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与民族团结结合探究

作者

郭奇凤

景洪市民族中学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师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将美术教育和民族团结有效结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课程教育资源,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优化实施路径,进而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初中美术教学与民族团结结合的理论依据

(一)民族艺术的育人价值

民族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具象呈现,实现艺术形式和文化的有效融合,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文化融合智慧[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解“民族服饰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民族服装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丰富初中美术教学内容的同时,同时培养了学生民族团结意识。

(二)跨学科融合的意义

新课标教育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不同学科内容。教师通过落实民族团结意识,将美术学科和历史知识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美术学科和历史,地理学科育人上有一致性的特点,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整合美术知识内容,形成民族交流与融合的立体认知,提高教学目标协同性。

(三)问题解决的实践性

跨学科教育理念下,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可以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将美术知识和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思维过程中,提高其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丰富和优化学生学习体验。

二、初中美术教学与民族团结结合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课程资源开发

随着教育改革落实,教师完善校本课程建设,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资源,将初中美术课程内容和民族团结有效结合。此类课程不仅传授技能,更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措施,通过丰富学生学习体验,让学生理解民族工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与文化哲学[2]。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解蒙古族皮雕的“阴刻阳填”技法时,不仅要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让学生感受到“刚柔并济”的民族性格,教师带领学生鉴赏经典作品,学生能够将艺术语言转化为文化认知,深化学生美术知识基础,理解“民族团结”这一主题。

(二)从艺术感知到文化理解

教师通过将民族文化和初中美术结合,以空间结构解构文化逻辑,通过建筑艺术与地理学科的融合,揭示美术文化的地域性。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地理知识内容,教师带领学生绘制不同地区的气候图,同时让学生体会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保障教学质量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从艺术形式与地理环境的互文中,理解民族建筑的文化内涵。例如,教师将几何知识与传统服饰文化结合,展现“实用与审美统一”的民族智慧。以蒙古族长袍为例,选取长袍上的云纹、回纹等图案,用坐标系定位纹样重复单元,计算其对称轴数量与旋转角度,理解传统纹样的数学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几何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实践,体会民族服饰中“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的交融。

(三)实践技能训练到价值内化

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美术知识和民族文化,完成“民族工艺工作坊”建设,学生需记录每日创作心得,通过反思性写作深化文化感悟。同时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能够将技能训练升华为文化认同,让学生形成“手中有艺、心中有道”的价值观。例如,教师引导学生以“家乡新貌”主题创作,以艺术表达凝聚家国情怀,学生需在作品中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学生能够将个人创作与民族发展、国家进步相联结,形成更加宏观的价值自觉。

(四)课程评价机制完善

当前美术课程评价多以技能考核为主,缺乏对学生文化理解、价值认同等素养的评估,进而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容易出现“重技能轻文化”的倾向。例如,教师评价学生创作的蒙古族文化作品时,教师往往关注学生的创作技巧,而忽视学生对“纹样”,“图腾”等象征意义的阐释能力。为了改善此类情况,教师通过直播技术连接发达地区艺术院校,实现“线上专家授课 + 线下教师辅导”的协同教学,同时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文化认同,实现评价系统的完善。

结束语:

新课标教育背景下,初中美术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有效结合,梳理“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落实课堂资源开发工作,实现课程资源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民族共同意识,构建“双师课堂”让学校美育和民族团结实现妥善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海 . 浅析蒙古族纹样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以内蒙古初中美术教育为例 [J]. 收藏与投资 , 2018.

[2] 玄艳明 . 同德携美 , 共享双赢——将德育渗透到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J]. 新一代:理论版 , 2021(5):19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