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基地创新性建设,传统技艺高质量发展
周华莲 黄方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5
1. 引言
贵州作为多民族省份,古建筑技艺是其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贵州古法营造技艺实训基地以培养技能人才、传承非遗为核心,获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IP 授权,通过与教育机构合作探索职教新方向。但受现代社会影响,该技艺面临“入校难”“教学困境深”“师资断层”“传承危机”“宣传度低”等问题,基地利用率不足。因此,探究困境成因、提升宣传力度、盘活基地,对技艺职教落地、遗产保护、职教质量提升及地方发展意义重大。
本报告采用五点量表法(1= 非常不同意至 5= 非常同意),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对某高职院校师生、基地运营人员及其他高职院校学生开展调查,聚焦技艺传承看法、态度及基地认知。
2. 调研方案及样本分布
2.1 调查对象
为明确高职院校学生、教师及基地运营人员对技艺传承的看法、态度及基地认知,调查覆盖3 所高职院校共450 人:通过线下/ 电话访谈、含单选/ 多选/ 量表题的网络问卷收集数据,对学生采取分层抽样以丰富样本代表性。
图1 :老师线下访谈 图 2 :学生线下访谈 图 3 :基地工作人员线下访谈

2.2 样本分布
3 所院校抽样细节:每校结合随机与分层抽样抽取120 名学生填问卷;每校随机抽样20 名教师;每校抽取10 名基地工作人员,同时对部分教师访谈。

2.3 调查方法及其内容
为提升问卷信效度,调查前向被调查者说明主题、目标与意义,对调查人员开展问答式模拟训练。问卷共15 题,分4 部分:
① 基本信息(4 题):身份、所在城市、专业、性别、年龄
② 技艺及基地认知与态度(2 题):了解程度、历史文化背景、非遗价值、传承重要性、学习兴趣;③ 基地认知与评价(6 题):知晓度、参与情况、设施评价、实训帮助程度、建议意见;④ 技艺内容与实践(3 题):基本原理、工具材料、操作体验、传承保护需求、融合创新可能性。
2.4 数据筛选条件
以“答题时长 ≥300s ”“剔除矛盾问卷”为准则,450 份问卷最终获有效问卷433 份,有效率 96.3% 。
2.5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法处理数据,步骤:
数据清理:检验有效性与一致性,剔除无效数据
② 数据描述:对单选 / 多选题做频数、百分比等统计,用表格 / 图形呈现分布特征;
③ 数据推断:通过卡方检验、t 检验、方差分析,检验不同群体认知态度的差异或相关性;
④ 数据解释:对开放题做内容分析,提取核心观点并结合定量数据说明。
3. 调查数据
3.1 调查数据展示
通过五点量表法、定量与定性结合统计法,分析问卷及访谈结果并展示。


3.2 数据分析分析结果:
除某高职院校 3 外,其余院校学生对技艺知晓度低、兴趣不足,多数不知晓基地;
某高职院校1、2 部分学生虽感兴趣,但因“耗时久、实践要求高、就业难、收入低”不愿深入,技艺难校园传承;
其他院校学生不知晓基地,对技艺与基地关联存疑,不愿体验;
部分教师有传授意愿,但受“课程有限、缺乏专门培训机构”限制;多数教师因专注自身专业致师资“断层”;
其他院校基地仅满足课程需求,难对外开放、利用率低、常闲置,管理难维持。
3.3 造成原因分析困境源于三方面:
① 外部环境与认知因素: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兴趣低,技艺政策扶持弱、社会关注度低、从业者收入少致人才流失;宣传不足使学生知晓度低,难与自身学习结合。
②教学与传承体系缺陷:技艺学习耗时长、操作复杂,但院校教学实践有限、课程有局限;部分院校虽开课,但“双素质”教师少、教学浅,学生难悟内涵;传承以师徒 / 家族制为主,无统一标准,高水平工匠稀缺,部分工匠受教育低难领会技艺内涵;缺乏专门培训机构与教材,教师难学习技艺。
③ 基地发展受限:学生参与少致基地需求小,难对外开放、常闲置;部分院校忽视基地建设,且技艺未系统整理、成果未展示、与现代建筑关联未探索。
4. 调研成果
调研发现某高职院校学生对基地知晓度、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院校,故重点分析其策略及效果。该基地以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为核心,以模型/ 实物为形式,以传承保护为目的,拥有“创得了业、守得住艺、育得了人”的非遗项目,融入新技术焕发技艺活力,实现技能、思政、素养文化多维育人融合。
4.1 实训基地运营模式
以传承民间技艺为初心,采用“一心二翼三力”模式:
一心:以传承保护古法营造技艺(人类非遗)为核心;
二翼:融合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适配现代需求与审美;
三力:整合政府、学校、企业力,获政府资金支持,与多家甲级设计院、企业、中小学签协作协议形成命运共同体,获设计方案、材料设备、宣传渠道等资源及培训、体验、消费需求。
图4 :运营模式讲解

