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林牧渔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作者

赵玲

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职业技术学校 164499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里明确说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职业教育得和产业发展同一步调、一起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农林牧渔专业作为培养产业一线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打破“学校和企业各干各的、教学和实践分开走”的老毛病,建一套以产业需求为方向、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产教融合模式。但现在,有些农林牧渔专业在做产教融合时,还存在不少问题:课程内容比产业里用的技术落后,实践教学没有真实的场景,校企合作也只是表面功夫。所以,对产教融合模式进行研究,就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一大课题。

一、重构“产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

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农林牧渔专业要想做好产教融合,首先得打破过去“按学科分课程”这样的老旧思路,改成以“产业需要什么、岗位要求什么”为核心来建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和行业里的企业专家一起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去实地调研种植技术员、养殖管理员、农产品检测员这些核心岗位平时都做些什么,理清楚这些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再把这些能力拆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模块放进课程里,保证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到企业就能用得上,实现“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干好”的目标。

例如,在给“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建课程体系的时候,教师团队就可以和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大型种植合作社的专家,一起去调研岗位需求,弄清楚“设施蔬菜种植技术员”这个岗位,核心要干四件事,就是:“调控温室环境”“管理蔬菜育苗”“绿色防控病虫害”“采收和处理农产品”。根据这个,把原来的“蔬菜栽培学”这一门课,拆成了《设施温室管理技术》《蔬菜育苗实务》《绿色植保技术》《农产品采后处理》四门模块化课程,每门课的内容都对应岗位的具体工作。就拿《绿色植保技术》来说,不再只是讲病虫害的理论知识,而是把当地合作社常遇到的番茄晚疫病、黄瓜霜霉病这些实际案例用进去,把“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这些技术,和合作社的生产周期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在蔬菜不同的生长阶段,针对不同的病虫害用对应的防控办法,确保课程内容和岗位实际工作能对上。

二、搭建“校企共建”的实践平台,打造真实场景下的实践教学载体

农林牧渔专业特别看重的就是实践,学生只有到真实的产业场景里动手操作,才能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变成实际的能力。产教融合不能只靠学校里的实验室或者实训基地,而是要建一套“学校和企业一起建、双方都能用”的实践平台体系。学校可以找行业里有实力、愿意合作的企业,在企业里设“教学实习基地”,把企业的生产车间、种植基地、养殖园区当成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里,跟着一起去做播种、施肥、养殖、检测这些全套的工作,这样就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例如,职业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可以和当地的大型规模化养猪企业进行合作,一起建一个“校企联合实训基地”。这个基地要有企业的标准化猪舍、疫病检测实验室、饲料研发中心,给学生提供“轮岗式”的实践教学。在“畜禽疫病防治”这门课的实践环节,学生按照企业“养殖技术员”的岗位要求,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跟着参与猪群的日常巡检,学怎么认猪瘟、猪蓝耳病这些常见疫病的症状;到了疫病检测实验室,学生能用企业的专业设备,就比如PCR 检测仪、酶标仪,做血清检测、病原分离这些操作,掌握诊断疫病的核心技能。通过这种真实场景的实践,学生不仅学会了岗位需要的操作技能,还摸清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毕业之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三、建设“双师双能”的师资队伍,强化产教融合教学的核心支撑

教师是产教融合模式能落地的关键,农林牧渔专业的教师,不光需要会教理论,还得有丰富的产业实践经验,也就是“双师双能型”教师。要建“双师双能”师资队伍,一方面,学校得让专业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去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研发或者项目攻关,通过在一线实践,更新教师的产业知识,提升他们教实践课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从行业企业里招那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高级技师来当兼职教师,让他们进课堂讲实践课、指导学生实训,把产业一线的新技术、新经验、新案例带到教学里,补上学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

例如,农业职业院校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在建设师资队伍时,要构建一个“教师去企业实践 + 企业专家来学校”的双向提升计划。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到合作的农产品检测机构、食品加工企业挂职锻炼至少3 个月。另一方面,从检测机构请来有 10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级检测工程师来当兼职教师,负责讲《农产品检测实务》这门课的实践环节,教学生怎么处理检测样品、怎么操作仪器、怎么处理检测数据。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校企联合教研活动”,让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一起设计《农产品检测综合实训》的教学方案,把企业里真实的检测项目,比如快速检测蔬菜里的农药残留、检测水果里的重金属含量,改成实训课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从接样品、做检测到出报告的全套操作。通过建“双师双能”师资队伍,课程教学既能保证理论知识系统,又能突出实践技能实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农林牧渔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构建和实践,既是顺应产业升级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但是产教融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一起发力。

在未来,农林牧渔专业还得进一步探索出来更多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不断优化模式、完善实践,为农林牧渔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给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金安 .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农牧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究 [J]. 河南农业 ,2021(06):28-29. DOI:10.15904/j.cnki.hnny.2021.06.010.

[2] 张秀峰 , 甄卓 , 刘立军 , 刘玉兰 . 产教融合背景下涉农院校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J]. 安徽农业科学 ,2025,53(15):27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