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电网下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研究

作者

侯敏 张家齐

370881198707103524 372325198610054811

摘要 智能电网下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因协同性差(联动率<50%)、响应滞后(处理超 30 分钟)、适应性弱(应对率<60%),传统模式存在供电可靠性<99.5%、新能源消纳率<70%、运维成本超行业均值 15% 等问题,制约智能电网效能。本文构建 “协同控制 - 动态响应 - 智能适配” 全流程自动化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子系统联动率≥95%、故障处理≤5 分钟、新能源消纳率≥90%,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综合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协同控制;新能源适配

一、引言

智能电网下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含调度自动化、配网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是实现 “源网荷储协同” 的核心手段(控制效果影响电网运行效率 80% 以上),需平衡供电可靠性(≥99.9%)、新能源消纳(≥90%)与运行经济性需求。传统控制存在三大痛点:一是协同性缺失,调度、配网、储能子系统独立控制(数据互通率<40%),联动响应超 10 秒;二是响应被动,依赖人工干预处理故障(排查超 20 分钟),新能源功率波动应对滞后(弃风弃光率超 30%);三是适应性不足,未动态匹配用电负荷变化(峰谷调节偏差超 15%),与《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GB/T 33590“自动化、智能化” 要求不符。研究控制策略,对提升电网韧性(减少 90% 故障影响)、推动智能电网发展意义重大,是电力工程领域核心方向。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协同控制薄弱,调度系统与配网自动化系统数据割裂(互通率<40%),储能充放电未联动新能源出力(适配率<50%),源网荷储协同率<30%;二是响应机制滞后,故障检测依赖定点监测(覆盖不足 60%),异常数据传输延迟超 5 分钟,故障处理总耗时超 30 分钟;三是新能源适配不足,未实时跟踪风电 / 光伏功率波动(预测误差超 15%),调频调压措施响应超 10 秒,新能源消纳率<70%;四是运维自动化低,设备状态监测覆盖率<50%,依赖人工巡检(运维成本超 15%),参数优化周期超 24 小时。

2.2 核心研究目标

控制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协同高效,子系统数据互通率≥95%、源网荷储协同率≥98%,联动响应≤1 秒;二是响应实时,故障检测覆盖率 100%、处理≤5 分钟,异常数据传输延迟≤1 秒;三是新能源适配,功率预测误差≤5%、调频调压响应≤2 秒,消纳率≥90%;四是运维智能,监测覆盖率 100%、参数优化≤1 小时,运维成本降 20%,综合效益提升 45%。

三、智能电网下电力系统核心自动化控制策略

3.1 多子系统协同自动化控制:突破联动瓶颈

解决协同短板:一是数据融合控制,构建 “调度 - 配网 - 储能” 一体化平台(数据互通率≥95%),采用边缘计算实时处理多源数据(如负荷、新能源出力),协同决策响应≤1 秒;二是源网荷储联动,调度系统自动下发指令(根据新能源出力调整储能充放电),配网自动化系统动态调节用户侧负荷(峰谷差缩小 40%),协同率从 30% 升至≥98%;三是分层控制优化,主网层负责全网功率平衡(控制精度≤0.1MW),配网层聚焦区域负荷调节(电压偏差≤2%),实现 “全局 + 局部” 协同控制。

3.2 故障动态自动化响应:提升处置效率

突破响应滞后:一是故障智能检测,部署广域测量系统(WAMS)+ 物联网传感器(覆盖 100% 关键节点),实时采集电压、电流数据(更新周期≤10ms),AI 算法识别故障类型(准确率≥98%);二是快速隔离与恢复,配网自动化系统自动触发分段开关(隔离故障区域≤1 分钟),联络开关联动转供负荷(恢复供电≤4 分钟),故障处理总耗时从 30 分钟缩至≤5 分钟;三是预警机制优化,建立故障前兆数据库(如设备温度异常、电流波动),提前 24 小时预警(准确率≥95%),避免故障扩大。

四、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优化与保障

4.1 新能源自适应控制:提升消纳能力

解决适配不足:一是功率预测优化,融合数值天气预报(NWP)与 LSTM 模型,风电 / 光伏功率预测误差从 15% 降至≤5%;二是实时调节控制,新能源场站配置 SVG 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响应≤50ms),平抑电压波动(偏差≤1%);调度系统根据功率波动自动调整火电出力(调频响应≤2 秒),弃风弃光率从 30% 降至≤10%;三是虚拟电厂(VPP)协同,聚合分布式新能源与用户侧储能(如充电桩),参与电网调峰(峰段出力提升 30%),新能源消纳率≥90%。

4.2 技术赋能与长效保障:确保持续运行

突破运维低效:一是智能运维技术,设备部署状态监测传感器(如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传感器),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平台(覆盖率 100%),AI 诊断设备健康状态(寿命预测误差≤5%),人工巡检占比从 80% 降至≤20%;二是标准完善,制定《智能电网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规程》,明确协同控制、响应时间、适配指标(执行率≥98%);三是人员培育,开展 “自动化系统操作 + AI 算法应用” 培训(年时长≥60 小时),人员技能熟练度从 60% 提升至≥95%;四是成本优化,采用国产自动化设备(如配网终端,成本降 30%),共享云端计算资源(运维成本降 20%)。

4.3 安全防护机制:保障控制可靠

避免安全风险:一是网络安全防护,部署防火墙 + 入侵检测系统(IDS),加密传输控制指令(如调度指令),数据篡改识别率 100%;二是冗余设计,关键自动化设备(如调度服务器、开关设备)采用双机热备(切换时间≤0.5 秒),避免单点故障;三是应急演练,每季度开展自动化系统故障演练(如平台瘫痪、通信中断),应急恢复时间≤30 分钟,确保极端情况下控制可靠。

五、结论

智能电网下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需通过多子系统协同、故障动态响应、新能源自适应控制,解决传统模式协同差、响应慢、适配弱的问题。当前需突破高比例新能源下电网惯量维持(频率波动≤0.2Hz)、复杂地形(山地、跨区电网)协同控制、低成本边缘计算设备(单价≤5000 元)应用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自动化控制与数字孪生(构建电网虚拟控制场景)、AI 大模型(智能决策准确率≥98%)融合,开发 “协同 - 响应 - 适配” 一体化控制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政策激励(如自动化改造补贴),为智能电网安全高效运行与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海涵,刘佳男,丁腾,等. 基于智能化技术的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J]. 仪器仪表用户,2025,32(4):112-114,117. DOI:10.3969/j.issn.1671-1041.2025.04.040.

[2] 朱猛猛. 面向智能电网的电气系统优化与自动化控制研究[C]//2025工程技术与材料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5:1-2.

[3] 颜建锐. 智能电网下电力调度运维系统研究[J]. 电力设备管理,2024(19):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