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画教育融合探讨

作者

王涛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天津 300384

摘要:通过学习中国画,学生不仅能够锤炼绘画技艺,更能借此触摸到传统文化中沉淀的智慧与情感,领悟独特的东方韵味与人文情怀。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化形式,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学生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与古人对话,是在品味传统文化的深邃魅力。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画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展开深度思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画教育;融合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画教育中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瑰宝,诗词书画、丝竹歌舞皆承载着民族品格与审美理想。国画作为其典型代表,以独特的水墨语言传递东方神韵,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传统文化融入国画教育意义深远。它不仅能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创作灵感,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使作品富有思想深度。同时,这种融合教育还能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助力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升绘画技巧,更能锻炼观察、思考与创新能力,这些素养将成为其成长路上的重要助力。

二、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画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下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西方美术教育内容占据主导地位。课程设计围绕西方绘画技术展开,评价标准也以西方体系为核心,相比之下,国画教学的设置与考核比重较低,致使国画教育逐渐边缘化。教学过程中,西方后现代与现代主义绘画技巧被过度推崇,各类实验、材料等课程多以西方绘画文化为背景。这种倾向使得学生将西方绘画标准作为衡量绘画水平的唯一标准,严重局限了艺术视野,阻碍了对国画等传统艺术的认知。此外,国画教学资源与研究资料的匮乏,也为学生学习与专业发展增添了重重困难。作为承载民族文化基因的艺术瑰宝,国画理应获得更多重视,以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二)国画教育不够系统

在各类传统技艺的传承中,师徒制向来是关键路径。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通过师傅的亲身示范与徒弟的反复模仿,让技艺的精妙之处得以直观传递。在国画领域,师徒传承的价值尤为凸显。教师通过现场挥毫,将构图布局、笔墨技法、意境营造等核心要素一一展现,学生在观摩临摹中逐步领悟国画的艺术真谛。然而如今,高校国画教育却鲜少沿用这一传统模式。当下普遍采用的课堂讲授与理论教学,即便设置实践环节,也常因缺乏系统性与深度,难以契合国画艺术的特性。国画的笔墨韵味与精神内涵,本就需要在长期实践与口传心授中感悟,现行教育方式却将其简单拆解为理论知识,导致学生难以触及国画的灵魂。

(三)忽视对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

国画这门浸润着千年文化精髓的艺术,不仅是笔墨技法的展现,更需要创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对传统的透彻理解。每一道墨痕、每一抹色彩,都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唯有深谙传统文化的学习者,方能触摸到国画的灵魂,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佳作。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们为了分数疲于奔命,将大量精力倾注在应试科目上,传统文化的学习被严重挤压。即便进入高校,情况也未得到根本改善。高校扩招后,不少学生带着高中阶段有限的文化基础入学,又因课业压力无暇顾及文化素养的积累。更遗憾的是,校园里与国画、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和实践活动寥寥无几,这让学生失去了近距离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

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画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一)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高校国画课程设置需统筹兼顾,从连贯性、层次性与实践性三方面精心规划,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这不仅涉及教学内容编排,还涵盖资源调配、方法革新与评价体系构建。国画历史绵长、技法繁杂,课程连贯性尤为关键。教学应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从基础笔墨运用、构图法则,逐步进阶到创作理念,让学生在掌握技法的同时,领悟国画的艺术精髓与文化底蕴。国画艺术博大精深,课程必须体现层次性。依据学生基础与教学目标,合理设置不同难度梯度的内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成长,实现个性化发展。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国画教育更离不开大量实操。课程设置应着重增加实践环节,为学生创造充分的练习机会,使其在反复实践中熟练掌握技法,提升创作水平。

(二)加强教育系统性

如今的高校国画教育,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法教学,转而追求对国画艺术全方位、深层次的研习。构建课程体系时,既要夯实笔墨技法的根基,也要引导学生探索国画背后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与哲学智慧。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样不可或缺。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工具,开展跨学科的合作交流,能为国画教育注入全新活力。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增加师生互动,鼓励传统与现代艺术碰撞交融,定期举办展览研讨活动,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真正领悟国画精髓,并在实践中实现创新突破。这样系统化的教育模式,不仅能提升国画教学质量,更能培育出兼具创新精神与深厚艺术素养的专业人才。

(三)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

在科技与信息迅猛发展的当下,传统文化流失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份流失,既显露于日常生活里人们对传统的日渐疏离,也深刻体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国画教育中。国画作为民族艺术瑰宝,承载着古老的哲学智慧、审美理念与历史记忆,因此,在高校国画教育中重提传统文化的分量,已是刻不容缓。想要切实提升学生的国画造诣,高校教学不能止步于技法传授,更要引导学生深挖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讲解笔墨勾勒、色彩晕染的技巧,更要融入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文化背景,让学生真正读懂国画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是国画教育的关键 —— 唯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才能让学生领悟国画的深层意蕴,在创作时将传统元素信手拈来,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国画学习中,理论与实践始终相辅相成。理论是根基,唯有透彻掌握国画的理论知识,学生在提笔创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将技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实践是核心,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学生既能积累鲜活的创作素材,精进绘画技巧,也能在不断尝试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韩卓娜. 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国画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J]. 大观(论坛), 2024, (03): 154-156.

[2]索斐. 当代会展中的国画展示与文化传承 [J]. 中国会展(中国会议), 2024, (04): 91-93.

[3]刘大琳. 高校国画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构成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2, (16): 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