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核心素养的艺术跨学科主题作业设计

作者

倪小涵

浙江省义乌市龙回实验小学 322000

【摘 要】从本质上讲,作业是一种学科实践或学科实践的一部分。跨学科主题作业可以这样理解和定位:围绕特定主题,协调目标、内容、资源、方法和评估等要素,系统设计作业,引导学生开展整理和探索、阅读和欣赏、表达和交流等实践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元认知、问题解决等关键能力和责任感。本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的关联性,结合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第2课《戏曲人物》与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第4课《京韵京腔》两节课程构建为跨学科单元学习课程《中国的戏曲艺术》,探寻指向核心素养的新课标艺术跨学科主题作业设计。

【关键词】新课标;核心素养;跨学科

一、跨学科主题类作业的功能定位

与传统学科作业相比,跨学科学科作业可以加强作业的完整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应对更复杂的挑战。根据内涵,我们对跨学科主题作业进行了以下功能定位:

(一)突出学科实践,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跨学科主题作业强调知识在现实学科实践中的主动学习、应用和建构,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在做中学、理解中学、使用中学、创造中学的整体教育优势。

(二)联系生活,积极回应现实生活的需求

人类的生活不需要被划分为学科,而科学的发展则被划分为多个学科。为了向学生传授经过数千年历史发展的学科课程,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渠道。这一渠道不仅要连接学生的现实生活,也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科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跨学科学科作业的完成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这恰恰印证了“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学生的课程不分学科”。

(三)实施过程评价,整体刻画学生的学术素养

过程评价有助于及时改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并应贯穿于艺术学习的全过程。“作业评估是过程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估的关键。”跨学科主题作业突破了传统纸笔测试的障碍,依靠具体问题或情况,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一个“更平衡、更全面的评价体系”,能够更科学、更全面地呈现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表现,反映学生在一个单元或学习过程结束时的核心素养水平。

二、跨学科主题类作业的设计策略

跨学科主题类作业,从表层看,聚焦的是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类型、作业时长等统筹性规划和结构化设计;从深层看,强调的是在“作业即学习活动”“作业即评价任务”等前瞻性理念下,重建并形成具有“目标导向、系统设计、诊断反馈、动态生成、体现个性”等特征的课程视域作业观。跨学科主题类作业设计的六个要义包括素养立意、单元视角、目标导向、任务设计、反思改进、成果展示。这六个方面彼此勾连、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动态的、结构化的循环系统。

(一)聚焦主题定位,提升素养立意

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旨归,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在兼顾学科逻辑的基础上,系统思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体验、交流、探究、反思、评价中,逐渐形成未来生活必备的问题解决能力、元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例如,将跨学科单元作业设计课题定为“京韵”,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作业即学习活动”“作业即评价任务”等跨学科主题类作业理念统领下,通过聆听与学唱、编创与活动、临摹与创作等学习方式,来感受和体验京剧的韵味,培养学生对京剧国粹艺术的兴趣与喜爱,同时也体现“新课标”中弘扬民族文化的基本理念。本课时选取了四首音乐作品:唢呐曲《京剧唱腔联奏》、京剧选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和京剧选段《你待同志亲如一家》,以及对唱歌曲表演《校园小戏迷》;美术选取了《戏曲人物》,通过了解人物的脸谱、服饰等,尝试用水墨的方式表现戏曲人物,其选材内容短小精炼,知识点涵盖京剧的行当、脸谱、表演形式以及乐队伴奏形式等相关知识,旨在通过学唱能、绘画让学生在感受浓郁的京剧韵味的同时,加深对京剧艺术文化的认识并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帮助学生突破单一的学科边界,积累生活经验,同时丰厚文化底蕴,涵养高雅情趣。

(二)立足单元视角,实现统整重构

跨学科主题类作业应基于单元视角。这个单元可以是自然单元,也可以根据主题、话题等重组单元。跨学科主题类作业从单元整体出发,围绕某个主题或某项学科关键能力,对零散的、点状的、割裂的学习内容进行统整与重构,使作业的设计、完成与评价等环节具有更强的关联性、进阶性和综合性,推动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学科思想解决学习或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突显了跨学科学习的真实性。