4.2 实训基地宣传推广活动
通过讲座、工作坊、实地考察及网上教育平台宣传,介绍技艺历史、特点、价值,让学生体验技艺魅力,既增强学生兴趣,也提升基地知名度。
图 5 :东盟教育周活动 图 6 :比赛备赛 图 7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修

图8 :贵州省空间美学大赛 图 9 :网络教育平台 图 10 :网络教育平台4.3 实训基地立体化课程

开设立体化课程,介绍 VR、三维测绘与技艺的结合场景及原理,提供设备软件让学生体验,在虚拟现实中感知课程乐趣、实现“玩中学”,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图11 :立体化课程

4.4 实训基地师资力量
拥有2 位技艺大师、15 位高徒及专攻教师,负责课程教学及讲座:
杨应琪:侗族鼓楼花桥建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获“园林古建技术名师、贵州省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称号;
顾学尧:国家级园林古建技术名师(木作),获“贵州省建设行业技术能手、高级工艺师”等称号;
基地第一主持人:高级工程师、教授、国家注册建筑师,发表古法营造相关论文。师资充分投入教学,专业传授传统技艺。
图 12 :大师培训校内教师 图 13 :大师培训校内教师 图 14 :大师培训校内教师

4.5 实训基地宣传推广效果评价
策略具“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特点,成果:提升学生对技艺的知晓度与认同感、兴趣与参与度;培养高水平技艺人才;推动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
5. 对策建议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为其他基地提改进措施:
① 借鉴“一心二翼三力”框架,结合校情制定运营方案:开放基地邀公众体验,提升知名度与收入;邀传承人、专家授课,向学生 / 公众 / 企业传技艺;建现代学徒制度,选优秀学生在基地系统学习。
② 开设立体化课程:介绍VR、三维测绘与技艺结合场景,提供设备让学生体验,培养创新思维。
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现代学徒制培训教师,助其深化技艺认知;教师结合教学经验培育高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关注技艺。
6. 调查结论
① 基地是高职教育重要组成,能提供真实学习环境,建设水平与质量需提升,需重视投入;
② 某高校基地价值显著:助参与者平衡身心、增强文化认同、提升能力、拓展人际网络;
③ 基地建设兼具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意义:与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民俗活动结合成文化教育旅游综合体,提升技艺认知与影响力;
④ 基地建设契合职教服务区域经济目标:校企共建促学生向员工转换;开放与合作促技艺交流、扩大认知,助力职教发展与企业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 论文
[1] 郭弟强,毕凤霞 .[J] 民间艺术技艺传承创新现状与对策 [D].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2020
[2] 寇丽莉. 民俗文化与地方教育的融合[D].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9
[3] 李晓峰 . 贵州民族民居古法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D]. 贵州师范大学,2018
[4] 李晓峰. 贵州民族民居的保护与发展现状分析[D]. 贵州师范大学,20192. 期刊
[1] 职教基地中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 公务员期刊网
[2] 王晓东 . 以古法营造大师工作室为依托,实现古法营造技艺在职业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职业教育论坛[J].2020 年第 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