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品管圈降低精神障碍患者静脉输液风险因素发生率
于婵娟 谷新琳 严娜 马原圆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 654399
精神障碍患者受疾病影响,常存在认知紊乱、情绪不稳定、行为冲动等情况,使其在静脉输液时面临诸多特殊风险。风险事件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治疗进程,还可能加剧患者的精神负担,甚至引发医疗纠纷。随着现代医疗对护理质量要求的提升,如何降低精神障碍患者静脉输液风险已成为精神科护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品管圈(QCC)作为一种质量管理工具,强调团队协作,通过全体圈员参与,持续改进工作流程和质量[1]。将品管圈运用于降低精神障碍患者静脉输液风险因素发生率的效果确切,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品管圈
品管圈是由同一工作领域的人员自愿组成的小型团队,通过集体协作、运用科学工具(如柏拉图、鱼骨图等)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其核心特点是强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注重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与创造力,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于提升护理质量、优化服务流程等方面 [3]。
1.2 静脉输液风险因素
静脉输液风险因素指在静脉输液操作及护理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的各种因素。针对精神障碍患者,主要包括患者不配合导致的穿刺失败、自行拔管;药物因素引发的过敏反应;护士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液体外渗;环境因素导致的交叉感染等。
2 品管圈在降低精神障碍患者静脉输液风险中的应用
2.1 品管圈活动的步骤
主题选定:通过头脑风暴,结合精神障碍患者静脉输液的高风险环节,确定“降低精神障碍患者静脉输液自行拔管发生率”等针对性主题。
计划拟定:明确活动周期(通常为3-6 个月),划分圈员职责,如数据收集组、对策实施组等,制定详细的时间节点表。
现状把握:采用查检表记录 2 周内的静脉输液不良事件,运用柏拉图分析主要风险类型,如 80% 的不良事件集中在自行拔管和穿刺失败。
目标设定:根据现状数据,结合医院实际,设定目标值,如将自行拔管发生率从 15.3% 降至 8% 以下。
解析:通过鱼骨图从“人、机、料、法、环”五个维度分析原因,如“人”方面包括患者不配合、护士沟通不足;“法”方面包括固定方法不当等。
对策拟定与实施:针对根本原因制定对策,如对患者加强心理疏导、采用改良固定法、开展护士沟通技巧培训等,并按计划逐步实施。
效果确认:对比实施前后的风险发生率,若自行拔管率降至 7.8% ,达到目标值,则说明对策有效。
标准化:将有效的改良固定法、沟通流程等纳入《精神障碍患者静脉输液护理规范》,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
检讨与改进:总结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如部分护士执行新流程不彻底,在后续活动中加强监督与培训。
2.2 精神障碍患者静脉输液风险的原因分析
2.2.1 缺乏输液滴数调节阀保护用具
精神障碍患者可能因认知紊乱、冲动行为等,随意触碰、破坏输液滴数调节阀,而常规无专门防护用具,导致滴数不符合要求,影响输液速度和治疗效果。
2.2.2 输液贴粘贴不牢
患者可能因不配合、活动度大,或皮肤油脂、出汗等因素,使输液贴易脱落,增加针头移位、渗液等风险,同时也可能因固定方法不规范,导致粘贴不牢。
2.2.3 精神科静脉输液质控标准薄弱
缺乏针对精神障碍患者静脉输液的详细、可操作的质控标准,包括流程规范、巡视要求、应急处理等方面,护理操作和管理缺乏统一、明确指引,易出现漏洞。
2.2.4 无高风险患者警示标识
对于有自伤、自杀、拔针等高风险行为的精神障碍患者,未设置明显警示标识,护理人员难以及时重点关注,增加输液风险发生概率。
2.3 精神障碍患者静脉输液风险的预防对策
2.3.1 针对缺乏输液滴数调节阀保护用具
制作输液滴数调节阀防护装置,采用合适材质,既不影响滴数观察和调节,又能防止患者随意触碰。制作静脉输液调节滴数警示卡,标注正常滴数范围、异常情况及处理提示,粘贴于输液架显眼处。制作巡视笔记本,明确不同安全等级患者巡视重点和频次,提醒护理人员关注滴数情况;安装输液报预警装置,当滴数异常(过快或过慢)时自动报警,及时提示护理人员处理;使用正压静脉留置针、输液管固定卡扣,增强输液系统稳定性,减少因患者活动导致的滴数改变。
2.2.2 针对输液贴粘贴不牢
制作开窗法高粘性弹力宽胶布,根据患者皮肤和穿刺部位特点设计,增加粘贴面积和牢固度;制作静脉留置针高举固定带,优化留置针固定方式,减少牵拉;使用一次性导管固定装置,规范固定流程;制作约束患者输液固定带(在必要且符合护理规范、保障患者安全前提下),限制患者过度活动影响输液贴;开展固定法操作培训,确保护理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输液贴及留置针固定方法,提升操作规范性 [4-5]。
2.2.3 针对精神科静脉输液质控标准薄弱
制定静脉输液流程 SOP(标准操作程序),明确从输液前评估、穿刺操作、输液中观察到输液后处理的每一步骤要求。制定静脉输液流程及技术规范,细化操作要点和质量标准;完善静脉输液意外事件应急预案流程图,清晰呈现不同意外事件的处理步骤和责任分工。进行病区环境改造,合理布局输液区域,配备必要设施保障输液安全;对于穿刺困难时,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如联合麻醉科、血管外科等协助穿刺。制定巡视制度,根据患者风险程度划分安全等级,对应不同巡视和护理措施。细化质控标准,明确检查项目、频次、评分标准等,加强护理质量监控。
2.2.4 针对无高风险患者警示标识
对高风险精神障碍患者使用保护性约束;制作非计划拔针高风险患者警示标识,粘贴于患者床头、病历等显眼位置,提醒护理人员重点关注;制作精神障碍自伤自杀、吞食异物高风险患者专用保护性用具,如防拔针约束手套等;建立“静脉输液安全等级”分类标识,直观呈现患者风险程度,便于护理人员识别和护理。
3 结论与展望
品管圈作为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在降低精神障碍患者静脉输液风险因素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未来可进一步优化品管圈活动流程,结合信息化技术提高风险识别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多学科协作,整合心理学、药学等领域资源,形成更系统的风险防控体系;开展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验证品管圈应用的长效性,为精神科静脉输液护理提供更坚实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谭青青 , 钟秋莲 , 全秋萍 , 等 . 品管圈管理在降低小儿患者静脉输液渗出率中的应用价值 [J]. 中国当代医药 ,2022,29(25):177-180.
[2] 张雪花 , 邢孟琴 , 黄进锋 . 品管圈活动对儿科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和家属满意度的影响 [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19(5):121-124.
[3] 乐建华 . 品管圈活动降低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及静脉炎的效果分析 [J].当代临床医刊 ,2021,34(4):101-102.
[4] 易梅荣 , 欧阳友云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婴幼儿静脉输液渗出率中的应用效果 [J]. 医疗装备 ,2021,34(5):174-175.
[5] 徐漫丽 . 品管圈活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效果 [J]. 妇幼护理 ,2025,5(9):2128-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