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型国有企业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选育管用”一体化创新机制研究
李宗容
大唐雅安电力开发有限公司
键词:中小型国有企业;干部人才队伍;选育管用;一体化机制;人才管理
一、研究背景
中小型国有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在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保障民生服务、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我国中小型国企数量占国有企业总数的 85% 以上,但受限于规模体量与资源禀赋,其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长期陷入“重使用、轻培育”的困境。
相较于大型国企完善的人才梯队体系,中小型国企干部管理面临三重核心矛盾:一是“引才难”与“留才难”并存,既缺乏品牌吸引力引进外部优质人才,又因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内部优秀干部流失;二是“能力需求”与“培养供给”错配,业务端急需的跨领域协同、应急决策等能力,在现有培养体系中长期缺位;三是“管理形式”与“实际效能”脱节,年度考核、通用培训等传统模式,无法适配“一人多岗、快速响应”的业务特点。
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选、育、管、用”各环节缺乏协同联动——选拔未对接岗位需求,培养未瞄准能力短板,使用未结合动态变化,管理未贯穿全流程。因此,构建适配中小型国企特点的“选育管用”一体化机制,成为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二、中小型国企干部人才“选育管用”现存问题
2.1 选拔:标准单一,渠道封闭
一方面,选拔标准脱离实际需求。 70% 以上的中小型国企仍沿用“本科 +5 年工龄”的通用指标,未结合业务特点细化能力要求——如地方文旅企业未纳入“区域资源整合能力”,装备制造企业忽视“技术转化效率”,导致选拔出的干部“符合学历但不适配岗位”。
另一方面,选拔渠道呈现封闭性。受招聘预算与品牌限制,干部选拔以内部晋升为主,中高层干部外部引入占比不足 20% ,且多集中于财务、人力等通用岗位,核心业务干部依赖“论资排辈”。这种单一渠道导致队伍思维固化,制约人才梯队多元化。
2.2 培养:内容同质,形式固化
从内容来看,“通用化”替代“定制化”。多数企业培训以“政治理论 + 通用管理”为主,占比超 60% ,针对主营业务痛点的内容严重不足——如建筑类国企“工程成本控制”课程占比不足 20% ,反而侧重“宏观经济分析”,导致干部“学用脱节”。
从形式与评估来看,“流程化”替代“实效化”。 85% 的培养仍为“线下授课”,跨业务轮岗、项目实战等实操形式占比不足 15% ;且缺乏科学评估,仅以“出勤率、考试分”为依据,未关联岗位绩效变化,培养沦为“走过场”。
2.3 使用:人岗错配,激励疲软
人岗匹配粗放问题突出。岗位分配依赖领导主观判断,未建立“能力-岗位”动态机制,常见“技术干部硬推管理岗”现象——如某科技国企将研发骨干提拔为经理,导致团队沟通效率下降 30% 、项目延误,浪费人才价值。
激励机制难以激发动力。薪酬层面,绩效工资占比普遍低于 30% ,与考核关联度低,“平均主义”仍存;职业发展层面, 90% 的企业仅设“行政职级”单通道,技术干部晋升至中层后遇“天花板”,优秀人才流失严重。
2.4 管理:监督形式,容错缺失
过程性监督严重不足。干部管理以“年度考核”为核心,缺乏日常数据支撑,考核内容以“总结 + 测评”为主,主观评价占比超 60% ,难以反映真实表现;关键岗位未设风险预警,易出现合规漏洞。
容错机制缺失抑制创新。受“求稳”属性影响,企业对创新失误包容度低,未明确容错范围——如某商贸国企干部尝试直播带货亏损后被问责,后续无人敢创新,制约数字化转型,形成“多干多错”避责心态。
三、“选育管用”一体化机制创新路径
3.1 精准化选拔:以岗位画像锚定标准
1. 分级绘制岗位画像:按“高层 - 中层 - 基层”拆解职责,明确“政治素质 + 专业能力 + 个性特质”核心指标。如高层侧重“战略判断、资源整合”,中层侧重“团队管理、成本控制”,基层侧重“执行落地、跨部门协同”,避免标准“一刀切”。
2. 拓宽三维选拔渠道:内部选拔聚焦跨部门、项目攻坚骨干;外部针对数字化负责人等稀缺岗位,通过猎头引入行业人才;校园实施“管培生计划”,选拔应届生经2 年轮岗储备年轻干部。
3. 优化组合选拔流程:采用“笔试 + 情景模拟 +360 度评价”,笔试考政策与专业知识;情景模拟设“预算削减应对”“客户投诉处理”等场景;360 度评价结合上级、同事、客户意见,提升客观性。
3.2 场景化培养:以能力闭环衔接需求
1. 精准定位培养需求:年度开展能力测评,结合岗位画像找“短板”,形成个性化清单——如营销干部聚焦“竞品分析、谈判技巧”,工程干部聚焦“成本优化、供应链议价”。
2. 创新“双导师 + 项目制”形式:为干部配“管理导师(高管) + 业务导师(骨干)”,分别指导职业规划与专业技能;安排“跨业务 + 跨层级”轮岗,如营销岗轮至生产部;以新产品研发等实际项目为载体,实战提升能力。
3. 建立动态评估体系:过程评估看培训出勤、轮岗完成、项目贡献(进度、成本);结果评估关联KPI 变化(管理岗团队绩效、技术岗成果转化);评估分“优秀、合格、待改进”,优秀者优先晋升,待改进者定提升计划。
3.3 效能化使用:以动态匹配释放价值
1. 推行动态匹配机制:每季度开展“能力 - 岗位”适配测评,结合干部能力变化(如掌握新技能)与岗位调整(如业务扩张)及时调岗,避免错配长期化。
2. 构建多元激励体系:薪酬上,绩效工资占比提至 40% 以上,与考核强挂钩,优秀者上浮 20%-30% ;晋升设“管理 + 技术”双通道,技术序列至“首席工程师”享副总薪酬;设“创新先锋”荣誉,季度公示增强荣誉感。
3. 压实岗位责任边界:制定“履职清单”,明确年度任务、时限与量化指标(如生产经理需“安全零事故、合格率 99% ”);清单公示后实行“季度汇报、半年督查、年度考核”,确保“在岗尽责”。
四、结论
中小型国企“选育管用”一体化创新,需立足“小而灵”特点,跳出照搬大型国企模式的误区,以“问题导向、实用优先”破解核心痛点。通过岗位画像定选拔标准,能力闭环接培养需求,动态匹配释使用效能,数字赋能强管理监督,形成全链条协同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资委 . 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机制的通知 [Z].2021-05-28.
[2] 李建军 . 中小型国有企业干部人才“选育管用”协同机制研究 [J]. 企业改革与管理 , 2023(12):112-114.
[3] 江苏省国资委. 省属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EB/OL]. 2023-03-15.
[4] 张莉 . 国企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构建 [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 2022, 39(8):98-105.
[5] 浙江省国资委 . 关于加强省属企业中层干部管理的指导意见 [EB/OL].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