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优化
李严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
引言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基础,它可以为物理中的理论推理和试验检验提供基础支持,所以,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概念教学处于核心位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的教学目标要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为目的,保证学生可以获得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方法,既要了解物理现象的规律,又要体验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提问,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可视化技术对物理概念进行深入的解释,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有组织、有系统性的、有逻辑的物理概念的知识。
一、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可视化技术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我探索,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成就感,从而让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初中物理的理念教育中,教师通过可视化技术设计一些有意思的实验,让学生可以在一个虚拟的实验室中,积极地投入到物理问题的探索之中。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参数的调节,能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的过程和快乐,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与此同时,将可视化技术与课题式教学相融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度研究,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问题的整体解决能力。通过进行分组协作学习等,使学生可以主动地投入到物理教学活动中,并从中体会到在物理教学中所获得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1]。
(二)有助于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否规范、是否多样化,将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运用可视化技术建设智能化和现代化的物理课堂,有利于实现教学模式的革新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的提高。首先,可以使课堂的教学方式标准化。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学业状况和教室的教学状况进行更好的了解,根据具体的状况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策略的科学和合理性;其次,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有可视化技术的支撑,教师就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不是只依赖于理论上的传授,而是通过图片、视频、问题等来开展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从而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究,这既可以使课堂的教学模式得到革新,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的品质得到提升。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将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的概念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养成爱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去学习。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可视化技术来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让学生将生活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给把握住,这样的自然现象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普通现象,都是有物理知识作为支持的。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资讯科技向学生讲述物理学家的生活,借着他们的事迹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就可以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探究意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日后发展需求[2]。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课堂上,也存在着一些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况。首先,由于物理课程具有很高的抽象性,所以要让学生运用抽象思维来了解物理知识,有些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抽象思维还不够健全,很难把握住教师所讲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也就不能建立起有效的物理知识架构,这样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热情。另外,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方法也比较单一,即教师讲授,学生死记硬背。初中学生的思想还很活泼,很难把注意力长久地放在一样事物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另外,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学生的动机取决于其内在动力,而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很难将其调动起来。
(二)教学行为不够精准
目前初中物理观概念教学的实际情况,一些教师的教学行为准确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对课本的内容没有进行合理的综合,导致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无法建立起一个整体的教学系统。对于一些比较抽象和难懂的物理概念,教师常常不能把它们很好地结合到具体的情景中去,从而使学生觉得很难。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会使课堂显得枯燥,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影响学生对物理的认识和运用。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精确性,还可能导致某些教学活动出现无效的现象,在没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与认知层次的情况下,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从而严重地阻碍教学的效果。
(三)概念教学脱离真实情境
物理概念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它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能利用自己所学的概念去说明一些自然现象,并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有效转移。但是,目前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却有明显的缺陷,使其与实际相脱离。另外,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制约,一些教师在进行物理概念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情景”观念缺失的现象。在实践中,教师仍然停留在单纯的理论模式上,忽视情景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三、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优化策略
(一)利用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揭示物理定理规律
