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王婷婷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第四中学校 137300
一、情境浸润:构建沉浸式阅读场域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强调的“以文化人”理念的重要实践路径。传统阅读教学常陷入“知识灌输”的窠臼,而情境浸润法则通过创设具象化、生活化的阅读场景,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活力。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资源构建多维感知空间,如教授《岳阳楼记》时,通过播放洞庭湖四季变化的纪录片,配合古琴曲《流水》的背景音乐,将文字描述转化为视听联觉体验。这种跨感官刺激能帮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直观感受“霪雨霏霏”与“春和景明”的意境差异,进而深入理解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内核。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同样关键。在《背影》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与父母分别的场景,通过角色互换写作练习,让学生以父母视角撰写临别信件。这种“情感移植”策略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在共情中领悟朱自清笔下“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深沉父爱。当阅读与个体生命体验产生共振时,文本解读便不再是机械的符号解码,而是情感与思想的深度对话。
情境浸润的深层价值在于培养“审美感知力”。教师可通过艺术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之美,如教授《春》时,组织学生为课文配乐朗诵,在反复揣摩重音、停顿的过程中,体会朱自清笔下“嫩嫩的,绿绿的”草色所蕴含的生命律动。这种审美训练能帮助学生建立“形式—内容”的关联思维,使其在未来的阅读中自发关注语言的表现力,而非停留于表层意义的理解。
二、思维启迪:突破文本解读的表层结构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其核心在于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传统教学常将文本切割为字词、段落、主题等碎片化知识,导致学生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知困境。而深度解读策略强调整体感知与系统分析的结合,如教授《孔乙己》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人物关系图谱”,通过分析孔乙己与酒客、掌柜、小伙计的互动场景,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异化过程。这种结构化思维训练能帮助学生建立“文本—社会”的关联视角,避免孤立解读造成的意义窄化。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设计开放性议题。在《皇帝的新装》教学中,教师可抛出问题:“如果孩子没有说出真相,故事会如何发展?”这种假设性讨论能打破学生“非黑即白”的认知定式,促使其思考权力、从众心理与人性弱点的复杂关系。当学生开始质疑“诚实是否总是美德”时,文本解读便升华为对人性与社会的哲学思辨,这正是新课标强调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具体体现。
跨学科思维的应用能拓展阅读教学的边界。教授《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引入工程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赵州桥“敞肩拱”设计的力学原理;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可结合地理学中的物候现象,解释“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的科学依据。这种学科融合教学不仅能增强阅读的趣味性,更能培养学生“用语文眼光观察世界”的跨学科素养,使其在未来面对复杂问题时具备综合分析能力。
三、对话生成:重构师生互动的生态关系
传统阅读教学常呈现“教师独白”的失衡状态,而新课标倡导的“对话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教师需转变角色定位,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伙伴”,通过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如教授《故乡》时,教师可先提问:“闰土少年与中年形象的差异体现在哪些细节?”待学生找出“银项圈”与“香烟管”的对比后,进一步追问:“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最后以“如果闰土生活在今天,他的命运会不同吗?”收束讨论。这种由浅入深的对话设计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促使其在思维碰撞中生成新认知。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话教学的重要载体。在《智取生辰纲》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扮演杨志、吴用等角色,通过模拟对话还原“智取”过程。这种角色代入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心理,同时培养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教师需注意避免“形式化合作”,可通过制定评价量表明确分工要求,如要求每组包含记录员、发言人、质疑者等角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深度讨论。
生成性教学理念强调对课堂动态的把握。当学生提出“闰土是否应该离开故乡谋生”这类意外问题时,教师不应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全班展开辩论。这种“非预设性”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使其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需具备“教育机智”,通过追问、转述、归纳等技巧维持对话的深度与广度,使课堂成为思想碰撞的磁场。
四、多元评价:建立动态发展的反馈机制
传统阅读教学评价常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导致学生陷入“为考而读”的功利化倾向。新课标倡导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求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新型评价方式。在《我的母亲》教学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反思日记”互评活动,要求学生从“情感共鸣度”“文本理解深度”“语言表达水平”三个维度进行打分与评语撰写。这种同伴评价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在评价他人作品时反观自身不足,形成“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
过程性评价的引入能突破“结果导向”的局限。教师可建立“阅读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的课堂发言记录、读书笔记、创意写作等过程性材料,定期组织档案袋展示活动。当学生看到自己从“简单复述”到“批判分析”的进步轨迹时,能获得持续阅读的动力。教师需注意评价标准的分层设计,对基础薄弱学生侧重“阅读态度”与“习惯养成”的评价,对学有余力学生则强调“思维创新”与“个性表达”的引导。
技术赋能的评价创新能提升反馈效率。利用智能批改系统分析学生的读书笔记,通过关键词提取与语义分析技术,快速定位共性问题并生成个性化改进建议。例如,当系统检测到多数学生在《骆驼祥子》读后感中频繁使用“悲惨”“可怜”等浅层词汇时,教师可针对性开展“情感词汇升级”专项训练。这种数据驱动的评价能实现“精准教学”,使阅读教学从“经验主义”转向“科学主义”。
五、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本质上是教育理念与教学范式的双重变革。情境浸润法通过具象化体验激活学生的情感认知,深度解读策略以高阶思维训练突破表层理解,对话生成模式重构了师生互动的生态关系,多元评价体系则建立了动态发展的反馈机制。这四个维度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新范式。当教师不再将文本视为“等待被征服的知识客体”,而是作为“引发思想对话的媒介”时,阅读教学便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审美感知力与跨文化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岑 婧 . 初 中 语 文 阅 读 思 维 能 力 培 养 策 略 研 究 [J]. 求 知 导刊 ,2024,(33):14-16.
[2] 于 海 波 . 基 于 新 课 标 理 念 的 初 中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J]. 作 家 天地 ,2024,(24):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