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仡佬族传统居民斗架营造技艺研究
周华莲 杨昌胜 李定渊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5
1. 前言
石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南部,仡佬族占全县总人口的 29% ,是全国除道真、务川两县以外的三大仡佬族聚居地之一。仡佬族在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大杂居的影响下,继续传承着本民族的营造技艺文化,其中又以“正房带八,厢楼带六” 形制最具典型性。所谓“正房带八,厢楼带六”是指仡佬族族聚居地区的传统建筑营造中,以中柱为代表的正房主要大木构件以“8”作为尺寸尾数和厢楼主要大木构件以 u6′′ 作为尺寸尾数的营建习俗。在符合日常生活生产空间尺度需求的同时,反映出仡佬族传统建筑营造中祈愿家族发、顺,富贵昌达的民俗文化特征。石阡仡佬族传统营造技艺是住居多样性的技术基础,总体上自成稳定体系而在局部区域长期保持动态变迁。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营造技术不是单独地、孤立地存在,它一定是作为某个系统或整体的一部分进行着动态的发展和演变,形制同样离不开特定地域环境及历史语境的影响和孕育。
2. 石阡仡佬族房屋特征
石阡县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梯级大斜坡地带,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仡佬族房屋多依山而建,顺应山势自然展开,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如佛顶山村的吊脚楼层层叠叠地依山而建,与周边的竹林、溪水等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仡佬族传统建筑多为吊脚楼,吊脚楼式的干栏式建筑,两层居多,少数三层。一楼架空用于放置杂物、圈养牲畜等;二楼住人,前面伸出挑廊,可晾晒物品、休息观景 。前面伸出挑廊,门高坎,窗镂花、雕梁画栋、飞檐斗角。除宗祠为悬山顶建筑外,其余均为歇山顶建筑,总体结构精巧、造型奇特。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是作为某个系统或整体的一部分进行着动态的发展和演变。
2.1 厢房
仡佬族厢房多与正房共同构成合院式建筑格局,常见的有“一正两厢”,厢楼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于正房两侧,围合出中间开阔的庭院空间。石阡地区多数仡佬族村寨厢楼中柱高为一丈六八,少数为一丈八八。厢楼的框架结构采用榫卯连接方式,这是石阡仡佬族居民厢楼技艺的核心所在。工匠们根据设计图纸,将加工好的杉木构件按照先立柱、后架梁的顺序进行搭建。立柱是框架的主要承重构件,其直径和高度根据厢楼的规模而定,一般直径为 20 - 30 厘米,中柱高度为 5 - 6 米。梁架则由大梁、二梁、檩条等构件组成,通过榫卯相互连接,形成稳固的空间结构。榫卯连接不仅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而且便于拆卸和组装,体现了传统建筑工艺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木构架搭建是仡佬族居民厢楼建造的关键环节,首先,按照设计要求加工立柱、梁枋、檩条等木构件。在加工过程中,精确制作榫头和卯眼,确保构件之间的连接紧密牢固。搭建时,先在基础上立起立柱,通过墨线定位,保证立柱的垂直和间距准确。然后依次安装梁枋,将梁枋的榫头插入立柱的卯眼中,并用木楔固定。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调整构件的角度,使整个木构架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最后,安装檩条,檩条铺设在梁枋上,用于支撑屋面的椽子和瓦片。
2.2 偏房