初中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思维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可视化技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物理概念中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借助可视化技术的手段,教师可以对海量的数据进行迅速的加工,做出可视的图形,让学生对数据的发展态势和分布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指导学生高效准确地分析物理实验中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比较、相关性分析等,从中找出隐含的规律和联系[3]。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上中“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可视化技术手段,对课堂进行优化。根据由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的物体距离、像距、像质等多个信息,可以借助专门的资料处理软件,快速地将这些海量的资料输入进去,并借助该软件的作用,选取适当的图形形式,将数据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清楚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到数据的动态变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像,通过与资料的比较,可以看出物体间距在不同的区域内,图像的属性也会随之改变。透过多维资料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像距与物件距离之间的量化关系,以及像的大小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数字运算,同时也是一种对逻辑推理与探索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大量的资料中提取有用的数据信息,从而发现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
(二)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物理概念大部分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课本中包含大量的生活要素,而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随处可见,这些都表明物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作为出发点,然后对隐藏在里面的物理规律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的元认知技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更深层次的了解[4]。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的“水循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践生活,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那么你们是否注意到水是怎样形成的吗,又是如何变化的?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关于水的不同形态变化的情况,例如:河流中的水分被蒸发成蒸汽,水汽在空气中凝聚成云,从云层中掉落的水珠变成雨水等等。为了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可视化技术展示一组生活中的照片、录像等材料,把水循环的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可视化技术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测那些自然现象,如:教师可以指着屏幕上的河水进行提问:“你知道河水最终会去哪里么?”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早上的植物说:“清晨植物上的露珠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探究水循环的秘密。
(三)强化实验探究分析,激发学生构建物理概念
在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实验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实验概念是重点和难点,为了减少这个过程中的困难,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利用可视化技术对物理实验进行优化,通过将抽象的、看不见的物理数量和规则转变成直观的、可互动的可视图像,建立起学生对物理图像的认识,加深学生们的科学思考能力,通过开展模拟实验,打破过去的实验教学受到场地和设施的制约。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一个虚拟的实验教学情境,使每位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与空间。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九年级中“电学实验”中,为了保证试验的安全性,及时可以通过一个虚拟的试验平台来对线路的连接和调试进行模拟,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试验,按照分组的要求,对电阻、电源等器件进行灵活地选择,构建出各种类型的电路,让学生对这些试验现象进行观测和记录,使学生对电流、电压等参数的改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该线路的工作原理。再例如,在“晶体熔化”的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分辨出结晶与非结晶,防止在试验中生成的有毒气体危害到学生的身体安全,教师可以通过可视化技术进行模式实验,将结晶融化的全过程展现出来,使学生了解所包含的一些物理知识以及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按照上面所说的步骤,自己去做,增强自己的实践技能,并学习分辨结晶与非结晶的区别。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利可视化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四)利用可视化视频导入,建立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
在可视化技术的支持下,通过透过形象的视听效果,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视频是一种直观、形象的艺术形象,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变得生动形象。通过视频教学,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更清楚的了解,减少对其的学习困难性。与此同时,视频中的精彩内容及独到的角度,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物理概念的学习当中。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结合课堂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做到语言简洁、注重要点,不能出现过多的文本、繁琐的动画,同时要注重对多媒体的颜色、版面的安排,以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5]。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中“速度”教学中,速度一词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并不陌生,但是容易混淆“快慢”的感觉与“速度”的定义,缺乏物理意义。教师就可以使用可视化技术来进行播放视频,如:拍摄一辆汽车、一个滑动的玩具小车运动的过程,然后进行提问:谁跑的最快,今天我们用物理方法来精确比较他们的快慢,直接引出主题,然后采用量化分析的方式,采用可视化技术软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把录像输入到该程序中,然后利用刻度尺工具将地砖的长度设置成现实的尺寸;对汽车、玩具小车进行连续追踪,该系统可实现定位 - 时间的数据处理和绘制 s-t 图像;再进行通过微分计算获得 v-t 图象。通过视频的生动形象,清晰的图像,以及具体的应用,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使学生更直接地体会到速度概念的含义,建立运动现象与物理量间的本质联系,为以后的物理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概念教学,选用科学的理念教学方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把一些物理概念和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利用可视化技术模拟教学实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知识。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特征和真实状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加到物理的学习当中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亚玲 , 占若卉 , 孔祥戈 . 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可视化分析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5,44(4):76-80+85.
[2] 杨妮娅 . 思维可视化推动初中物理教学提质增效的路径探索 [J]. 漫科学 ( 科学教育 ),2025(3):86-88.
[3] 何志 . 可视化信息技术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J]. 数理天地(高中版),2024(2):122-124.
[4] 陈 恒 , 孙 尔 林 . 利 用 实 验 现 象 的 可 视 化 优 化 教 学 过 程 [J]. 实 验 教 学 与 仪器 ,2025,42(6):40-42.
[5] 张亚红 .V 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J]. 学周刊 ,2025(6):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