例如,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戏曲人物》与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第4课《京韵京腔》两节课程同为古代戏曲艺术类,由于该主题离学生日常生活较远,学生对戏曲不太了解,所以以科普加实践的方式来设计本次作业。本单元作业设计立足单元整体,从几个课时板块之间的关联出发,沿着“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作业设计的层次化”的思路,在丰富多样的作业任务中充分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欲望,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中国传统戏曲的知识。

从这一真实学情出发,笔者突破自然单元的桎梏,重构单元,融通美术、音乐等学科中的相关概念,以“京韵”为主题,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戏曲作品出发,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有机结合,并且加以升华,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开展梳理、探究与交流活动。

(三)发挥目标导向,便于动态调整

从纵向看,跨学科主题类作业的目标上接“素养立意”中的核心素养,下联“成果展示”中的表现性评价,意在用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有意义、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中,形成高品质的跨学科学习经验。从横向看,跨学科主题类作业旨在将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糅合在一起,形成“能力合金”,“帮助学生看见每天学习的意义”。当然,也提倡在作业(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对目标进行动态调整。

仍以“中国的戏曲艺术”为例,这一跨学科主题类作业的目标是了解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特色;了解我国传统京剧行当(人物)、唱腔、脸谱、服饰、造型、表演等相关知识,能大胆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戏曲人物的理解、表现故事情节,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运用欣赏、模唱京剧选段的方式初步掌握不同行当的演唱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人物进行脸谱设计;学习运用中国画表现戏曲人物的方法。加深对京剧艺术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强化任务设计,创新项目驱动

跨学科主题类作业倡导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依托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常见且有意义的真实场景,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置主题式的、结构化的、真实的学习任务,建立知识内部、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意义连接和意义重构,获得对人、事、理等更准确、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进而系统地思考自我、生活与学科学习的内在联系。

如“中国的戏曲艺术”作业设计中,确定好素养导向的目标之后,通过调查搜集、观察欣赏、艺术实践、总结提升,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以由浅入深的难度设计。形式为课前活动(基础性作业)+课中认知体验(提升性作业)+课后拓展探究(探究性作业)+单元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性作业)。这四类作业,使不同层面的学科实践统整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内,让学生的学习在时间上具有了连贯性,在空间上具有了多维性。

(五)注重反思改进,优化实施效果

每一项活动设计都要经历实践,才能验证是否有效,每一项活动设计又是通过实践,才能寻找到需要反思改进的痛点。笔者基于学习问题的解决,先后开展了单独设计,同伴互助设计,专家指导设计的方式,坚持“反思·实践”互证式课例研究,不断地优化课堂学习成效,丰富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经历,让融合发展在课堂中自然发生。

基于学生作业成果以及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反思和再设计,形成“设计—实施—反思—再设计—再实施……”的循环式作业设计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教师跨学科主题类作业的设计水平。同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完成作业的方法、过程和效果等进行反省和再修正,提高元认知能力,真正承担起自主学习的责任。通过反思改进,作业设计不再是固化的、静态的,而是实践的、动态的,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反馈与改进功能。

评价量表是反思改进的重要支架。春花烂漫之时,我们设计了一项主题为“通向春天的课堂”的跨学科作业(活动)。为了让学生及时判断、评价、改进自己的作业(活动)情况,我们设计了一张可视化的评价量表,学生可以借助量表对作业进行跟踪评价、自我评判与修改完善,让学习可见、可测、有生长。

(六)成果展示

成果的展示,是跨学科主题类作业极其重要的一环。它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感、成就感和价值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学生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学习主题,催生进一步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迫切需求。

三、结语

跨学科主题类作业是基于学科的,作业的质量取决于对各个学科本质的理解;更是有机整合、优势互补的,不同学科之间通过问题、概念、成果等联系在一起,将抽象的内容变成个人的、具体的问题,并且与现实生活连接起来,促使学生在调动学科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多样化成果的过程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经验的深刻理解,并能在新的、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再一次获得能力跃迁与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月芬. 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15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