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计算能力的成因分析与干预策略
刘海丽
邳州市官湖镇下沟小学 江苏邳州 221300
引言
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石,但学困生普遍存在运算错误率高、速度迟缓、畏难情绪等问题,制约其数学发展。现有研究多聚焦泛化学习障碍,针对计算能力的专项干预仍显不足。本文结合实证研究,系统剖析计算障碍的深层成因,构建靶向干预模型,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参照。
一、计算能力障碍的成因分析
1. 个体认知因素
个体在认知层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计算能力。其中,基本运算缺陷是重要一环,表现为对进位、退位等规则理解混淆,比如计算“ 23+ 18 ”时,可能不知道个位 3 加 8 满十要向十位进 1,缺乏数量对应、进制关系等数感基础,这会导致计算逻辑出现断裂。工作记忆受限也会带来困扰,在多步骤运算中,像 ⋅100-35+27 ”这样的题目,信息处理容量不足,容易出现顺序错误,比如先算 35+27 再用 100 去减,或者遗漏其中某一步骤。此外,注意力障碍同样不可忽视,视觉或听觉信息处理失调时,会造成符号误读,比如将“ + ”看作“-”,在计算“ 56+24 ”时误算成“56 - 24”,进而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长期下来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
2. 教学环境因素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计算学习有着重要影响。方法单一化是常见问题,过度依赖机械练习,让学生反复做大量类似“
”的简单题目,而忽视运用计数器、数线模型等直观方式呈现算理,比如用数线讲解“12 - 5”时,从 12 开始向左数 5 个格子得到结果,这会阻碍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内化,使他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馈延迟也是一大弊端,当学生出现错误计算模式时,比如总是将“减法”当作“加法”计算,若未能及时得到纠正,就会形成固化的错误定势,等到后期再想改正,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不利于后续的学习和改正,还可能影响更复杂计算知识的学习。
3. 家庭支持缺位
家庭在学生计算学习中的支持作用不可或缺,但现实中存在支持缺位的情况。部分家长过度关注计算结果,看到孩子计算错误就严厉批评,而忽视学习过程中孩子的努力和思考,这种态度会强化孩子的焦虑情绪,让他们对计算产生恐惧心理,甚至逃避做计算题。同时,家庭辅导与学校教学内容脱节,比如学校正在教“凑十法”计算加法,家长却教孩子“从左往右硬算”,无法形成教育合力,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困惑,还会降低学习效率,对学生的计算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也可能影响亲子关系。
二、分层干预策略设计
1. 基础能力重建
在基础能力重建方面,数感强化训练是关键,可利用小棒、算珠等实物操作,结合分水果、摆积木等生活场景建立数量守恒观念,辅以每日 10 分钟游戏化口算竞赛,如“开火车”“抢答赛”,融入小组对抗元素提升反应流畅性,增强对数字的敏感度 13。工作记忆拓展可采用“分步可视化”策略,将多步运算拆解为带图示的单步任务卡片,标注每步核心要求与易错点,通过每日 3 组练习逐步叠加复杂度,稳步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2. 课堂教学优化
课堂教学优化可从分层任务设计入手,A 层(基础薄弱)侧重结合生活情境的操作具象化,如用糖果模拟 20 以内进位加法,每步操作配对应算式,教师巡回指导纠错并实时记录操作难点;B 层(规则混淆)突出对比训练,如将15-7 与 7-15 的计算过程用不同颜色数轴呈现对比,标注关键差异点,强化数序概念 同时建立“错题诊断本”,要求标注错误类型及错误原因,每周开展错题分享会,选典型案例共同分析并总结规避方法,引导形成自主监控习惯。除此之外,把视算和听算相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心理始终保持着积极的状态 " 例如,老师设计适合学困生的计算题板书在黑板上,请学困生上台完成,得到老师与其他同学们的鼓励与表扬,学困生的心情正是美滋滋的时候,教师随口说一道也适合学困生的算式让学生完成,再让学困生回答,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赞许,激发了学困生积极进取的心态,带着成功的喜悦继续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能力就获得一定提升。
3. 家校协同机制
构建家校协同机制,可为家长提供含 3 分钟算理解析视频的微课指导工具包,如“破十法”动态演示搭配文字步骤说明,附每日 5 分钟家庭练习建议、易错点提示及亲子互动游戏设计,确保辅导方法与学校一致 1。另外制作正向反馈表,每日记录“今日正确步骤”及进步点,如“竖式对齐无误”“主动检查进位”,每周家长签字反馈孩子在家表现与练习完成度,弱化分数评价,强化过程进步。持续加强教学内容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家长可以带领子女做游戏或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比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时可以列举生活中买东西的例子,如爸爸让小明去菜市场,买了五块三毛钱的西红柿,买了三块六毛钱的茄子,买了六块钱黄瓜,已知爸爸给了小明 20 块钱 ? 请问这 20 快钱够不够 ? 如果够,需要找给爸爸多少钱 ? 通过这样一个例子,可以将小数的计算问题和生活现象建立联系,从而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使得学生对小数的计算这一知识点掌握的更加牢固。
三、实践路径与预期效果
1.“筛查 - 干预 - 评估”闭环
构建“筛查 - 干预 - 评估”闭环是提升计算能力的有效保障。初期采用《计算障碍筛查表》,该表包含数感、规则应用、注意力 3 个维度量表,含实物计数、算式补全、符号辨析等 20 道题目,能全面且精准地定位学生计算问题。筛查后为每位学生建立个性化档案,记录优势与不足。每两周动态评估进展,内容包括正确率、计算速度、错误类型改善等,依结果调整干预强度和策略,确保贴合实际需求。
2. 跨学科协作
跨学科协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持。联合心理教师开展系统认知训练,通过舒尔特方格、数字记忆游戏等提升注意力,设计“计算焦虑缓解小组课”,采用角色扮演、情绪日记分享等形式疏导情绪。每周召开跨学科会议,数学教师分析学生计算难点,心理教师反馈认知训练效果,资源教师汇报重度障碍学生进展,整合资源教室专业设备和师资,为重度障碍学生制定包含每日 15 分钟专项训练、每周 2 次个性化辅导的一对一计划,多学科协同提供全方位保障。
结语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需以精准归因为前提,即通过《计算障碍筛查表》从数感、规则应用、注意力等维度定位问题根源,再通过分层训练重塑数理逻辑,如对基础薄弱生强化实物操作训练,对规则混淆生侧重对比辨析;借助元认知策略阻断错误固化,像引导学生建立错题反思机制;家校协同优化学习生态,确保教学方法与辅导方式一致。未来可深化脑科学与教学策略的交叉研究,探索不同计算障碍类型对应的脑区活动特征,为个性化干预提供神经机制依据,让提升策略更具科学性与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黄艳芳 . 小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J]. 广西教育 ,2025(13):78-80,89.
[2] 朱丽美.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分析 [J]. 名师在线 ,2021(14):45-46.
[3] 朱丽美.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分析[J]. 名师在线 ,2021(14):45-46.
[4] 马占友 . 小学数学学困生计算题审题能力错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J].文渊(小学版),2024(11):298-300.
[5] 俞亚琦 . 数学思维训练与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J].万象 ,2022(31):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