偏房作为石阡传统民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石阡地区仡佬族居民木屋偏房一般位于主屋的一侧或后部(图 10),偏房几乎用来做厨房。本地区的厨房俗称“灶屋”,与主屋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这种布局既保证了灶屋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油烟、噪音等不会过多干扰主屋的居住环境,又方便了家庭成员在主屋与厨房之间的往来,符合日常生活的便捷性需求。例如,在许多石阡仡佬族传统木屋中,灶房偏房内有一道门与主屋火边相连,这道门在连接两个空间的同时,也起到了过渡和缓冲的作用。偏房灶屋多采用穿斗式木结构,以木柱和木梁为主要承重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轻巧灵活、抗震性能好等优点,适合当地的地理条件和建筑材料资源。木柱与木梁通过榫卯连接,不使用金属连接件,展现了传统木工技艺的精湛。屋顶一般为悬山顶或歇山顶,以小青瓦覆盖。悬山顶的坡度适中,利于雨水排泄。灶屋内部空间通常根据功能进行明确划分,炉灶区域位于靠近窗户或通风口的位置,以利于排烟。炉灶一般为砖石砌成,设有大小不同的锅灶,满足不同烹饪需求。在炉灶旁边,会有一个摆放餐具、调料等物品的案台区域,案台多为木质,方便切菜、配菜等操作。此外,石阡地区仡佬族居民有着丰富的民俗信仰,灶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炉灶被视为家庭的“火神”所在,具有神圣的地位。在传统节日和重要仪式中,人们会在炉灶前摆放祭品,祭祀灶神,祈求家庭平安、五谷丰登。
表2-1 各地房屋特征表

由上表(表 2-1)可以看出,研究村落的具体所在位置,限于环境,都位于山体的山顶、山腰或山脚,其房屋屋顶坡度较陡,都在32° -36°之间。在房屋的朝向选择上,各村落没有统一的屋顶坡度,房屋朝向都是根据当地地形而定的。
3. 斗架技艺
3.1 斗架形式
石阡仡佬族居民木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它是当地居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早期石阡居民的正房是三柱二瓜(当地俗称“一封书”)。木屋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变、发展、融合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与文化元素,石阡传统住宅平面有三种一是仅正屋三间(正屋当地称作“大房子”)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并非偶然形成,而是深受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风俗、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从选择布局到建筑材料选用从结构搭建到装饰工艺,后期慢慢演变到五柱二瓜、五柱三瓜、五柱四瓜、五柱六瓜、七柱六瓜,七柱四瓜其中五柱四瓜(当地称为六八房子,俗称“小八房子”)。其中当地居民的厢楼当地俗称“楼子”,多数采用五柱四瓜,正房多数采用五柱六瓜。当地木屋的高度要求是厢楼不离“六”,正房不离“八”。也有个别房子呈一字型;二是L型,在正屋前方一侧设厢房(为带外廊的楼房,当地称作“楼子”;三是U型在正屋前方左右两侧皆设“楼子”。仡佬族居民正屋选址注重风水,会请“先生”(俗称“阴阳师”)来看将要修建房子的位置,先生会告诉主人家,这个位置可不可以用来建房住人。仡佬族居民房子多依山,理想的选址是背山面水,背后的山脉被视为依靠,前方的水流寓意着财源广进。在布局上,正屋通常位于整个建筑群落的中心位置,坐北朝南居多,以获得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通风。典型的布局形式为三合院,正屋与两侧厢楼、倒座房(或围墙)围合出庭院空间。正屋内部空间一般分为堂屋、卧室、厨房等功能区,堂屋位于正屋中央,是家庭祭祀、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具有核心地位。仡佬族村寨传统民居的大木构架模式各具特色,尤以木柱的落地方式最显差异。
3.2 斗架尺寸
仡佬族传统民居尺度的总体权衡主要根据屋基大小和需求来定,木匠师首先结合实际情况估计大木构架的步数, 确定进深方向的立柱数量和大致尺寸。一般来说,仡佬族民居的穿斗构架以六步、七步和八步居多,屋基富余也可增加至九步、十步左右。堂屋进深与总进深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若总进深六、七步,堂屋进深取两步,若总进深七、八步,堂屋进深取三步,若总进深超过十步,堂屋进深则取五步 ,堂屋后侧的道巷隔间根据步架数量的剩余 情况随宜确定。地印村民居的穿斗构架则以六步架和八步架最为常见,十步架相对较少。 若总进深六步,堂屋进深取五步,吞口取一步,若总进深八步,堂屋进深取六步,吞口 取两步。进深的步架数量和构架模式确定以后,开间宽度和中柱高度也就大致确定下来。通常而言,大木构架步数多,开间尺寸和中柱 高度相应增加,大木构架步数少,开间尺寸和中柱高度相应减少。以三开间的基本形式为例,木仡来民居的堂屋开间以 1丈2( (4m) 居多 ,主要对应七步或八步的大木构架, 其开间尺寸根据步架数量的同可适当缩小或扩大,小则 1 丈(3.3m)、1 丈 2 (4m) ),大则 1 丈 5(5m)、1 丈 6( 5.33m. ),多以整尺结尾。两侧小二间宽度较堂屋再小 1 尺或 2 尺,以 1 丈 2(4m)最为常见。仡来民居的开间尺寸与地印略有不同 , 开间宽度同样喜用“8”寸结尾,堂屋宽度 一 般 有 1 丈 2 尺 8(4.48m)、1 丈 3 尺 8(4.83m)和 1 丈 4 尺8( 5.18m )不等。 若大木构架为六步,堂屋开间多为 1 丈 2 尺 8(4.48m) 或 1 丈 3 尺 8( 4.83m⋅ ), 若
