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开展幼儿入学适应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辛海霞

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第二幼儿园

一、问题提出:幼小衔接的现实困境与政策导向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成为国家政策重点。教育部 2021 年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幼小协同机制,搭建过渡桥梁,并强调入学适应应关注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四个维度。然而,实践中仍存问题。

(一)“小学化”倾向犹存:部分幼儿园与家长迫于升学压力,提前教授拼音、算术等学科知识,忽视学习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衔接“单向化”:幼儿园主动“向上”靠拢小学多,小学“向下”了解幼儿园不足,双向互动机制不畅。

(三)忽视个体差异:教育策略趋同,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幼儿在认知风格、情绪调节能力上的差异。

(四)家园校协同不足:家长焦虑普遍,对“适应”内涵理解片面,家园校教育合力尚未完全形成。

因此,如何立足幼儿发展规律,开展系统、科学、有效的入学适应教育,成为亟待深入探索的实践课题。

二、实践探索:构建多维支持的入学适应教育体系

我园以《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为纲,将入学适应教育渗透于大班全年保教工作,构建了“环境浸润、课程融入、能力聚焦、协同联动”四维一体的实践模式。

(一)环境浸润:营造“心理安全区”,实现身心软着陆

1.模拟小学情境:创设“小学体验区”,配备课桌椅、书包柜、课程表等。定期开展“我是小学生”角色扮演活动,如模拟课堂举手发言、整理文具等,减少陌生感。

2.实地参观交流:与附近小学建立固定联系,组织幼儿参观校园、观摩课堂、参与升旗仪式,并与一年级学生互动,直观感知小学生活。

3.情绪关怀支持:设立“心情角”,鼓励幼儿用绘画、诉说表达对小学的期待与担忧。教师开展《小学,你好!》《我的担心小怪兽》等绘本共读与心理团辅活动,引导幼儿积极认知、疏导情绪。

(二)课程融入:游戏化活动中渗透关键素养

将入学适应目标有机融入大班主题课程与区域活动,避免机械训练。

1.生活适应课程:

“时间小主人”:设计作息和课间模拟活动,用沙漏、计时器培养时间观念与任务意识。

“自理小标兵”:开展叠被子、系鞋带、整理书包比赛,设立值日生制度,强化责任与服务能力。

“健康加油站”:学习食谱与营养,模拟用餐流程,培养健康饮食与自主管理能力。

2.社会适应课程:

“交往小达人”:通过合作、辩论、情景剧等活动,提升倾听、表达、协商、合作能力。

“规则我遵守”:共同制定班级公约,模拟课堂纪律(发言举手、保持安静),理解规则意义。

“校园安全行”:联合安保人员开展安全教育(交通、课间活动),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 3.学习适应课程:

“好奇探索家”:在科学区投放挑战材料,鼓励提问、猜想、验证,保护好奇心与探究欲。

“专注小能手”:通过串珠、拼图、棋类游戏及倾听任务,延长专注时间。

“前阅读/ 前书写渗透”:提供图文书籍,开展名字创意画、日记画等活动,培养图文兴趣与书写姿势,避免提前教学。

(三)能力聚焦:关键素养的针对性培养

针对入学适应的核心能力短板,进行重点引导与练习:

1. 任务意识与执行能力:布置简单的“小任务”(如带一片树叶、记录天气),鼓励独立完成并分享。

2. 规则理解与自控力:在集体游戏中强调规则,运用代币制、自我评价表鼓励幼儿管理行为。

3. 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如材料不足、同伴争执),引导幼儿思考解决办法,教师适时退后支持。

4. 基本学习习惯:强调正确坐姿、握笔姿势,爱护书本文具,学习按指令行动。

(四)协同联动:构建家园校共育生态圈

1.家园互动:

开设“幼小衔接”专题家长学校:解读政策、分享科学理念、缓解焦虑,明确家长角色(情感支持者而非知识灌输者)。

建立“入学适应成长档案”:记录幼儿在四大适应方面的表现与进步,定期与家长沟通反馈。

提供家庭指导资源包:如“家庭作息建议表”“亲子任务清单”“优质绘本推荐”。

2.幼小双向奔赴:

与小学建立联合教研机制:大班教师与一年级教师共同研讨幼儿常见适应问题及教育策略。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幼儿园教师展示活动化教学,小学教师展示趣味化课堂,增进理解。

邀请小学教师入园讲座:向家长和幼儿介绍小学一日生活、学习要求及准备建议。

三、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主要成效

1. 幼儿适应性显著提升:追踪反馈显示,参与系统适应教育的幼儿进入小学后,在情绪稳定性、课堂专注度、任务完成度、同伴交往等方面表现优于未系统参与幼儿,过渡期明显缩短。

2. 家长观念有效转变:家长对“入学适应”的认识更为全面,从过度关注知识储备转向重视习惯、能力与心理准备,焦虑情绪缓解,家庭配合度提高。

3. 教师专业能力增强:教师对幼小衔接规律及实施策略的把握更加科学,观察、指导幼儿适应行为的能力提升。

4. 幼小协同机制初显:与结对小学的常态化沟通为后续持续优化衔接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问题与反思

1. 个体化支持有待深化:针对特殊需求幼儿(如发育迟缓、高敏感幼儿)的个性化支持策略需进一步细化。

2. 长效跟踪机制待完善:对幼儿进入小学后的适应情况缺乏系统性、长期性的追踪评估与反馈调整机制。

3. 资源保障需加强:深入、常态化的幼小联合教研在时间协调、资源投入方面仍面临挑战。

4. 评价体系需科学化:如何科学评价幼儿入学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仍需探索更客观、多元的评估工具。

四、结语

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开展幼儿入学适应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可持续性。实践证明,摒弃“知识抢跑”的短视行为,回归儿童发展本位,以“四个适应”为核心,通过环境浸润、课程渗透、能力聚焦、协同联动等多元化路径,能够有效促进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与积极适应。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家园校合作内涵,探索个体化支持策略,建立科学的追踪评价体系,并持续推动幼小双向衔接的深度实践,共同为儿童搭建一座坚固、温暖、通向未来的成长之桥。唯有如此,入学适应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幼有所育,学有所成”的深远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2021.

[2] 教育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2021.

[3] 李季湄,冯晓霞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 虞永平 . 幼小衔接的基点与重点 [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22(03):4-7.

[5] 华爱华 . 入学准备:一个需要关注的研究领域 [J]. 幼儿教育,2020(28):1.

[6] 刘占兰 . 聚焦关键素质做好入学准备 [J].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2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