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部分的教学方法

作者

郭雅杰

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思政课程,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均会开设,本门课程的最后一章是“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告知学生要维护法律权威,尊规守法,勿做违法之事。而这一部分教学是本门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尤其是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这一部分既有兴趣,也没有兴趣,从有兴趣这一方面而言,在学习法律知识之前,学生普遍认为“法律即是案例”,涉及不到多少理论知识,因此学习法律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一旦开始接触并逐渐深入,学生才会发现,原来“法治”部分不单单是案例,还有很多的理论知识,随着理论知识的增多,学生的兴趣会逐渐减弱。因此,对于“法治”部分的教学,必须要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以保证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

一、“法治”部分的教学内容以及重点难点

从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法治”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四节,分别是“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权威”、“自觉尊法守法学法用法”。在整个法律学科体系中,这四节属于非常基础性的内容,仅仅涉及到《法理学》与《宪法学》的一小部分内容,对于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整体难度不算大,但是对于非法律专业学生而言,这些内容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这就需要教师明确各节的教学重难点,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重难点上下功夫,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法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法治”部分的内容较多,而教学时数只有8 学时,因此教学时间较为紧张,所以教师进行教学时比较容易陷入“自顾自”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之中,结果就是自己感觉很累,学生又不爱听,教学效果欠佳,从而形成一种挫败感。因此,这部分,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保证教学效果,让学生学有所获。

(一)案例教学法

法律教学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是案例教学方式。法律案例不一定是最新的,但是一定要具有典型性,而且与教学内容相契合。比如讲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姓名权”时,可以举“北雁云依落户”案、“奥古耶辜”案等,讲到“财产权利”时,可以讲一些诈骗案、盗窃案、侵占案等,讲到“劳动权”时,可以举一些 996、就业歧视的案例,这些案例都与现实联系紧密,学生都很爱听,能够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角色扮演法

在“法治”教学部分,可以做一些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当然受制于时间所限,模拟法庭时间不可过长,以 20-30 分钟为宜,由任课教师选取案例,大致讲一下法庭审理程序,然后给学生分配角色,包括法官、原告、被告、诉讼代理人,如果是刑事案件再加上公诉人、辩护人等。当然,《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不到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内容,但是在讲到“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时,会讲到“程序正当”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四个字的涵义,可以以程序法来做解释,而对于非法律专业学生而言,单纯的理论说教会让学生感到很宏观,很空洞,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展示,会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三)小组讨论法

这是一种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教师给出一个案例,提出一个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公布答案。比如讲到“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时,会讲到“法治思维及其内涵”,这一知识点难度很大,理论性很强,单纯讲理论很难讲清楚,因此在讲授时,可以用“司机为救女童闯红灯”案件引出课堂内容,然后向学生提问,“司机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是否需要进行处罚”,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出租车驾驶员为救人闯红灯,她是个好人,不应该受处罚”;第二种看法是“闯红灯是违反交通规则的,应受处罚,但是出租车司机是为了救人闯红灯,应当减轻处罚”,第三种看法是“闯红灯是违反交通规则的,应受处罚,但是如果有证据证明出租车司机是为了救人闯红灯,应当免于处罚。”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说明哪种观点正确,其他的观点不足之处在哪里。课堂导入环节之后,由教师对“法治思维及其内涵”进行讲解,讲解内涵时,依然用此案例贯穿,用案例来解释法治思维是正当性思维、规范性思维、逻辑性思维、科学性思维。

(四)参观教学法

参观教学法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可以在校内专门设置一个“法律宣传室”,宣传室内可以陈列习近平法治思想、法理学、宪法、民法、刑法等相关内容,让学生对我国的法律体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种形式,可以在教室之外、学校范围内设置“法制长廊”,向学生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刑法等内容,对学生耳濡目染,增加学生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意识;第三种形式,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等司法机构,让学生了解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增强法治思维与法治意识。

(五)多媒体教学法

视频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易于实现,即在课上播放一些案例视频,比如讲到“不断提升法治素养”时,会讲到“守法习惯 --- 增强规则意识”,可以播放视频“大学生掏鸟案”,用以提醒学生“时时刻刻都要守法守规”;讲到“守住法律底线”时,可以播放一些国家公职人员贪污受贿案件,艺人偷税漏税案件等,告诫学生法律是红线,任何人不得践踏。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普遍比较喜欢。

三、“法治”部分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综述

以上是基本的教学方法,每一部分又有每一部分的教学方法,现就每一部分的重难点的教学方法论述如下: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与运行

本节重点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可以给学生播放 2021 年 12月22 日的《焦点访谈》视频《中国民主:广泛、真实、管用》,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这一特征。本节难点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可以播放2022 年10 月2 日的《热线12》视频《法治中国 -- 良法善治新征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运行方式。

(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本节重点有三项:第一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可以播放《为千秋伟业夯基固本——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纪实》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提出》,让学生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意义。第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这部分可以选取的案例有:反映古代“恤刑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案例,现代的特赦制度,用以说明“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要性;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向民众征求意见、《民法典》出台的过程等案例说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吴亦凡案件”、高官落马案件、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等案件说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案例可以让学生讨论反映了哪一项原则,也可以让学生搜寻一些反映这些原则的案例。第三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根本途径,这里可以播放一些视频,比如《红色血脉 -- 党史军史上的今天(2014 年 10 月 23 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民法典的产生历程、刑法的产生过程等,让学生了解根本途径有哪些。

本节难点在于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点可以交给学生讲授,因为这涉及到中国近代史的问题,学生均较为了解,让学生准备素材,让学生来讲,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准备材料学生可以了解到,近代以来的中国所试行的法治道路均以失败告终,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施行的法治道路,中国人民才看到了希望。进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时期,我们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并且走向成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道路。

(三)维护宪法权威

以“国家宪法日是哪一天”、“为什么设立国家宪法日”等问题导入,通过视频《法律讲堂 - 中国宪法特别节目》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过程,通过视频《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让学生复述、记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有哪些,通过“背着国徽去开庭”、“福建盐业进出口有限公司诉苏州市盐务管理局盐业行政处罚案”等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这一节,如果校园里有法律宣传室或者法制长廊,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应的宪法内容与案例。

(四)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如前所述,教师在讲授“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这一知识点时,可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法,此处不再赘述,讲授“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时,可以组织模拟法庭说明“程序正当”的必要性。在讲授“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教师有大量案例可以选取,并且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比如选举权案例、侵犯宗教信仰自由案例、人身权案例等,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搜寻相应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总之,这部分内容相当丰富,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法治”部分教学方法多样,教师需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案例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争取将这部分内容讲精、讲好,让学生感兴趣,从而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 崔玉隆、汪兴和: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大学法治教育研究,科学咨询,2025 年 6 月。

[2] 杨静、李进诚: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教育体系完善路径探究 -- 基于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视角,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25 年6 月。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