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AI 技术整合的高中美术信息化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林长贵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第二中学

美术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高中阶段不可缺少的课程内容之一。针对高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快速发展阶段,作为美术教师要转换过去以知识理论为重点的传统教育观念,结合以往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兴趣不足、对学习内容理解不够深刻等问题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合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学生感受、创作美术作品,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有效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发展。

一、精准备课,智能整合教学资源

人工智能为学科教育带来了很大帮助,尤其是在资源整合方面不仅可以节约教师备课的时间,还可以提高备课工作的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资源和全新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利用 AI技术带来的全新契机,依托学生学习需求汇聚全国乃至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分析学生学情等途径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以教学湘美版高中美术“我的生肖——动物雕塑”为例,本课旨在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动物雕塑在造型和材料方面有哪些特点?动物雕塑创作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所以在备课环节教师需要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首先,教师可以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学习准备→中国动物雕塑特点分析→动物泥塑制作实践→动物泥塑彩绘实践→展示与评价;然后,教师还可以利用 Deepseek 或者豆包等 AI 软件搜集更多课外资源,比如我国圆明园内十二生肖铜像的造型艺术和制作过程,或者在课堂上使用人工智能搜索剩余未回归祖国的十二铜首可能的下落,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需要的材料,或者为学生提供可以利用 AI 技术学习的设备,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二、使用AI 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有效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美术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虽然高中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并且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美术作品的认知效果却不理想。对此,教师可以利用 AI 技术创设情境,通过 AR 等方式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欣赏作品,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有效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以教学湘美版高中美术“装扮我们的地球——环境雕塑”这一课时,教师需要结合大数据以及 AI 技术营造现代化信息课堂,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和雕塑、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需要播放一些有关雕塑的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对比不同雕塑的特点,比如让学生观察环境雕塑与货架上普通雕塑的区别等等;然后,教师要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以及利用 AI 搜索等方式得出答案: ① 架上雕塑能和环境雕塑交换位置吗?环境雕塑具有哪些特点? ② 根据环境雕塑的定义,说说你在平时生活中见过的环境雕塑并谈谈你看到时的感受。 ③ 人类应该怎样对待环境?环境和环境雕塑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对学生而言可能具有一定难度,但在 AI 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最后,教师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展示某地(或本地)著名的环境雕塑,并结合当前环境变化等因素展开讲解,帮助学生多视角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三、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激发学生创作潜能

高中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的核心是基础知识和艺术鉴赏,它并不需要像数学、化学等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某一公式得出唯一答案,而是需要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 AI 技术学习,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以此激发学生创作潜能,让学生敢于且能够创作出符合时代背景以及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

以教学湘美版高中美术“人人都是改造家”这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趁周末或节假日布置一个“美术让生活更精彩”的课外主题活动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中空间布局并选择合适的材料、装饰元素等物品设计人性化的艺术作品,比如设计一款多功能收纳盒将家中不常用的物品收集起来放好,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的美好以及美术的魅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作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有很大帮助。作为高中美术教师,应当以学生学习特点为基础,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并高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资源,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开拓学生学习视野,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美术知识,同时有效培养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和创作能力,进一步实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郑婷婷. AI 绘本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D]. 福建: 集美大学 ,2024.

[2] 罗敏 . 人工智能辅助下的高中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J]. 文渊(高中版),2025(2):3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