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企思政教育对员工价值观塑造的影响

作者

吴文兴

内蒙古自治区烟草公司赤峰市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 024000

引言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员工队伍的价值观状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向、内部凝聚力与社会形象。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此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其在引导、塑造员工正确价值观方面的独特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国有企业思政教育肩负着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优秀企业文化、提升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等多重使命,是巩固党在国有企业执政基础、确保企业正确发展方向、激发员工干事创业内生动力的重要保障。员工价值观的塑造不仅影响其个人的职业行为、道德选择与精神追求,更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整体风气、管理效能、创新活力乃至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效。

1. 国企思政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1.1 核心教育内容构成

当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体系,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培育系统,其根本目的在于筑牢员工的思想根基,确保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其首要内容是系统性地进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阐释与传播,重点涵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及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等重大战略部署的深度解读,旨在引导员工深刻理解国家发展大局与国企使命担当的内在统一性,将个人职业发展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1.2 主要教育目标指向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指向,在于锻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价值认同高度统一的高素质员工队伍,为国企履行使命、基业长青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人才支撑。其核心目标首先是熔铸对党忠诚、为国奉献的政治品格,通过持续深入的教育引导,使员工深刻认识到国有企业的政治属性,自觉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发展、企业兴衰紧密相连,牢固树立“在经济领域为党工作”的理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站稳政治立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确保企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2. 思政教育对员工价值观塑造的具体影响

2.1 职业观与责任感的强化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深刻重塑着员工对自身职业身份的理解与价值定位,将“国企员工”这一身份从单纯的职业标签升华为承载国家使命与人民重托的特殊角色。思政教育通过持续的理论灌输、历史传统教育和榜样示范引领,引导员工深刻认识到在国有企业工作,本质上是在守护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执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服务国计民生需求,其职业行为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社会公共属性 [1]。这种深层次的身份认同促使员工超越狭隘的“打工者”心态,建立起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将岗位视为施展抱负、实现价值的平台而非谋生手段。在责任感层面,思政教育着力强化员工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对岗位职责履行的高度自觉。

2.2 集体主义与归属感的提升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团队精神、增强企业认同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有效构建了员工与企业之间超越单纯雇佣关系的深厚情感纽带和价值共同体。思政教育深刻阐释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的本质属性,强调其发展历程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其成就凝结着一代代国企人的集体奋斗 [2]。通过组织学习企业创业史、发展史,参观厂史馆、荣誉室,讲述劳模、工匠的感人事迹,思政教育将抽象的企业形象具象化为鲜活的历史记忆和人物故事,使员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精神上获得归属。它着力破除个人主义、小团体思想的藩篱,引导员工深刻认识到现代工业体系和复杂项目管理高度依赖协作的本质,任何个体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和平台的支撑。

2.3 社会价值与奉献精神的引导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员工理解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关系、涵养奉献精神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致力于将员工的职业追求与更宏大的社会价值目标相统一。思政教育系统性地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别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国企员工身上的具体体现,引导员工跳出狭隘的个人利益视角,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宏大叙事中定位自身工作的意义。它深刻揭示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顶梁柱”、科技创新“国家队”、民生保障“压舱石”的战略定位,阐明员工每一项技术创新、每一次安全生产、每一份优质服务,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贡献力量。

3. 影响效果的因素与优化路径

3.1 影响思政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国有企业思政教育对员工价值观塑造的实际效果并非自然生成,其深度与广度受到多重关键因素的深刻制约。教育内容本身的时代性、针对性与吸引力构成基础性影响,内容若脱离企业改革发展实际、远离员工思想困惑与职业需求,仅停留于抽象理论或空洞说教,则难以引发员工内心的真正认同与共鸣,教育必然流于形式。教育形式的创新性与体验感至关重要,传统单向灌输、会议报告等模式在信息时代面临巨大挑战,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枯燥乏味的教育方式极易导致员工参与度低、注意力分散,难以实现价值观的有效内化。教育者的素养与能力是核心变量,教育者自身理论功底是否深厚、对政策与企业实践理解是否透彻、表达是否生动感人、人格魅力是否彰显,直接影响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若教育者言行不一、理论脱离实际,更会严重削弱教育的公信力。

3.2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优化策略

提升国有企业思政教育塑造员工价值观的实效性,亟需在理念、内容、形式、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性优化与创新。核心在于推动思政教育从“说教式”向“浸润式”转变,实现价值引领的潜移默化与深入人心 [3]。内容供给必须紧密贴合企业中心任务与员工思想实际,深度结合行业特点、企业发展战略、岗位职责要求以及员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员工可感可知的身边故事与岗位实践,增强内容的现实解释力与价值引导力。教育形式亟需突破传统桎梏,大力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主题研讨、辩论赛、微课堂、在线学习平台等多样化、互动性强的载体,引入 VR/AR 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传播渠道,使教育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激发员工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

4. 结语

本研究系统论证了国有企业思政教育在员工价值观塑造中的核心作用与实现路径。思政教育通过强化职业认同与责任担当、培育集体精神与企业归属、引导社会价值与奉献追求,深刻影响着员工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研究揭示了教育内容针对性、形式创新性、管理者示范效应及机制协同性对教育效果的关键制约,提出了推动内容融合、形式创新、实践强化、示范引领及闭环管理的优化策略。这些发现为国有企业破解思政教育“入脑入心”难题、提升教育实效性提供了具体可行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南,对锻造政治过硬、责任感强、富有凝聚力与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具有直接指导价值。研究成果不仅助力国企筑牢思想根基、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治理效能,更能推动其在服务国家战略、保障经济安全、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更大作用,最终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企业高质量发展与国家战略目标的有机统一,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国企思政工作、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与政治基础贡献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1] 蒋兴鹏 . 国有企业构建思政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J]. 现代企业文化 ,2025,(16):68-70.

[2] 杨紫涵 , 刘维 . 党建引领助力国有企业思政教育高质量开展的路径 [J].现代企业文化 ,2025,(08):88-90.

[3] 郑海燕 , 方远峰 , 陈浩 , 等 . “圈层化”视域下提升国有企业“Z 世代”员工思政教育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以 Q 企业为例 [J]. 中外企业文化 ,2025,(01):171-173.

作者简介:吴文兴,男,1982 年 2 月,满族,吉林省白城市,本科,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党建,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