绿、海岸防护林等多元化应用领域,发挥其生态、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例如,某某沿海防护工程优先使用耐盐碱、抗风蚀的乡土植物 D、E 群落,不仅有效提升了滨海生态防护功能,还促进了当地乡土植物苗木市场的发展,形成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收双赢局面。通过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乡土植物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应用,助力地方绿色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总结:乡土植物作为地方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良好的生态适应性、独特的景观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园林绿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优势。通过科学合理地推广乡土植物,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多样性,降低绿化养护成本,还有助于传承地域文化、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当前,乡土植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资源调查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公众认知偏弱、技术标准缺失等问题,亟需通过加强资源保护、健全政策体系、完善技术规范、提升公众参与度和推动产业发展等多措并举,系统推进乡土植物的应用与推广,助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向生态化、特色化、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佳 . 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中乡土树种的应用问题与对策 [J]. 南方农业 ,2024,18(13):210-213.

[2] 连亚剑. 乡土植物景观群落在长治市城市公园绿化中的应用研究[D].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00165.

[3] 徐艺薷 . 乡土植物在北京市高校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 [J]. 乡村科技 ,2022,13(17):127-130.

[4] 管 璞 怡 . 浅 析 城 市 园 林 绿 化 中 乡 土 树 种 的 应 用 及 措 施 [J]. 现 代 园艺 ,2022,45(13):120-122.

[5] 邝志峰 . 华南地区园林绿化中乡土植物的应用 [J]. 现代园艺 ,2023,46(23):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