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品读《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

何芙蓉

遵义师范学院 贵州省遵义市 563000

东晋以来,由于佛偈的广泛传播,文人受到浸习熏陶开始用诗歌来谈玄说佛、以禅论诗。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的佛教思想逐步渗透给诗歌以强烈的刺激,丰富了诗歌内容与题材,拓展了诗歌玄妙的意境,使诗歌呈现出自我形象与山水景物契合交织,诗情、画意、乐美、禅趣高度融合的别样面貌。

一、诗中所现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常建素来性爱山水,大江南北都有他的游踪,破山寺的独特风光,也给了他独特的新鲜感受。破山寺即常熟兴福寺,米襄阳所书诗碣,尚在禅堂。时至今日,兴福寺仍然保留着作者探寻时的模样,寺内青嶂叠起,古木参天,飞泉石桥,气象雄古,颇擅林泉云壑之美。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 唐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这一题目直接交代刻画对象,诗人重点描绘的不是寺院“鸣钟香鼎绕红尘”(寺庙颂)的虔诚礼佛场景 , 也不是“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宿龙兴寺 綦毋潜)那样方丈室里和尚披衣吟诵诗文的场面,而是直接选择寺院中的后禅院一角。开篇首句“清晨入古寺”中“入”字值得读者细细品味,《说文解字》释入字为“入,内也。” 即“入”强调的重点是进入的对象,“入”不同于遇,“遇”是偶然发觉,无心之举,而“入”是有目的,对后面即将出场的景象有感知,或是期待、或是小心。这一点,“清晨”就入古寺也可证明。诗人知道虞山破龙涧下有个破山寺,故选择前来,或许他是从半夜就开始启程赶路,到达破山寺的时候正值破晓时分。

就这一地点读者会想,作者为什么不停留于破山寺的前院或其他地方,而是直接奔着后禅院去 , 不难推测,作者去往的“后禅院”应该是寺院东侧的僧人活动区。在作者看来,寺庙的大殿和法堂也许还带些许人间烟火气,而高林后的禅院才是真正的清净,空净之处。故因如此,诗人省去对寺院前院的描写,直接写后院,亦见诗人“清晨入古寺”意在寻幽,寄托他遁世隐去的情怀与人生态度。“曲径通幽处”,弯曲小径既是寺院的视觉美学,同时又象征了修行之路曲折漫长。

不加过分雕琢的刻画描写,还原天地万物在他眼中最真的模样,这是作者想传递的自然模样,常建隐居山林,消遣度日,虽然未完全抛却仕途不顺之心,但他从禅意中找到精神上栖息的理想王国。

二、诗中所显

《题破山寺后禅院》作为一首游赏寺院,山水理趣,蕴含禅意的唐诗代表来说,它是盛唐背景下诗人的理想追求与现实选择的一个缩影。诗人知道并确定竹径通往其他地方,一个“幽处”,也许他此刻希望并且预测通往的就是后禅院。他执意要去,或者说,他来破山寺的真正之意就是去那个“幽处”。当然,最后见到的“禅房花木深”的场景还是令他有些许惊喜。路途中的经历或许有趣值得记录,路途上的景物或许打动了作者的心,但是当常建将它们放在诗中时,它们都只是衬托和指引后文的刻画对象,一切的一切皆是铺垫,是为了引出主要对象出场。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向往佛门清净的隐逸情怀,并不是一时兴起或突然触发,而是有长期的经历背景和仕途原因的。诗人进士及第,不幸“沦为一尉”。现实遭遇与理想仕途的巨大差异使得常建渴望摆脱世俗羁束 , 坚持自我独立,故向往自由的山林生活,选择皈依佛门或者道教。

禅宗在盛唐的兴盛,与李唐统治者对待佛教的态度紧密相连。首先唐代无论政治制度还是经济文化,都可谓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登峰造极之地步。伴随着国家的强盛和统一,唐朝的统治者在宗教方面也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这无疑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统治者对佛教采取的态度使得兴盛于盛唐之际的禅宗对市民,对文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三、结语

常建一生潦倒不得志,看破红尘作诗,多有清逸之声。破山寺内,幽径和禅房,山光、潭和钟磬,顺应了他的解脱之志和求道之心,发出幽隐的回响。像常建这样不得意或得意又对当时政治生活失意的唐代文人还有许多,如孟浩然,王昌龄等。他们虽身处盛世,但也不免在追名逐利中感到疲惫,从而产生乏味和遁世之感。他们选择寄情山水,将自己置于山川草木之中,响应大自然的呼唤与慰藉,寻找自己与大自然的共鸣。抱着人与自然相通的想法,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才会在透视人性本真时以湛然空明的潭水去表现人心的空明澄静、一尘不染。

从《题破山寺后禅院》说开,中国诗歌创造出一种融自然、佛理、诗韵为一体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诗歌中幽雅、空灵、和谐、飘逸和朦胧的独特意境美学。诗人将个人体悟和禅理慧观融入创作之中,通过对清净、幽寒、旷远的景物描绘,创造出一种与世事截然不同的超然、宁静、深邃之美,也使得中国诗歌富有哲思、凝聚美学意蕴,朝着感悟和静观相结合的方向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 , 涂又光 . 中国哲学简史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 葛兆光. 禅宗与中国文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

[3] 龚隽, 陈继东. 中国禅学研究入门[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 胡遂 . 关于佛教与晚唐山水诗的综合思考 [J]. 求索 ,1987(06):89-90.

[5] 李泽厚 . 美的历程 [M]. 北京 : 新知三联书店 ,2009.

[6] 李珍华 傅漩琼 . 盛唐诗风和殷播诗论 [J]. 清华大学校报 ( 哲学科学报 ),1988(03):3-4.

[7] 刘成纪 . 地理·地图·山水 : 中国美学空间呈现模式的递变 [J]. 文艺争鸣 ,2020(06):64-77.

[8] 刘成纪 .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时间、历史和记忆 [J].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57(04):32-43.

[9]王春燕.浅议佛教文化对唐诗发展的影响[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91.

[10] 王国维 . 人间词话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1] 辛文房 . 唐才子传 [M].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12] 张锦辉. 唐代文人禅诗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13] 宗白华 . 美学散步 [M].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14] 宗白华 . 宗白华全集 [M].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

作者简介:何芙蓉(1972.9- ),贵州遵义人,教师,研究方向为文学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