大木构架为八步,堂屋开间则多为 1 丈 3 尺 8(4.83m)或 1 丈 4 尺 8(5.18m)。左 右里间宽度较堂屋减少 1 尺或 2 尺,以 8 寸 结尾,或者减少 8 寸或 1 尺 8 寸,以整尺结尾,开间尺寸多取 1 丈1 尺 8(4.13m)或 1 丈 2(4.2m)。
表 2-2

仡佬族村寨寨分别采用满柱落地和隔柱落地的构架形式,其步架尺度根据结构受力的特点而宽窄有差。其中仡佬族民居大木构架中的步架俗称“洞子”,宽度均在一米左右,主要尺寸有 2 尺 4(0.7992m)、2 尺 6( 0.8658m)、2 尺 8( 0.9324m )、3 尺3( 1.0989m )、3 尺 6(1.2m)和 3 尺 8( 1.267m )几种。由于本地木构营造有“6 顺 8 发”之说,因此以 *8 和 6”结尾的为步宽尺寸,仡佬族民居大木构架中的步架亦称“步水”,其宽度较木格倒更小,最大不超过一米,主要尺寸有 2 尺5( 0.875m )、2 尺 6( 0.91m )、2 尺7( 0.945m )和 2 尺 8( 0.98m )几种。在实地调研过程中以 2 尺 5 的步宽最为常见,2 尺8 因以“8”结尾富有吉利意味,其使用也相对较多。
木匠师在确定中柱高度和步架宽度以后,根据屋面坡度和对应的步架高度即可依次推算出其余柱高尺寸。仡来村仡佬寨的民居屋面基本上都采用直坡式竹竿水,从屋脊至檐口坡度统一,但其常用坡度又有一些地方差异。仡来村民居大木构架中相邻柱子间的高差俗称“倒水”,本地木匠有易于记忆的尺寸口诀与之对应。所谓“3 尺 3 的洞 子,2 尺 1 寸 5 倒水;3 尺 4 的洞子,2 尺 1 寸 8 倒水;3 尺 5 的洞子,2 尺 2 寸 5 倒水 ;3 尺 6 的洞子,2 尺 3 倒水 ;3 尺 8 的洞子,2 尺 5 倒水”。虽然不同步架宽度 对应的坡度略有差异,但基本都在六分半左右,较石阡地区传统民居常用的五分水更陡。而仡佬族村民居的屋面坡度主要采用五分半的水,若平缓一点也可采用五分四的水。其步架高度与步架宽度相互对应,如 2 尺 5 的步宽,五分半的水对应 1 尺3 寸5 的步高,五分四的水则对应 1 尺 3寸 8 的步高。
3.3 细部尺寸补足
确定好大木构架的控制尺寸以后,木匠师即以中柱高度为基准制作丈杆,其上标注有建筑竖向各柱的柱身高度和榫眼位置,以及进深和面阔方向各穿枋、楼欠、门枋、檩挂等主要构件的尺寸信息。其中与建筑空间尺度最为密切的是两侧次间的底层高度和构架单元中一穿(又称头穿)的位置,两者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仡佬族民居小二间高度常有 6 尺2( 2.067m )、6 尺 8(2.267m)、7 尺 2( 2.4m. )、7 尺 5(2.5m)几种 ,具体尺寸可根据构架实际高度灵活调整,尺寸数字未有严格的习俗讲究,以适用为准。其一穿通常位于楼欠之上,穿的下皮位置基本上就是小二间的高度,其余穿枋以一穿为基准依次向上排列。地印村民居的木枋构件位置则多有以“8”为尾数的尺寸习俗要求,如一穿的下皮位置取 5 尺7 寸8,顶穿的上皮位置从金柱柱头往下8 寸,堂屋大门枋下皮高8 尺,堂屋内神龛板壁上的神堂枋比大门枋又再高 8 寸等等。由于采用隔柱落地,承接阁楼的楼欠通常搭承 于一穿之上,一穿的位置也就间接决定了左右里间的底层高度,二穿则多与挑枋齐平贯通,三穿、四穿等根据具体情况调 整确定。
参考文献
[1] 贵州少数民族聚落及建筑研究综述
[2] 冯骥才主编 .20 个古村落的家底:中国传统村落档案优选 [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 :438-439.
[3] 冯维波 . 重庆民居·上卷·传统聚落 [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279-281.
[4] 佟士枢 . 武陵山区乡土建筑营造尺探源 [J]. 建筑师,2019(04) :86-94.
[5] 吴国智 . 营造要诀基础研究(上)[J]. 古建园林技术,1994(03) :33-37.
[6] 吴国智 . 营造要诀基础研究(下)[J]. 古建园林技术,1994(04) :35-4
[7( 宋)陈元靓编《事林广记》(元至顺年间西园精舍刊本)卷之六《算法类·飞白尺法》.
[8] 程建军 .“ 压 白 ”尺 法 初 探 [J]. 华 中 建 筑,1988(02) :47-59.
[9] 丘光明,邱隆,杨平 .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42-447.